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3▪P2

  ..续本文上一页定的善报、快乐与祥和。如果我们造下罪业不但会使我们来世受到种种恶报而且今生也不会有安详的心境。噶mb也曾说:“我们现在应畏惧死亡,故而精进修法,死时应当无畏,我们却与此相反,现在无畏,死时只能徒然捶胸顿足了。”因此我们要趁今生好好地修学佛法,而不要太强烈地执着于财富、亲友及色身。

  修德去毒离恶友

  伴彼若使三毒盛,

  闻思修德渐坏少,

  能转慈悲令丧失,

  远离恶友佛子行。

  “伴彼若使三毒盛,闻思修德渐坏少,能转慈悲令丧失,远离恶友佛子行。”意思是与谁相伴,如果,能断解脱命根的三毒烦恼发展了, 修行解脱的主因闻、思、修等正法上的所有事情自然地退失了,大乘道之根本慈悲菩提心等善法自己以前具有的一切都丧失殆尽了,如此不善的亲眷和罪友就像猛兽般要抛弃,这是佛子们远离恶友的实践。

  《正法念处经》中说:“罪友是贪、嗔、痴的根源,如同有毒的茎杆一样。”《涅槃经》中说:“与醉象相比,恶友可怕得多, 因为醉象只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而恶友却会毁掉善行和清净心。”仲敦巴的大弟子波达瓦曾说: “与狗接近就离疮疤不远;与恶友接近, 则今生名声会坏,来世会堕入恶趣。”因此为了今生后世的利乐要远离恶友。

  恶尽德增依善士

  依彼若令恶渐尽,

  功德增如上弦月,

  则较自身尤爱重,

  依善知识佛子行。

  “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增如上弦月,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意思是无论依靠亲近谁,如果自己的贪、嗔等过失逐渐减小,闻、思、修三学与慈悲菩提心等一切功德如同上弦月般不断向上增长,那么对这样的善知识和好朋友应该比自己的身命还要珍视爱惜,如此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如法依止是佛子们依止善知识的实践。

  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经文中讲到:“如果没有上师,就没有佛的名号,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就佛果的。”《入菩萨行论》里也说:「若没有船舵, 我们无法驾驶船只渡过苦海。」善知识就是这个极重要的船舵,即使是今生,我们也需要老师教导立身处世的道理,更何况是求究竟解脱的正法!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善知识教导我们怎样行善去恶、传授口传灌顶,并开示种种修持诀窍的话,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修行,则修持就会不如法,也无法增长证量,更谈不上获得究竟的果位。所以一切果位及证悟的根本与善知识是息息相关的。就像宗喀巴大师在回向偈里所讲的:「即使是世尊,首先也是依止善知识而成就佛果的。因此愿所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愿众生皆能够遇见具德的善知识。」这充分说明能够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要依止能使自己生起前所未有的慈悲心等功德之上师。如果我们依止行为不如法、与正法背道而驰的“上师”,不但不能增长功德,还会带领自己走向不正确的道路,所以在依止善知识之前,首先要懂得观察,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其次,经过观察,我们认为所依止的是合格而且具德的上师后,就要在闻、思、修各方面精进地按照他所传授的法去修持,并生起甚深的信心,遵循他的指示,使自己的心和上师的心合而为一,证得和上师相同的果位。

  我们依止善知识求取不同的法义要诀,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自己能够生起欢喜心,或者在条件因缘各方面都具足的情况下,我们乐意跟随他;但是当遇到一些挫折或不顺的时候,又舍离这位善知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应好好地遵循经过自己观察而决定依止的善知识。就像那洛巴大师依止帝洛巴大师时,曾历经十二次苦行。或像米拉日巴大师依止玛尔巴大师时也曾遭受种种苦难。我们要学大师们的精神,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挫折都绝不放弃,以坚定的信心去依止上师修行。

  不求神祗皈三宝

  自身仍陷轮回狱,

  世间神祗能护谁?

  应依殊胜无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自身仍陷轮回狱,世间神祗能护谁?应依殊胜无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意思是自己也身陷于非常难解脱的轮回的牢狱中,被业和烦恼习气的铁链紧紧地、不由自主地拴着的世间的神祗,无论有什么法力也不能使别的众生免堕恶趣和不受轮回苦,为此皈依的对象应是无畏地能救护自他免受生死恐怖的三宝,将三宝作为可以完全交心的皈依处是佛子们的实践。

  皈依是学佛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入佛教的大门。当我们请求皈依后,就正式成为佛教徒;未皈依者不能算是佛教徒,所以佛教与外道的差别就在于是否皈依三宝。无论在持诵咒语、佛号或观想本尊之前,首先皈依发菩提心。然后再去修持才能有功德和成就,所以皈依很重要。

  我们皈依之后,是否内心真正得到了皈依?这很难讲。请求皈依的时候,皈依的对象是谁?对境为何?怎样皈依?皈依之后应该守什么戒律?怎样行皈依?这些问题我们都要真切地了解。

  皈依分四个步骤:一、皈依之处。二、皈依的形态、方式。三、皈依止于何时?四、皈依后如何持守戒律或皈依的教诫。

  皈依之处是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大家常称赞佛陀,然而佛宝到底是什么?佛陀刚开始也像我们一样是凡夫,他依止善知识并按照究竟的正法去实修。先发殊胜的菩提心,次行布施等波罗蜜多累积福德资粮,再修空性,了悟法性,继而圆满智慧资粮。由于福德与智慧资粮圆满的缘故,在身为众生时所造的罪业就慢慢地减少清除,并使修行上的证悟不断增长,终致福德智慧圆满,成就佛的果位。佛陀由于在修行道上积集福德资粮而获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圆满色身,由修持空性积集智慧资粮而获得法身。法身是照见自心本净,远离一切尘垢污染,自心明性远离一切遮障,明朗地显现出来,自心和佛意没有任何的分别错乱,达到遍知一切的智慧。由福德资粮而证得的色身分两种:报身和化身。法分为灭谛和道谛两种。能使我们了解到一切都是无自性、无我的,因而舍弃一切罪恶的就是道谛;舍弃诸罪恶后在无我中所了悟的法就是灭谛。实修正法而了悟无我的智慧,并证得菩萨的果位者,称为僧宝。佛宝、法宝、僧宝就是我们究竟不虚的皈依处。

  皈依即是视佛陀为引导我们修行之路的导师,将法当作修持的方式,以僧宝为实修路上的善友。皈依的意思是无论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具有强烈的信心去依赖他们、信任他们,也祈请他们帮助自己将来证得与其不二的果位。至于皈依的时间是从现在直到自己证得佛果,并且使所有的众生成就无上菩提为止。

  无论是在殊胜、特别的佛像前面,或是在上师或善知识跟前请求皈依后就要守好皈依戒。皈依戒分为应该取的、要舍弃的以及共同要做的三方面。皈依佛宝之后就不再皈依佛教之外的任何世俗或外道的神祗。皈依法宝之后要尽力不伤害别的众生。皈依僧宝之后不与具有强烈邪念或会导致自己倾向恶业的众生为伴。当然,身处于现代,我们也无法完全不跟具有邪念、广造恶业的人在一起,所以主要是不要让自己的心受他们影响而生邪念、造恶业,这样就不会违背皈依僧宝的戒律。以上是应当舍弃或禁止的三条戒律。皈依三宝之后要做的三条戒律是:一、皈依佛宝之后,任何代表佛身的佛像,无论完好的、损坏的,都要恭敬地供奉在高处礼拜、供养。二、皈依法宝之后,佛陀所传的教诫或是正信的佛法,都应供奉在高处,不宜置于不净之处。三、皈依僧宝之后,要礼赞一切跟随佛陀修行的僧众。只要身穿法衣的人,即代表僧宝,我们都要恭敬礼赞他们。以上是我们要奉行的三种戒律。

  我们要常忆念三宝的功德、念诵皈依文,并礼赞他们。平时尽力宣扬皈依三宝的功德,使别的众生也相信并皈依三宝。这就是共同的戒律。

  畏苦舍命不造罪

  诸极难忍恶趣苦,

  世尊说为恶业果,

  纵须舍命为代价,

  亦不造罪佛子行。

  “诸极难忍恶趣苦,世尊说为恶业果,纵须舍命为代价,亦不造罪佛子行。”意思是听到就使人害怕,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实在是无法忍受的三恶趣之苦,遍知的佛陀说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行十不善等罪业的果报,为此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造罪是佛子们黑白业好好取舍的实践。

  针对下士修行者所传的法主要是讲因果业报。由于众生造恶业才会堕落三恶道,招致苦报: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畜生有愚昧无知之苦。只要我们听到他们的痛苦,就应生起极大的同情和畏惧心,因此即使生命受威胁,必须舍命,也绝不造作罪业。

  一切有为法,无论善业、恶业,都是有因有缘才有果。绝对不会没有这样的因就得到这样的果,或者由这样的因而得到另外一个果,一切的果都是由自己所造的因得来的。无论外界世界的宇宙山河,还是有情众生,都是因缘和合而显现的,自己善或恶的意识和行为会成为原因从而产生结果, 所以要得怎样的果,就看我们造下什么样的因,由于烦恼所造下的因会使我们得到恶报。就像法称菩萨所著之《释量论》所说的:「一切因没有受到任何障碍的时候,自然会承受它的果报。当果报显现的时候,没有任何事物会使它退转、回遮或改变。」因此,如果我们造下杀生等不善的恶业,所得到的果就是堕入恶趣,品尝种种苦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解这些道理后要想到六道的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则我们应该使他们行善业以便得到快乐的因,同时使他们断恶业,以消除遭受痛苦的因。安乐的因就是发殊胜菩提心、利益众生及广行善业等;恶趣的因是造下十不善等恶业。

  初期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坚持行善法,放弃行恶业,也要了解如何才算得上是行善去恶。若不明了的话,可能恰恰相反,把恶当作善,反而招致恶报。因此接下来讲十善法及十不善法。

  十不善法分为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和三种意业。第一种不善身业是杀生:首先生起要断取众生性命的心,再以实际的行动夺取其性命。这些因缘全部具足,就造下了杀生的罪业;第二种是偷盗:自己对别人有价值或没价值的、或大或小的任何东西,生起我要拿走, 不让别人知道的心,接着在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拿走,便是偷盗; 第三种是邪淫:对不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的人在任何地方所发生的淫行,都是邪淫的罪业。

  第一种不善语业是打妄语:首先有欺骗别人的心,然后以实际的行动说骗他的话,形成欺骗对方的结果,便造下打妄语的不善业;第二种是两舌:看见朋友两方和好,便从中挑拨,说三道四,使彼此不和,这就是两舌;第三种是恶口:讲一些别人不愿意听、不喜欢听,或令人痛苦、伤心、不愿意接受的话,都称之为恶口;第四种是绮语:主要是讨论一些没有必要的、与自己无关的世俗话题,都称之为绮语。

  第一种不善意业是贪心:对自己喜欢的对境如财富、地位、名誉等产生执着,希望拥有就是贪心;第二种是嗔心:遇到不喜欢的对境而产生的厌恶心即称为嗔心;第三种是邪见:对佛所讲的因果道理不相信,认为因果不存在,或对三宝没有信心,或说三宝及轮回是不存在的,这类想法都属于邪见。三种身业、四种语业,以及三种意业加起来就称为十不善业。我们如果造下这十不善业的话,就会在今生或来世遭受痛苦。

  与之相反,十善法的第一个是放弃杀生,为保护众生的生命而放生。第二个是放弃偷盗,尽力地去帮助别人,把自己所拥有的布施给别人。 第三个是不邪淫,洁身自爱,守护戒律。以上是身方面的三种善业。

  语方面有四种善法,第一个是如果看见别人不和,自己要尽力使他们和好。第二个是无论讲什么话都客客气气、有礼貌,让别人生出欢喜心,帮助他人,而非伤害他们。第三个是自己讲的每句话都真实,不欺骗别人。第四个是放弃谈论世间不必要的话题,而尽力把握时间持诵咒语、念诵佛号,或者修持诸佛菩萨的法本、仪轨,这就是语方面的四种善法。

  意方面的善法就是断除贪、嗔、邪见。为了能断除贪执与嗔恨,当我们见到众生受苦时,应生起极大的慈悲心,祈愿众生不再受苦,能够得到究竟的快乐。最后是相信因果,相信佛所讲的教法,以此断除愚痴。

  如果任意造作恶业就会使我们投生到恶趣广受痛苦,因为这些是因果不虚的轮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很多人都希望在经过佛菩萨的加持之后能得到庇护,不需努力就从轮回的痛苦中得到解脱,但是佛说:「想要依靠佛慈悲的加持而净化众生的罪业是不可能的。佛的慈悲加持并不像水能把肮脏东西洗净一样,可以净化众生的罪业。众生所造下的罪业要自己承担苦报,连佛也没有办法用双手摧毁众生的痛苦,因为因果不虚。唯有奉行佛陀法教,才能获得究竟的安乐」这意思是说: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是教导我们什么是真理,及如何使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即使以佛所拥有的威德也没有办法直接让我们一下子拥有佛了悟法性的智慧,他只能教导我们获得正觉的方法。佛慈悲传授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教我们应该要尽力去行善,不要作恶。并讲解什么是恶?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痛苦?什么才算是行善?而善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佛给予我们这样慈悲的教授之后,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方法去做,靠自己从痛苦中解脱,继而证得安乐。比如说,即使父母是国家的总统,但儿女的行为很坏、不争气的话,父母也拿他没有办法,因此我们没有办法依靠佛菩萨或任何人来避免痛苦或得到安乐,而必须靠自己去消除痛苦的因,并种下快乐的因。

  如果我们一直不断地去造罪业,然后竟然希望能得到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真正的思考一下,自己所作的都是不善的法,而且内心充满了烦恼及五毒,这些完全背离了诸佛菩萨的教导和希望,怎么能得到他们的加持呢?既然无法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也就很难有成就,亦无法真正累积修行上的福德与智慧资粮。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便应该随顺佛所讲的理论,尽力地行善,不要造恶业。

  有人可能会想,我虽然作了不好的事,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别人作的,那么我应该无罪,至少,过失会小一点。比如我杀这头动物,不是我要吃它,而是要款待亲朋好友。这种想法和作法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别人是不会分担你的罪业的,最终只有你自己会遭受此罪业的果报。龙树菩萨在《递亲友书》中对他的国王朋友说:“你不要为婆罗门、比丘、天神、宾客、父母、妃子儿子等亲眷行罪业,他们不会承担丝毫地狱的果报。”为此,我们一定要抛弃此愚痴的思想和行为。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