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巴仁波切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3)
暇满人身取精华
获得暇满大船时,
自他须渡轮回海,
故于昼夜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获得暇满大船时,自他须渡轮回海,故于昼夜不懈怠,闻思修是佛子行。”意思是未生于八无暇而得到八闲暇、具备修法的顺缘十圆满的人身大船是非常难获得的,得到时不要将它浪费在无意义和意义小的事情上,为了使自己和其他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应该昼夜不散漫地到大乘的善知识面前听闻甚深教诫、如理思考、如法修持,这是佛子们从暇满人身中获取精华的实践。
暇满是说获得健康的人身而且遇到佛法和善知识,具备修学佛法的一切条件。然而这种人身并不容易得到,所以我们能够得到这个非常难得的暇满人身是很幸运的。佛陀曾经提到:「地狱众生就像大地上的灰尘一样多;饿鬼众生比地狱众生少,但也像海边或大江旁边的沙一样多;畜生道众生比饿鬼道众生要少得多多,但是畜生道众生也像树木一样多;上二趣修罗、天人这些众生就如同夜间的星星一样多;而在这里面能够得到宝贵的人身,并且信奉佛法、修学佛法的人,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稀少。」这个数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能够获得这样暇满的人身,且能依止善知识而修行的人非常少。
在因方面来讲,暇满人身并非是没有任何的因缘而自然获得的,乃是自己经过累世积集的福德资粮和努力发愿所得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例如这个世界中,在一个洲或一块陆地上所有的畜生数量绝对胜过全世界的人口数;而在一块小地方生存的旁生动物就比一个国家的人口还要多;或者一个人身上不同的寄生虫总数也胜过一个城市的人口数。从这些现象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人身是多么难得。因为人的意识或者能知的智慧胜过别的众生,能了解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如此的人身智慧就比如意宝还要珍贵。
如果我们能运用人的意志、智慧和能力,为了利他利己而修学佛法的话。那么这个人身的确非常宝贵。因为人比其他五道众生有更强的能力可从苦海里得到解脱。如果一个人利用能知的智慧去造恶业的话,同样的道理,那他所造下的罪业也比其他五道众生更为强烈,而使他堕落到下三趣。例如,米拉日巴尊者以前在西藏与尼泊尔边界的山洞中修苦行时,有个猎人跟一只猎狗在追一头鹿。这头鹿逃到米拉日巴修行的山洞,尊者悲悯地为它讲经,使它得度;后面跟来的狗也同样得到了解脱。然后猎人也跟着进来。他见过尊者之后,当然也被度化了。尊者在度化猎人前讲到:“一般而言,人身非常珍贵难得,但是像你这样造作罪业的人身并不算难得。”由此即知如果是一个行善、倾向佛法的人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拒绝行善、恣行罪业的人身就比其他众生更糟,龙树菩萨曾说:“生为人而造恶业,就像以装饰珍宝的金器来盛装屎尿和呕吐物般愚蠢。”佛经提到:“如果能利用人身去行善的话,它就是能使我们渡过轮回苦海的船只;如果以此人身去行恶的话,他就是拉我们下恶道的石头。”所以我们应修习佛法,不但要利用这人身的宝船渡自己,也要令一切众生从苦海里得到解脱,为此不要浪费时间,应不分昼夜,努力地勤修正法。
然而要修学佛法,必须先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业?什么可以施行?而什么应该放弃?因此我们要去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在听闻正法的传授之后,不可把它放在一边不管,而要自己反复地观察、思维,如此就会在自己心里产生一种定见,对所传的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不过单单生起强烈的信心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修持、练习。就是要去听闻、思维和实修。
进入佛门的修行者有两种不同的种类。一种是在智慧方面比较迟钝的修行者,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跟观察就完全相信佛法,继而生起虔诚的信心,认为佛所宣说的法义都是好的、正确的,而佛则是伟大的、是善的。另一种是具有智慧的人,他会去思维、观察。他想:为什么要入佛门学佛?修学佛法有何帮助?修法之后会得到什么成果 ? 真正的修持要如何进行?他会去研究、观察这些问题,在透彻了解后才进入佛门修持。如果我们能是第二种行者的话当然最好。所以我们应该先思维、观察、了解为什么要修学佛法?怎样去修?修持后有什么利益?为什么我要成为佛教徒?如果我们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修学佛法的话,当稍微有困难或违缘出现的时候,便很容易退转。有些人因为迷信、想求取名利,这样就与佛法背道而驰了,实际上我们不应持负面的心态,而是要有根本的了解之后再修学。想想为什么学佛?学佛对自他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坏处?对这些问题好好地探究,经过观察、思维之后,再进一步地去修持。如此一来,因为我们完全信服于这个教法,在修的时候就更容易得到成就。
经典中曾讲到:「跟随佛的修行者应该像冶炼金子一样,要反复观察、研究佛的教法。在反复地研究、思维、观察当中,才能够真正了解到佛法的精华。」在跟随佛陀修行的时候,某方面如果有什么怀疑、不了解,就应该多加深入研究、思维,看其是否真如佛陀所说的情形?靠我们的智能、意识反复地去研究,就像金子经过多次提炼之后才能成为纯金一样,不要像有些人因为这是伟大的、有智慧的、慈悲的佛所讲的,便认为不应该生起怀疑心,不应该去思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相反地,我们应反复地思维、研究法义,这才是跟随佛陀的修行者所应做的事。
离乡断除贪嗔痴
贪爱亲眷如水动,
嗔憎怨敌似火燃,
忘失取舍愚痴者,
离家乡是佛子行。
“贪爱亲眷如水动,嗔憎怨敌似火燃,忘失取舍愚痴者,离家乡是佛子行。”意思是修的时候,如果住在自己的家乡,对于相互关爱的父母和知心的朋友等亲友会产生极大的贪爱,这种贪爱会像水流般将自己带入轮回大海;而对于心中不喜欢的怨敌会生出嗔恨的怒火,这种嗔恨火会焚毁自他今生和往世所聚集的所有善根和功德;并且会忘失应取的善行和应舍的恶行,变成愚痴者。因此修行时远离引发贪、嗔、痴的家乡是佛子们的实践。
当然就这个时代而言,并非每个人都必须离开自己的家乡才能修行,而关键在于我们应当远离会使我们生起嗔恨、愚昧无知及贪爱的心境和因缘。这里主要是教我们断除贪嗔痴。如果有强烈的贪心,就会使我们像被水冲击般,一再生于轮回中,无法解脱,所以我们应该去除强烈的贪心。由于嗔恨心的缘故,它会像火一样燃烧我们的善业。而愚昧无知就如同黑暗般,让我们不知道哪条是正确的路?哪条是错误的路?更会使我们临事时不知如何取舍,所以我们不但应远离家乡,凡能引发三毒的一切事物都应远离。
远恶离乱依静处
舍离恶境惑渐减,
弃除散乱善自增,
自心清净起正见,
依静处是佛子行。
“舍离恶境惑渐减,弃除散乱善自增,自心清净起正见,依静处是佛子行。”意思是如上述抛弃了家乡那样的恶境后就要住于寂静的地方,住在静处后贪嗔等烦恼逐渐会变小,戒律也能清净守护,不再忙于照顾亲友、打理生意、操持农活等使心散乱的俗事,便能一心专注努力地修持佛法,这样,善行可以自然发展,心能安住,智能清明,由此对正法的意义能用智慧分析、了悟,并可生起正确的认识,因此,依靠能发展戒、定、慧的寂静处是佛子们的实践。
因为我们是初学者,要断除烦恼的话,必须先断除起烦恼的因和缘,所以要远离恶境。恶境会使我们生起不好的杂念,也是贪嗔痴三毒烦恼的因缘,因此远离后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小。如果没有生起贪心的因,就不会生起贪心及烦恼。
由于我们的意识或心境执着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心就无法安定下来,自然不会生起正见,增长善行。所以我们要离开散乱心,就不能对色香味触等外境生起执着。如不对外境起执着心的话,我们的善心不需刻意培养,它自然而然就能增长,心也能静下来,那么我们在学佛时,就能生起更坚定的正见,因此我们要住于寂静处去修持。
放下此生入正法
长伴亲友各离散,
勤聚之财成遗产,
识客终离客舍身,
抛弃此生佛子行。
“长伴亲友各离散,勤聚之财成遗产,识客终离客舍身,抛弃此生佛子行。”意思是从出生到死长时间相伴的父母等亲眷以及亲密的好友,当死亡到来时,不是他们将自己抛弃,就是自己离弃他们,各自总要分离,无法永久相聚;不惜造罪、痛苦,不顾麻烦,努力聚集的财物,死时一点也不能带走,它们也不会跟在身后,终将成为别人的财产;除此之外,与生俱来、骨肉相连的身体,就像客房一样,最终,如客人般的心识会离开它,只留下如客舍般的肉身。想到这些,从现在起应该放下利少弊大的今生的俗事诸如降敌护亲、农耕、生计等,为了追求以后的利益,发菩提心,修习正法,这是佛子们放下此生的实践。
我们在修持的过程中应该要有舍离现世的心。虽然大家并不能完全舍离现世生活,但在内心深处,对世间的名誉、财富、地位,及此生的一切虚伪造作,都应生起舍离心,继而相信:佛法是最究竟之依止处。
此颂的重点是要我们了悟无常。因为无论是亲友、财富或我们所贪恋的身体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的实义,这些都是由于各种因缘所组合而成的,属于有为法。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没有一件永恒,终究会离开我们,必须舍弃。佛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演戏。”
龙树菩萨在《递亲友书》中讲到:「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带走任何的财富以及亲戚朋友,要把所有一切都放在一旁;跟随你走向死亡的伴侣只有自己所造下的善业和恶业。」我们在有生的几十年当中,可以和亲戚、伴侣、朋友聚在一起,拥有财富,但是死时却必须远离这一切,惟有善业或恶业会跟随我们。行善除了能使我们在死后得到快乐,也能在今生拥有良朋益友,得到一…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