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中國科學技術▪P2

  ..續本文上一頁編製了西元665年的曆法表。瞿昙家族則編製了西元697至698年的曆法。最著名的是瞿昙悉達,他在西元729年編纂了《開元占經》一書,將印度曆法翻譯過來,並在該書中搜羅了不少古代中國的天文學史料,堪稱爲自印度來華中最偉大之天文學家。至于鸠摩羅家族,則與一行大師有密切的關系。

  由于一行大師在數學方面的著作已全部失傳,因此我們很難知道他在數學理論上的成就。據說他曾經推算出中國棋子縱橫排列十七行的全部著法。又組織過探險隊遠渡南洋觀測中國所看不到的南部星空。從他們的觀測和所繪的星圖,可以知悉他們曾南至蘇門答臘的末端。更重要的是一項由一行大師所領導測量中國緯度的計劃,他與同伴們由山西省萬裏長城附近直至中南半島,共約叁千五百多公裏內設立九個測量站,利用一支八尺長的測量尺,記錄太陽分別在夏至和冬至日的投影,藉此來判別各站的正確緯度。但改撰《天元大衍曆經》,續成《魏書·天文志》,在世界上第一次算出子午線的長度等,爲中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我國僧人來往于絲綢之路,見識廣闊,其遊記域志對中國和亞洲地理學、曆史學作出過重大貢獻。如法顯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爲中外學界所推崇。對于曆史學來說,中國佛教學者素來重視曆史,曆代所傳佛教史書浩瀚廣博,屬紀傳體類型的,有梁代寶唱的《名僧傳》、慧皎《高僧傳》等;屬編年體的,有宋代志磐的《佛祖統紀》、元代念常的《佛祖曆代通載》等;屬于紀事體的,有宋朝贊甯的《大宋僧史略》等。此外,隋代灌頂的《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唐代冥詳的《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等別傳,都可以作爲史書的補助資料。又如記載佛教一宗相承的紀傳,有唐代海雲的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宋代道原的《景德傳燈錄》等。有關一經或一宗信仰的雜傳集,有唐代惠詳的《弘贊法華傳》、法藏的《華嚴經傳記》、宋代戒珠的《淨土往生傳》等。感應傳記方面,有宋代非濁的《叁寶感應要略錄》等。其他還有梁代僧祐的《弘明集》等佛教史專題資料。這些資料是中國曆史的重要史料。

  (四)佛教與園林種植學

  佛教寺院的園林藝術發達,對中國園圃種植業有很大的貢獻,其不僅林木花果種類繁多,而且引進國外新品種,培植奇花異木、菜疏藥草,並向社會推廣,如茶葉種植業的發展,僧人便有很大的功勞。

  佛教園林爲中國叁大園林(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院園林)之一。皇家園林爲皇王獨有,私家園林爲家族所有,只有佛寺園林才面向人民大衆,是真正公益性的公共園林。一般佛寺中都要大量種植樹木,有的寺內還建有水池,池清水碧,群魚遊弋,蓮映霞色,鳥鳴晝蔭,令人怡神爽心,頓濾雜思。山野間的佛殿僧舍往往因山就水,架岩跨澗,布局上講究曲折幽致、高低錯落。因此,一座佛寺便是一處美麗的景觀園林,寺園交相生色,風景如畫,遊人如織。

  中國佛寺園林建設較早,如東晉太元年間(376-396),慧遠大師在廬山營造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載溝,森樹煙凝,石徑苔生”。(梁慧皎《高僧傳·慧遠傳》)依山建寺,取自然山水和人工園林的和協,開佛教園林之先河。據《洛陽伽藍記》載,當時北魏洛陽寺院園林已初具大成。如景樂寺“堂龐周環,曲房連接,輕條佛戶,花蕊被庭”,正始寺“高林對牖,青松綠柽,連枝交映”,永明寺“房庑連亘,一千余間。庭列修竹,檐佛高松,奇花異草,骈阗階砌”。自此,在自然風景秀美之處建佛寺,于佛寺中植卉栽葩之風曆代不息,園林種植已經成爲佛教傳達慈悲濟世精神的一個方便法門。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佛教徒盛行“舍宅爲寺”,許多達官貴人捐獻出邸宅爲佛寺。這些官署或宅第,原本都是較好的私家園林,在經過佛教徒的修治,碧瓦紅牆,高閣白塔,人文與山水自然交融。這種融私家園林與佛寺園林爲一體的藝術形態,具有更爲精湛的園林藝術,對中國園林藝術有很大的貢獻。如《桐橋倚棹錄》載,晉威和二年(327),王珣與弟王珉,舍別墅建虎丘寺,其寺經過佛教徒的經營,遂爲吳中第一勝景。

  由于佛教園林選址自由,或大道廣衢,或名山大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不同特色的風景地貌,給佛寺園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構景素材和環境意蘊。佛教園林一般與宗教活動場所、生活供應區融而爲一。宗教活動區由殿堂、塔、閣組成,爲寺院的中心位置,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對稱規整、封閉靜態的究竟,表現宗教的神聖氣氛。布局上有院落式、廊院式、天井式、曲尺式、散點式和集錦式等六種群體組合方式。佛教園林一般根據地理環境運用這些組合,隨意點染自然,使建築與園林相映成趣,成爲佛教法事活動的有機部分。

  佛教寺院除了對奇花異卉等園林種植外,還提倡飲茶,也重視種植茶樹,采製茶葉。許多寺院都建有茶園,種植和製作名茶。如碧螺春(碧蘿春)茶,産于江蘇洞庭山碧蘿峰,沸湯清澈鮮綠,原名“水月茶”,是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道先製作的。烏龍茶的始祖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方茶”,在宋元以來以武夷寺僧人製作的最佳。明代僧人製作的“大方茶”,是安徽南部“屯綠茶”的前身。現在我國的許多名茶,最初都産于寺院。相傳,具有特殊保味功能的紫砂陶壺,也是明代江蘇南部宜興金沙寺的一位老僧人創製的。寫出世界上最早茶葉專著《茶經》的陸羽,就是出身于寺院,一生也多寄居寺院。《茶經》就是他遍遊名山古刹,廣泛吸取僧人製茶飲茶方法,加以總結的成果。

  佛教寺院的飲茶習慣,對民間飲茶風俗産生重大影響。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載:“(唐)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隆魔師大興禅教,學禅務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寺僧飲茶風氣,蔓延而成爲北方民間的普遍風俗。宋代著名的浙江余杭徑山寺,經常舉行由大衆參加的茶宴,進行品嘗、鑒定各種茶葉質量的“鬥茶”活動,還發明了把茶葉幼嫩芽碾成粉末,用開水沖泡的“點茶法”。這對于民間飲茶習慣的進一步普及有著重大作用。

  【思考題】1、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2、什麼是佛教倫理學?

  3、佛教戒律學與中國傳統倫理的異同?

  4、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5、佛教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有哪些?

  6、什麼是佛教藝術?

  7、請簡述佛教藝術在中國藝術中的作用?

  8、佛教對中國科學技術的貢獻有哪些?

  

  

《佛教與中國科學技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中國藝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