..续本文上一页编制了西元665年的历法表。瞿昙家族则编制了西元697至698年的历法。最著名的是瞿昙悉达,他在西元729年编纂了《开元占经》一书,将印度历法翻译过来,并在该书中搜罗了不少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史料,堪称为自印度来华中最伟大之天文学家。至于鸠摩罗家族,则与一行大师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一行大师在数学方面的著作已全部失传,因此我们很难知道他在数学理论上的成就。据说他曾经推算出中国棋子纵横排列十七行的全部着法。又组织过探险队远渡南洋观测中国所看不到的南部星空。从他们的观测和所绘的星图,可以知悉他们曾南至苏门答腊的末端。更重要的是一项由一行大师所领导测量中国纬度的计划,他与同伴们由山西省万里长城附近直至中南半岛,共约三千五百多公里内设立九个测量站,利用一支八尺长的测量尺,记录太阳分别在夏至和冬至日的投影,藉此来判别各站的正确纬度。但改撰《天元大衍历经》,续成《魏书·天文志》,在世界上第一次算出子午线的长度等,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僧人来往于丝绸之路,见识广阔,其游记域志对中国和亚洲地理学、历史学作出过重大贡献。如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中外学界所推崇。对于历史学来说,中国佛教学者素来重视历史,历代所传佛教史书浩瀚广博,属纪传体类型的,有梁代宝唱的《名僧传》、慧皎《高僧传》等;属编年体的,有宋代志磐的《佛祖统纪》、元代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等;属于纪事体的,有宋朝赞宁的《大宋僧史略》等。此外,隋代灌顶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唐代冥详的《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等别传,都可以作为史书的补助资料。又如记载佛教一宗相承的纪传,有唐代海云的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宋代道原的《景德传灯录》等。有关一经或一宗信仰的杂传集,有唐代惠详的《弘赞法华传》、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宋代戒珠的《净土往生传》等。感应传记方面,有宋代非浊的《三宝感应要略录》等。其他还有梁代僧祐的《弘明集》等佛教史专题资料。这些资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四)佛教与园林种植学
佛教寺院的园林艺术发达,对中国园圃种植业有很大的贡献,其不仅林木花果种类繁多,而且引进国外新品种,培植奇花异木、菜疏药草,并向社会推广,如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僧人便有很大的功劳。
佛教园林为中国三大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之一。皇家园林为皇王独有,私家园林为家族所有,只有佛寺园林才面向人民大众,是真正公益性的公共园林。一般佛寺中都要大量种植树木,有的寺内还建有水池,池清水碧,群鱼游弋,莲映霞色,鸟鸣昼荫,令人怡神爽心,顿滤杂思。山野间的佛殿僧舍往往因山就水,架岩跨涧,布局上讲究曲折幽致、高低错落。因此,一座佛寺便是一处美丽的景观园林,寺园交相生色,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中国佛寺园林建设较早,如东晋太元年间(376-396),慧远大师在庐山营造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载沟,森树烟凝,石径苔生”。(梁慧皎《高僧传·慧远传》)依山建寺,取自然山水和人工园林的和协,开佛教园林之先河。据《洛阳伽蓝记》载,当时北魏洛阳寺院园林已初具大成。如景乐寺“堂庞周环,曲房连接,轻条佛户,花蕊被庭”,正始寺“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庭列修竹,檐佛高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自此,在自然风景秀美之处建佛寺,于佛寺中植卉栽葩之风历代不息,园林种植已经成为佛教传达慈悲济世精神的一个方便法门。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徒盛行“舍宅为寺”,许多达官贵人捐献出邸宅为佛寺。这些官署或宅第,原本都是较好的私家园林,在经过佛教徒的修治,碧瓦红墙,高阁白塔,人文与山水自然交融。这种融私家园林与佛寺园林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具有更为精湛的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艺术有很大的贡献。如《桐桥倚棹录》载,晋威和二年(327),王珣与弟王珉,舍别墅建虎丘寺,其寺经过佛教徒的经营,遂为吴中第一胜景。
由于佛教园林选址自由,或大道广衢,或名山大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佛寺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佛教园林一般与宗教活动场所、生活供应区融而为一。宗教活动区由殿堂、塔、阁组成,为寺院的中心位置,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究竟,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布局上有院落式、廊院式、天井式、曲尺式、散点式和集锦式等六种群体组合方式。佛教园林一般根据地理环境运用这些组合,随意点染自然,使建筑与园林相映成趣,成为佛教法事活动的有机部分。
佛教寺院除了对奇花异卉等园林种植外,还提倡饮茶,也重视种植茶树,采制茶叶。许多寺院都建有茶园,种植和制作名茶。如碧螺春(碧萝春)茶,产于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沸汤清澈鲜绿,原名“水月茶”,是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道先制作的。乌龙茶的始祖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方茶”,在宋元以来以武夷寺僧人制作的最佳。明代僧人制作的“大方茶”,是安徽南部“屯绿茶”的前身。现在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都产于寺院。相传,具有特殊保味功能的紫砂陶壶,也是明代江苏南部宜兴金沙寺的一位老僧人创制的。写出世界上最早茶叶专著《茶经》的陆羽,就是出身于寺院,一生也多寄居寺院。《茶经》就是他遍游名山古刹,广泛吸取僧人制茶饮茶方法,加以总结的成果。
佛教寺院的饮茶习惯,对民间饮茶风俗产生重大影响。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隆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寺僧饮茶风气,蔓延而成为北方民间的普遍风俗。宋代著名的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大众参加的茶宴,进行品尝、鉴定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还发明了把茶叶幼嫩芽碾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对于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有着重大作用。
【思考题】1、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什么是佛教伦理学?
3、佛教戒律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异同?
4、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5、佛教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6、什么是佛教艺术?
7、请简述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中的作用?
8、佛教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有哪些?
《佛教与中国科学技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