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巴仁波切關于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3)
暇滿人身取精華
獲得暇滿大船時,
自他須渡輪回海,
故于晝夜不懈怠,
聞思修是佛子行。
“獲得暇滿大船時,自他須渡輪回海,故于晝夜不懈怠,聞思修是佛子行。”意思是未生于八無暇而得到八閑暇、具備修法的順緣十圓滿的人身大船是非常難獲得的,得到時不要將它浪費在無意義和意義小的事情上,爲了使自己和其他衆生從輪回的苦海中解脫,應該晝夜不散漫地到大乘的善知識面前聽聞甚深教誡、如理思考、如法修持,這是佛子們從暇滿人身中獲取精華的實踐。
暇滿是說獲得健康的人身而且遇到佛法和善知識,具備修學佛法的一切條件。然而這種人身並不容易得到,所以我們能夠得到這個非常難得的暇滿人身是很幸運的。佛陀曾經提到:「地獄衆生就像大地上的灰塵一樣多;餓鬼衆生比地獄衆生少,但也像海邊或大江旁邊的沙一樣多;畜生道衆生比餓鬼道衆生要少得多多,但是畜生道衆生也像樹木一樣多;上二趣修羅、天人這些衆生就如同夜間的星星一樣多;而在這裏面能夠得到寶貴的人身,並且信奉佛法、修學佛法的人,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稀少。」這個數量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能夠獲得這樣暇滿的人身,且能依止善知識而修行的人非常少。
在因方面來講,暇滿人身並非是沒有任何的因緣而自然獲得的,乃是自己經過累世積集的福德資糧和努力發願所得的結果。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例如這個世界中,在一個洲或一塊陸地上所有的畜生數量絕對勝過全世界的人口數;而在一塊小地方生存的旁生動物就比一個國家的人口還要多;或者一個人身上不同的寄生蟲總數也勝過一個城市的人口數。從這些現象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人身是多麼難得。因爲人的意識或者能知的智慧勝過別的衆生,能了解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如此的人身智慧就比如意寶還要珍貴。
如果我們能運用人的意志、智慧和能力,爲了利他利己而修學佛法的話。那麼這個人身的確非常寶貴。因爲人比其他五道衆生有更強的能力可從苦海裏得到解脫。如果一個人利用能知的智慧去造惡業的話,同樣的道理,那他所造下的罪業也比其他五道衆生更爲強烈,而使他墮落到下叁趣。例如,米拉日巴尊者以前在西藏與尼泊爾邊界的山洞中修苦行時,有個獵人跟一只獵狗在追一頭鹿。這頭鹿逃到米拉日巴修行的山洞,尊者悲憫地爲它講經,使它得度;後面跟來的狗也同樣得到了解脫。然後獵人也跟著進來。他見過尊者之後,當然也被度化了。尊者在度化獵人前講到:“一般而言,人身非常珍貴難得,但是像你這樣造作罪業的人身並不算難得。”由此即知如果是一個行善、傾向佛法的人身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是拒絕行善、恣行罪業的人身就比其他衆生更糟,龍樹菩薩曾說:“生爲人而造惡業,就像以裝飾珍寶的金器來盛裝屎尿和嘔吐物般愚蠢。”佛經提到:“如果能利用人身去行善的話,它就是能使我們渡過輪回苦海的船只;如果以此人身去行惡的話,他就是拉我們下惡道的石頭。”所以我們應修習佛法,不但要利用這人身的寶船渡自己,也要令一切衆生從苦海裏得到解脫,爲此不要浪費時間,應不分晝夜,努力地勤修正法。
然而要修學佛法,必須先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業?什麼可以施行?而什麼應該放棄?因此我們要去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在聽聞正法的傳授之後,不可把它放在一邊不管,而要自己反複地觀察、思維,如此就會在自己心裏産生一種定見,對所傳的法生起堅定的信心,不過單單生起強烈的信心還不夠,我們還要進一步去修持、練習。就是要去聽聞、思維和實修。
進入佛門的修行者有兩種不同的種類。一種是在智慧方面比較遲鈍的修行者,不經過自己的思考跟觀察就完全相信佛法,繼而生起虔誠的信心,認爲佛所宣說的法義都是好的、正確的,而佛則是偉大的、是善的。另一種是具有智慧的人,他會去思維、觀察。他想:爲什麼要入佛門學佛?修學佛法有何幫助?修法之後會得到什麼成果 ? 真正的修持要如何進行?他會去研究、觀察這些問題,在透徹了解後才進入佛門修持。如果我們能是第二種行者的話當然最好。所以我們應該先思維、觀察、了解爲什麼要修學佛法?怎樣去修?修持後有什麼利益?爲什麼我要成爲佛教徒?如果我們在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修學佛法的話,當稍微有困難或違緣出現的時候,便很容易退轉。有些人因爲迷信、想求取名利,這樣就與佛法背道而馳了,實際上我們不應持負面的心態,而是要有根本的了解之後再修學。想想爲什麼學佛?學佛對自他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壞處?對這些問題好好地探究,經過觀察、思維之後,再進一步地去修持。如此一來,因爲我們完全信服于這個教法,在修的時候就更容易得到成就。
經典中曾講到:「跟隨佛的修行者應該像冶煉金子一樣,要反複觀察、研究佛的教法。在反複地研究、思維、觀察當中,才能夠真正了解到佛法的精華。」在跟隨佛陀修行的時候,某方面如果有什麼懷疑、不了解,就應該多加深入研究、思維,看其是否真如佛陀所說的情形?靠我們的智能、意識反複地去研究,就像金子經過多次提煉之後才能成爲純金一樣,不要像有些人因爲這是偉大的、有智慧的、慈悲的佛所講的,便認爲不應該生起懷疑心,不應該去思維,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相反地,我們應反複地思維、研究法義,這才是跟隨佛陀的修行者所應做的事。
離鄉斷除貪嗔癡
貪愛親眷如水動,
嗔憎怨敵似火燃,
忘失取舍愚癡者,
離家鄉是佛子行。
“貪愛親眷如水動,嗔憎怨敵似火燃,忘失取舍愚癡者,離家鄉是佛子行。”意思是修的時候,如果住在自己的家鄉,對于相互關愛的父母和知心的朋友等親友會産生極大的貪愛,這種貪愛會像水流般將自己帶入輪回大海;而對于心中不喜歡的怨敵會生出嗔恨的怒火,這種嗔恨火會焚毀自他今生和往世所聚集的所有善根和功德;並且會忘失應取的善行和應舍的惡行,變成愚癡者。因此修行時遠離引發貪、嗔、癡的家鄉是佛子們的實踐。
當然就這個時代而言,並非每個人都必須離開自己的家鄉才能修行,而關鍵在于我們應當遠離會使我們生起嗔恨、愚昧無知及貪愛的心境和因緣。這裏主要是教我們斷除貪嗔癡。如果有強烈的貪心,就會使我們像被水沖擊般,一再生于輪回中,無法解脫,所以我們應該去除強烈的貪心。由于嗔恨心的緣故,它會像火一樣燃燒我們的善業。而愚昧無知就如同黑暗般,讓我們不知道哪條是正確的路?哪條是錯誤的路?更會使我們臨事時不知如何取舍,所以我們不但應遠離家鄉,凡能引發叁毒的一切事物都應遠離。
遠惡離亂依靜處
舍離惡境惑漸減,
棄除散亂善自增,
自心清淨起正見,
依靜處是佛子行。
“舍離惡境惑漸減,棄除散亂善自增,自心清淨起正見,依靜處是佛子行。”意思是如上述抛棄了家鄉那樣的惡境後就要住于寂靜的地方,住在靜處後貪嗔等煩惱逐漸會變小,戒律也能清淨守護,不再忙于照顧親友、打理生意、操持農活等使心散亂的俗事,便能一心專注努力地修持佛法,這樣,善行可以自然發展,心能安住,智能清明,由此對正法的意義能用智慧分析、了悟,並可生起正確的認識,因此,依靠能發展戒、定、慧的寂靜處是佛子們的實踐。
因爲我們是初學者,要斷除煩惱的話,必須先斷除起煩惱的因和緣,所以要遠離惡境。惡境會使我們生起不好的雜念,也是貪嗔癡叁毒煩惱的因緣,因此遠離後我們的煩惱就會慢慢減小。如果沒有生起貪心的因,就不會生起貪心及煩惱。
由于我們的意識或心境執著于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心就無法安定下來,自然不會生起正見,增長善行。所以我們要離開散亂心,就不能對色香味觸等外境生起執著。如不對外境起執著心的話,我們的善心不需刻意培養,它自然而然就能增長,心也能靜下來,那麼我們在學佛時,就能生起更堅定的正見,因此我們要住于寂靜處去修持。
放下此生入正法
長伴親友各離散,
勤聚之財成遺産,
識客終離客舍身,
抛棄此生佛子行。
“長伴親友各離散,勤聚之財成遺産,識客終離客舍身,抛棄此生佛子行。”意思是從出生到死長時間相伴的父母等親眷以及親密的好友,當死亡到來時,不是他們將自己抛棄,就是自己離棄他們,各自總要分離,無法永久相聚;不惜造罪、痛苦,不顧麻煩,努力聚集的財物,死時一點也不能帶走,它們也不會跟在身後,終將成爲別人的財産;除此之外,與生俱來、骨肉相連的身體,就像客房一樣,最終,如客人般的心識會離開它,只留下如客舍般的肉身。想到這些,從現在起應該放下利少弊大的今生的俗事諸如降敵護親、農耕、生計等,爲了追求以後的利益,發菩提心,修習正法,這是佛子們放下此生的實踐。
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中應該要有舍離現世的心。雖然大家並不能完全舍離現世生活,但在內心深處,對世間的名譽、財富、地位,及此生的一切虛僞造作,都應生起舍離心,繼而相信:佛法是最究竟之依止處。
此頌的重點是要我們了悟無常。因爲無論是親友、財富或我們所貪戀的身體都是無常的,沒有任何的實義,這些都是由于各種因緣所組合而成的,屬于有爲法。一切有爲法皆是無常的,沒有一件永恒,終究會離開我們,必須舍棄。佛經中說:“叁界無常如秋雲,衆生生死如演戲。”
龍樹菩薩在《遞親友書》中講到:「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帶走任何的財富以及親戚朋友,要把所有一切都放在一旁;跟隨你走向死亡的伴侶只有自己所造下的善業和惡業。」我們在有生的幾十年當中,可以和親戚、伴侶、朋友聚在一起,擁有財富,但是死時卻必須遠離這一切,惟有善業或惡業會跟隨我們。行善除了能使我們在死後得到快樂,也能在今生擁有良朋益友,得到一…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