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海明的出家修学生涯之参访善知识
道坚法师
云游参访善知识
破山开悟后,在破头山养伤百日,便下山开始了云游四方、行脚求学的生涯。《释氏要览》卷下称:“游行人间,今称行脚,未见其典。《毗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五法者: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能持能诵。””《释氏要览》引《毗奈耶律》所说的“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即受戒后,依止师父学习戒律五年后,能持诵戒条,精通律仪的开遮持犯等,才能行脚参访。而破山虽然出家六年,尚未受具足戒,按律仪规定,还没有资格游方参学。然而《祖庭事苑》卷八却说:“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善财南求,常啼东请,盖先圣之求法也。”这里所说的行脚,即放下一切缚累,效法五十三参的善财童子,云游四方,寻师访友,以期望得到最终的证悟,是禅宗提倡访师问道的重要做法。而破山已然证悟,看来他参学四方,目的是向善知识印证自己内证的禅悦境界。
(1)憨山德清谈妙明真心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以憨山为号,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他从栖霞山法会受禅法,历住山东青州海印寺、韶关曹溪宝林寺等,倡导禅净双修法门。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有《楞严经通议》十卷、《观楞伽经记》八卷、《法华经通义》七卷、《自述年谱》二卷,及其弟子编著的《憨山老人梦游集》五十五卷(古本四十卷)等著作行世。刚刚走下破头山的破山,意气风发,如初生牛犊,径直来参声名著世的憨山大师。此时为天启二年(1622),正是憨山大师圆寂的前一年。破山出家第二年跟慧然法师修学佛法,他对直显妙明真心的《楞严经》特别感兴趣,时时习诵,竟至烂熟于心。他在江西庐山下的法云寺里见到了年届七十七岁的憨山大师后,破山也不客气,就依《楞严经》直显心性的意旨,开始发难:
问:“经中道: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如何是妙明真心?”(破山《自述行实》)
他所举难的“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等内容,引自《楞严经》卷二,原文说: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身心及宇宙万有,莫不是“唯心所现”,此“心”即是“妙明真精妙心”,也就是真如佛性或如来藏。这里阐述的是如来藏缘起思想,即由如来藏的自性清净心,生起一切万有的缘起论。如来藏生起万有的次第,先是真心被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薰染,成为第八阿赖耶识(藏识),藏识再内变根身,外现器界。一般认为如来藏的实体有真如门与生灭门二义,就真如门而论,如来藏为一味平等、性无差别之体;就生灭门而论,如来藏随染净之缘而生起诸法,例如由染缘而变现四生六道,由净缘而变现四圣等。
破山不问妙明真心如何变现宇宙万有,却专要探究根源,直截追问这变现万有的妙明真心。这种问难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因疑起问,一是印证自己内心的契悟。显然破山的问难属于后者。憨山大师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禅语机关,而是用陈述的方式回答:
一切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云云。(《破山年谱》)
对于“如何是妙明真心”的问难,憨山大师以佛智“一切智”来解释,认为一切智清净无二,远离常断等二边之执,通达一切法相,圆融无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知故,名一切智。”憨山大师从妙明真心的胜用,来说明妙明真心即佛的一切智,能知诸法相而无碍。这种直截了当的解释,在禅宗接引学人的对话技巧中,被称为“死句”,显然不对破山的胃口。据破山《自述行实》载:
予曰:“大师方便,无不了了。当时世尊为何不与阿难说破,直教阿难,但将此心微细揣摩者,何耶?”师云:“无非要他自去理会。”予曰:“理会即不无,要且不是祖师西来意。”拂袖便行。(破山《自述行实》)
破山所理解的妙明真心,是不能用语言符号表诠的,因此自省自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憨山大师博大精深的佛学修养,令破山大为赞叹:“大师方便,无不了了。”然而破山觉得,如果妙明真心像憨山大师所说,为什么当时佛陀不清楚明白地告知阿难尊者,还要他“将此心微细揣摩”呢?破山在慧然法师处已闻达摩“直指单传”的顿教宗旨,又在禅门祖庭破头山上苦苦修学三年,对禅宗公案非常熟悉。他的脑海里仍然沉浸在棒喝交驰之中,显然对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述仍感难以契机,就告别了憨山大师,另寻善知识去了。
(2)无异元来的默照禅
元来(1575~1630),明代曹洞宗高僧,字无异,又称大舣。十六岁从五台山静安出家,阅《传灯录》有所省悟,蒙无明慧经禅师(1548~1618)印可。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因以博山为号。后历住建州董岩寺、大仰宝林寺、鼓山涌泉寺、金陵天界寺等名刹。有《博山无异禅师广录》三十五卷、《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等行世。元来大师虽然传承曹洞宗风,但一生努力提倡禅净不二的宗旨,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践行法门。破山当时二十六岁,正值年青气盛,他要来看看这位名满天下的博山无异禅师。据《自述行实》所载:
师二十六岁,参博山无异大师,问:“学人从偏位中来,请和尚向正位中接。”(破山《自述行实》)
所谓偏位正位的说法,是曹洞宗开祖洞山良价禅师接引学人的五位说。正位即从理上立,为真如不变的理体,偏位即万事万物的现象界。洞山良价依照偏正回互的道理,创立五位学说,即所谓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曹山本寂禅师继承洞山的五位学说,以君臣的例子说明五位的关系,称为君臣五位:(一)君位,指本来无物的形而上的空灵状态,为正位,即五位中的正中来。(二)臣位,指宇宙的万事万物,为偏位,即五位中的偏中至。(三)臣向君,为舍事入理,舍烦恼而趋菩提的道理,即向上还灭的偏中正。(四)君视臣,为背理就事,即真如缘起而生起万法的正中偏。(五)君臣道合,为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即兼中到,指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的究竟大觉位。破山以曹洞宗的五位学说来请教博山无异禅师,所谓从“偏位中来,向正位中接”,实际是五位君臣中的臣向君,即从流转门趋向还灭门的偏中正。他将自己置于偏位,将和尚置于正位,表达了晚辈向长辈的敬意,同时也蕴含着“和尚你怎么将宇宙万有融摄于诸法之本源”的意思,即要求和尚开示舍事入理、舍末归本的意趣或华严境界里“介子纳须弥”一多相容的玄秘境界。博山无异果然不负众望,听了破山的问难,当下凝神静气,一默如雷。
博山无异的沉默不语,其实以最丰富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偏中正的境界,也许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表述这无言之境,就像你费尽口舌解释如何介子纳须弥一样。另一方面,无异以沉默来阐释证境的同时,无声地提出对看话禅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看话禅是临济宗大慧宗杲(1089~1163)所倡导的观行方法,即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如迷云般蕴在心间,历久真实参究以至于悟道。因为看话禅的盛行,使真参实修者少,而在几则古人口舌里用功者日多,甚至有以参究公案为借口,误入文字禅、狂禅的迷流,东去搥一拳,西去掴一掌,终是自欺欺人,如画饼充饥,于人于自毫无利益。他的默然静坐,其实也在开示曹洞宗的特色修行观法——默照禅,即曹洞宗宏智正觉(1091~1157)所倡导的摄心静坐、潜神内观、内息攀缘,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破山见无异大师默然不语,感到不甚满意,甚至还当众掌掴其他僧人:
大师默然。予出云:“老大一个善知识,被我一问,只得口哑。”傍僧云:“还是你不识和尚意。”予掌云:“这掌要方丈和尚吃。”(破山《自述行实》)
当他在抱怨无异大师默然无语的时候,旁边的僧人说他不领会和尚的意旨,却被他一掌打在脸上,还说这一掌是送给方丈和尚的。在禅宗盛行的年代,也许禅师打人是不犯法的,如果受到得道高僧的掌掴,还是很幸运的事。破山虽然嘴上说“一问便弄得大善知识口哑”,但他还是在能仁寺住了下来,日日接受无异大师的指点,直到因故被摈出院。破山在《自述行实》中详述被摈缘由:
一日因论警语,谓疑情发得起、发不起,每有十条。予曰:“甚不堪刻。”师闻之,摈予出院。(破山《自述行实》)
文中所说的警语,即《无异禅师广录》(收入《嘉兴藏》第四十册)卷十三至十五的《参禅警语》,专为开示初学者参禅的警句。《参禅警语》卷上有“示初心做工夫警语”,有十三条;其二为“示疑情发不起警语”,对初学参禅者来说,有指导修行的现实意义。如“示初心做工夫警语”第五条说:
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没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况坐卧其中耶,更于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不丧身失命者几希!
无异大师对妄加卜度公案的作派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说“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因为古人的终是古人的,除无形中增长自己的知见障外,于修行毫无利益,甚而“丧身失命”在公案里。纵观无异大师的警语,无一不是悲心愿切的诚实语,但初出江湖的破山显然不知天高地厚,对这些苦口婆心的实在话不屑一顾,甚至还吹毛求疵,指东说西。无异禅师为了维护道场的清净,自然要攒他下山了。
(3)闻谷广印的无门庭
被摈下山的破山,自江西下浙江,来…
《破山海明的出家修学生涯之参访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