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3▪P2

  ..續本文上一頁定的善報、快樂與祥和。如果我們造下罪業不但會使我們來世受到種種惡報而且今生也不會有安詳的心境。噶mb也曾說:“我們現在應畏懼死亡,故而精進修法,死時應當無畏,我們卻與此相反,現在無畏,死時只能徒然捶胸頓足了。”因此我們要趁今生好好地修學佛法,而不要太強烈地執著于財富、親友及色身。

  修德去毒離惡友

  伴彼若使叁毒盛,

  聞思修德漸壞少,

  能轉慈悲令喪失,

  遠離惡友佛子行。

  “伴彼若使叁毒盛,聞思修德漸壞少,能轉慈悲令喪失,遠離惡友佛子行。”意思是與誰相伴,如果,能斷解脫命根的叁毒煩惱發展了, 修行解脫的主因聞、思、修等正法上的所有事情自然地退失了,大乘道之根本慈悲菩提心等善法自己以前具有的一切都喪失殆盡了,如此不善的親眷和罪友就像猛獸般要抛棄,這是佛子們遠離惡友的實踐。

  《正法念處經》中說:“罪友是貪、嗔、癡的根源,如同有毒的莖杆一樣。”《涅槃經》中說:“與醉象相比,惡友可怕得多, 因爲醉象只會造成身體的傷害,而惡友卻會毀掉善行和清淨心。”仲敦巴的大弟子波達瓦曾說: “與狗接近就離瘡疤不遠;與惡友接近, 則今生名聲會壞,來世會墮入惡趣。”因此爲了今生後世的利樂要遠離惡友。

  惡盡德增依善士

  依彼若令惡漸盡,

  功德增如上弦月,

  則較自身尤愛重,

  依善知識佛子行。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增如上弦月,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意思是無論依靠親近誰,如果自己的貪、嗔等過失逐漸減小,聞、思、修叁學與慈悲菩提心等一切功德如同上弦月般不斷向上增長,那麼對這樣的善知識和好朋友應該比自己的身命還要珍視愛惜,如此在思想和行爲兩方面如法依止是佛子們依止善知識的實踐。

  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經文中講到:“如果沒有上師,就沒有佛的名號,一切諸佛都是依止上師而成就佛果的。”《入菩薩行論》裏也說:「若沒有船舵, 我們無法駕駛船只渡過苦海。」善知識就是這個極重要的船舵,即使是今生,我們也需要老師教導立身處世的道理,更何況是求究竟解脫的正法!修行的時候,如果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怎樣行善去惡、傳授口傳灌頂,並開示種種修持訣竅的話,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修行,則修持就會不如法,也無法增長證量,更談不上獲得究竟的果位。所以一切果位及證悟的根本與善知識是息息相關的。就像宗喀巴大師在回向偈裏所講的:「即使是世尊,首先也是依止善知識而成就佛果的。因此願所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給所有衆生,願衆生皆能夠遇見具德的善知識。」這充分說明能夠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應該要依止能使自己生起前所未有的慈悲心等功德之上師。如果我們依止行爲不如法、與正法背道而馳的“上師”,不但不能增長功德,還會帶領自己走向不正確的道路,所以在依止善知識之前,首先要懂得觀察,這是很重要的前提。

  其次,經過觀察,我們認爲所依止的是合格而且具德的上師後,就要在聞、思、修各方面精進地按照他所傳授的法去修持,並生起甚深的信心,遵循他的指示,使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合而爲一,證得和上師相同的果位。

  我們依止善知識求取不同的法義要訣,剛開始的時候,因爲自己能夠生起歡喜心,或者在條件因緣各方面都具足的情況下,我們樂意跟隨他;但是當遇到一些挫折或不順的時候,又舍離這位善知識,這種做法是不對的。無論遇到什麼挫折,我們都應好好地遵循經過自己觀察而決定依止的善知識。就像那洛巴大師依止帝洛巴大師時,曾曆經十二次苦行。或像米拉日巴大師依止瑪爾巴大師時也曾遭受種種苦難。我們要學大師們的精神,無論遇到任何困難挫折都絕不放棄,以堅定的信心去依止上師修行。

  不求神祗皈叁寶

  自身仍陷輪回獄,

  世間神祗能護誰?

  應依殊勝無虛者,

  皈依叁寶佛子行。

  “自身仍陷輪回獄,世間神祗能護誰?應依殊勝無虛者,皈依叁寶佛子行。”意思是自己也身陷于非常難解脫的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和煩惱習氣的鐵鏈緊緊地、不由自主地拴著的世間的神祗,無論有什麼法力也不能使別的衆生免墮惡趣和不受輪回苦,爲此皈依的對象應是無畏地能救護自他免受生死恐怖的叁寶,將叁寶作爲可以完全交心的皈依處是佛子們的實踐。

  皈依是學佛最基本的條件,也是進入佛教的大門。當我們請求皈依後,就正式成爲佛教徒;未皈依者不能算是佛教徒,所以佛教與外道的差別就在于是否皈依叁寶。無論在持誦咒語、佛號或觀想本尊之前,首先皈依發菩提心。然後再去修持才能有功德和成就,所以皈依很重要。

  我們皈依之後,是否內心真正得到了皈依?這很難講。請求皈依的時候,皈依的對象是誰?對境爲何?怎樣皈依?皈依之後應該守什麼戒律?怎樣行皈依?這些問題我們都要真切地了解。

  皈依分四個步驟:一、皈依之處。二、皈依的形態、方式。叁、皈依止于何時?四、皈依後如何持守戒律或皈依的教誡。

  皈依之處是叁寶:佛寶、法寶、僧寶。大家常稱贊佛陀,然而佛寶到底是什麼?佛陀剛開始也像我們一樣是凡夫,他依止善知識並按照究竟的正法去實修。先發殊勝的菩提心,次行布施等波羅蜜多累積福德資糧,再修空性,了悟法性,繼而圓滿智慧資糧。由于福德與智慧資糧圓滿的緣故,在身爲衆生時所造的罪業就慢慢地減少清除,並使修行上的證悟不斷增長,終致福德智慧圓滿,成就佛的果位。佛陀由于在修行道上積集福德資糧而獲得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圓滿色身,由修持空性積集智慧資糧而獲得法身。法身是照見自心本淨,遠離一切塵垢汙染,自心明性遠離一切遮障,明朗地顯現出來,自心和佛意沒有任何的分別錯亂,達到遍知一切的智慧。由福德資糧而證得的色身分兩種:報身和化身。法分爲滅谛和道谛兩種。能使我們了解到一切都是無自性、無我的,因而舍棄一切罪惡的就是道谛;舍棄諸罪惡後在無我中所了悟的法就是滅谛。實修正法而了悟無我的智慧,並證得菩薩的果位者,稱爲僧寶。佛寶、法寶、僧寶就是我們究竟不虛的皈依處。

  皈依即是視佛陀爲引導我們修行之路的導師,將法當作修持的方式,以僧寶爲實修路上的善友。皈依的意思是無論快樂或痛苦,我們都具有強烈的信心去依賴他們、信任他們,也祈請他們幫助自己將來證得與其不二的果位。至于皈依的時間是從現在直到自己證得佛果,並且使所有的衆生成就無上菩提爲止。

  無論是在殊勝、特別的佛像前面,或是在上師或善知識跟前請求皈依後就要守好皈依戒。皈依戒分爲應該取的、要舍棄的以及共同要做的叁方面。皈依佛寶之後就不再皈依佛教之外的任何世俗或外道的神祗。皈依法寶之後要盡力不傷害別的衆生。皈依僧寶之後不與具有強烈邪念或會導致自己傾向惡業的衆生爲伴。當然,身處于現代,我們也無法完全不跟具有邪念、廣造惡業的人在一起,所以主要是不要讓自己的心受他們影響而生邪念、造惡業,這樣就不會違背皈依僧寶的戒律。以上是應當舍棄或禁止的叁條戒律。皈依叁寶之後要做的叁條戒律是:一、皈依佛寶之後,任何代表佛身的佛像,無論完好的、損壞的,都要恭敬地供奉在高處禮拜、供養。二、皈依法寶之後,佛陀所傳的教誡或是正信的佛法,都應供奉在高處,不宜置于不淨之處。叁、皈依僧寶之後,要禮贊一切跟隨佛陀修行的僧衆。只要身穿法衣的人,即代表僧寶,我們都要恭敬禮贊他們。以上是我們要奉行的叁種戒律。

  我們要常憶念叁寶的功德、念誦皈依文,並禮贊他們。平時盡力宣揚皈依叁寶的功德,使別的衆生也相信並皈依叁寶。這就是共同的戒律。

  畏苦舍命不造罪

  諸極難忍惡趣苦,

  世尊說爲惡業果,

  縱須舍命爲代價,

  亦不造罪佛子行。

  “諸極難忍惡趣苦,世尊說爲惡業果,縱須舍命爲代價,亦不造罪佛子行。”意思是聽到就使人害怕,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實在是無法忍受的叁惡趣之苦,遍知的佛陀說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是行十不善等罪業的果報,爲此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也絕不造罪是佛子們黑白業好好取舍的實踐。

  針對下士修行者所傳的法主要是講因果業報。由于衆生造惡業才會墮落叁惡道,招致苦報: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饑渴之苦,畜生有愚昧無知之苦。只要我們聽到他們的痛苦,就應生起極大的同情和畏懼心,因此即使生命受威脅,必須舍命,也絕不造作罪業。

  一切有爲法,無論善業、惡業,都是有因有緣才有果。絕對不會沒有這樣的因就得到這樣的果,或者由這樣的因而得到另外一個果,一切的果都是由自己所造的因得來的。無論外界世界的宇宙山河,還是有情衆生,都是因緣和合而顯現的,自己善或惡的意識和行爲會成爲原因從而産生結果, 所以要得怎樣的果,就看我們造下什麼樣的因,由于煩惱所造下的因會使我們得到惡報。就像法稱菩薩所著之《釋量論》所說的:「一切因沒有受到任何障礙的時候,自然會承受它的果報。當果報顯現的時候,沒有任何事物會使它退轉、回遮或改變。」因此,如果我們造下殺生等不善的惡業,所得到的果就是墮入惡趣,品嘗種種苦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解這些道理後要想到六道的衆生都希望離苦得樂,則我們應該使他們行善業以便得到快樂的因,同時使他們斷惡業,以消除遭受痛苦的因。安樂的因就是發殊勝菩提心、利益衆生及廣行善業等;惡趣的因是造下十不善等惡業。

  初期進入佛門修學佛法的時候,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堅持行善法,放棄行惡業,也要了解如何才算得上是行善去惡。若不明了的話,可能恰恰相反,把惡當作善,反而招致惡報。因此接下來講十善法及十不善法。

  十不善法分爲叁種身業、四種語業和叁種意業。第一種不善身業是殺生:首先生起要斷取衆生性命的心,再以實際的行動奪取其性命。這些因緣全部具足,就造下了殺生的罪業;第二種是偷盜:自己對別人有價值或沒價值的、或大或小的任何東西,生起我要拿走, 不讓別人知道的心,接著在他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拿走,便是偷盜; 第叁種是邪淫:對不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的人在任何地方所發生的淫行,都是邪淫的罪業。

  第一種不善語業是打妄語:首先有欺騙別人的心,然後以實際的行動說騙他的話,形成欺騙對方的結果,便造下打妄語的不善業;第二種是兩舌:看見朋友兩方和好,便從中挑撥,說叁道四,使彼此不和,這就是兩舌;第叁種是惡口:講一些別人不願意聽、不喜歡聽,或令人痛苦、傷心、不願意接受的話,都稱之爲惡口;第四種是绮語:主要是討論一些沒有必要的、與自己無關的世俗話題,都稱之爲绮語。

  第一種不善意業是貪心:對自己喜歡的對境如財富、地位、名譽等産生執著,希望擁有就是貪心;第二種是嗔心:遇到不喜歡的對境而産生的厭惡心即稱爲嗔心;第叁種是邪見:對佛所講的因果道理不相信,認爲因果不存在,或對叁寶沒有信心,或說叁寶及輪回是不存在的,這類想法都屬于邪見。叁種身業、四種語業,以及叁種意業加起來就稱爲十不善業。我們如果造下這十不善業的話,就會在今生或來世遭受痛苦。

  與之相反,十善法的第一個是放棄殺生,爲保護衆生的生命而放生。第二個是放棄偷盜,盡力地去幫助別人,把自己所擁有的布施給別人。 第叁個是不邪淫,潔身自愛,守護戒律。以上是身方面的叁種善業。

  語方面有四種善法,第一個是如果看見別人不和,自己要盡力使他們和好。第二個是無論講什麼話都客客氣氣、有禮貌,讓別人生出歡喜心,幫助他人,而非傷害他們。第叁個是自己講的每句話都真實,不欺騙別人。第四個是放棄談論世間不必要的話題,而盡力把握時間持誦咒語、念誦佛號,或者修持諸佛菩薩的法本、儀軌,這就是語方面的四種善法。

  意方面的善法就是斷除貪、嗔、邪見。爲了能斷除貪執與嗔恨,當我們見到衆生受苦時,應生起極大的慈悲心,祈願衆生不再受苦,能夠得到究竟的快樂。最後是相信因果,相信佛所講的教法,以此斷除愚癡。

  如果任意造作惡業就會使我們投生到惡趣廣受痛苦,因爲這些是因果不虛的輪轉,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很多人都希望在經過佛菩薩的加持之後能得到庇護,不需努力就從輪回的痛苦中得到解脫,但是佛說:「想要依靠佛慈悲的加持而淨化衆生的罪業是不可能的。佛的慈悲加持並不像水能把肮髒東西洗淨一樣,可以淨化衆生的罪業。衆生所造下的罪業要自己承擔苦報,連佛也沒有辦法用雙手摧毀衆生的痛苦,因爲因果不虛。唯有奉行佛陀法教,才能獲得究竟的安樂」這意思是說:佛陀利益衆生的方法是教導我們什麼是真理,及如何使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即使以佛所擁有的威德也沒有辦法直接讓我們一下子擁有佛了悟法性的智慧,他只能教導我們獲得正覺的方法。佛慈悲傳授給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教我們應該要盡力去行善,不要作惡。並講解什麼是惡?惡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痛苦?什麼才算是行善?而善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佛給予我們這樣慈悲的教授之後,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方法去做,靠自己從痛苦中解脫,繼而證得安樂。比如說,即使父母是國家的總統,但兒女的行爲很壞、不爭氣的話,父母也拿他沒有辦法,因此我們沒有辦法依靠佛菩薩或任何人來避免痛苦或得到安樂,而必須靠自己去消除痛苦的因,並種下快樂的因。

  如果我們一直不斷地去造罪業,然後竟然希望能得到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們真正的思考一下,自己所作的都是不善的法,而且內心充滿了煩惱及五毒,這些完全背離了諸佛菩薩的教導和希望,怎麼能得到他們的加持呢?既然無法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也就很難有成就,亦無法真正累積修行上的福德與智慧資糧。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便應該隨順佛所講的理論,盡力地行善,不要造惡業。

  有人可能會想,我雖然作了不好的事,但不是爲我自己而是爲別人作的,那麼我應該無罪,至少,過失會小一點。比如我殺這頭動物,不是我要吃它,而是要款待親朋好友。這種想法和作法是非常愚蠢的,因爲別人是不會分擔你的罪業的,最終只有你自己會遭受此罪業的果報。龍樹菩薩在《遞親友書》中對他的國王朋友說:“你不要爲婆羅門、比丘、天神、賓客、父母、妃子兒子等親眷行罪業,他們不會承擔絲毫地獄的果報。”爲此,我們一定要抛棄此愚癡的思想和行爲。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