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上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上

  

  一、发心分类

    发心分三:恶念发心、无记发心与善念发心。

  

  

   (一)恶念发心

    恶念发心分二:为得善愿而发心和拯救怖畏而发心。若世人为现世之健康、名利或者远离病苦、灾难而行持善法,此为恶念发心。如是善法虽获少许福报,然因发心为欲求轮回暂时之乐,乃轮回之因,故为恶念发心,应当断除。

   (二)无记发心

    不具善恶之念,盲目追随他人行持善法或进入佛门,为无记发心。如是发心不具出世间智慧,故非希求解脱者之发心。

   (三)善念发心

    善念发心分三:小士道之发心、中士道之发心、大士道之发心。

   1.小士道之发心

   因畏惧三恶道之苦而希求三善道暂时安乐,乃小士道之发心。如是发心乃未解轮回痛苦,而将人天福报安立为究竟果位。如此,即使声称修持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亦无解脱之日,终堕轮回。喇嘛仁波切常说:“无论造庙、塑造佛像等等一切善法,如果出于利己之私心,追求世间八法则无实义。”同样,有人看到其他地方有一座宏伟的寺庙,因此发心,我要建得比他还好,则为错谬。

   2.中士道之发心

   认识到轮回痛苦自性,希求自己从轮回中解脱,而获得声闻、缘觉之寂灭果位,此乃中士道之发心。如今吾等修行时当时时反观自心,若因恐惧死亡,为自己临终无有痛苦、畏惧,能超越轮回而行持善法,此乃希求自我解脱之小乘发心,非为大乘佛种之菩提心。

   3.大士道之发心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获证圆满佛果,乃大士道之发心,亦称广大意乐菩提心。如是菩提心方为获得遍知佛果之正因,乃小乘与大乘之区别。其要义为:慈悲缘有情,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智慧缘正等菩提,愿众生获证圆满佛果。若仅具“为了利益众生”之慈悲,但未意愿将其安置于佛地,仅为相似之慈悲;若仅愿求证佛果,但未具对众生之慈悲,则无有实益,二者均非圆满之菩提心。

   (1)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乃超越一切戏论、直指心之本性,圆满悟证悲空双运见解,任运而生之无缘大悲心。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关于三殊胜(注:与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之三殊胜有区别),《经庄严论》中说:“令佛生欢喜,积累福慧资,不分别法智,生故许殊胜。”三殊胜包括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三种。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证悟殊胜,生起不分别其边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可见,胜义菩提心必须凭借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也就是依靠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来产生。

   (2)世俗菩提心

   次第根机行者尚难以胜义菩提心行持,故应先发世俗菩提心为要。

  二、发殊胜菩提心之基础

    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故知母、念母、报恩乃生起殊胜菩提心之基础。

   往昔龙多•丹毕尼玛仁波切(堪布昂琼尊者的根本上师)将母亲留给自己的酥油供养给上师华智仁波切,华智仁波切问为什么酥油像大黄的茎秆一节一节的?龙多尊者说:“母亲每次打酥油就留下一小块,积成一大块时就托人捎给我。”华智仁波切说:“这是你母亲的心血,我怎么敢消受呢?”旋即问龙多尊者:“你想念母亲吗?”龙多尊者答:“不怎么想。”华智仁波切说:“这是没有修好慈悲心所致,从今天开始专心修持七天知母、念恩等七种菩提心的修法。”

   是故,欲生起菩提心,首当从忆念母亲所赐予的世间到出世间深重恩德,进而意愿报答母恩。由此推而广之,意愿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

   吾等需知,遍虚空际之有情,无一不曾无数次做过吾等父母,而凡是父母无一不对我等恩情深重。从我漂泊中阴的神识进入母胎起,母亲以身体的精华,通过脐带滋养我,历经分娩的剧痛生下我,以此宝贵人身方可修行趣入解脱之道。

   初至世间的我一无所有,弱不禁风,是慈悲的母亲赐予我一切资具和无微不至的呵护,令命垂一线的我活了下来,并且一天天茁壮成长。

   懵懂无知的我不会穿衣、吃饭,是深情的母亲一遍遍不厌其烦、手把手教会我一切生存能力,并且赐予我世间的知识,一次次原谅我的鲁莽、无知甚至伤害。我几乎成为母亲生命的焦点,无论走到哪里,母亲都惦记着我。我偶有生病,母亲痛在心里,恨不得替我承受病痛以及打针、服药的苦楚。为了我,母亲舍不得上供下施,甚至以乞讨、造恶的方式获取哪怕一口美味的吃食,也舍不得自己享用,揣在兜里急急地带回给我,而自己却心满意足地囫囵吞下我吃剩的残羹冷炙;为了我,母亲每天忙得像一刻不停的陀螺,疲惫的身影却总是留给我最温暖的笑容;为了我,爱美的母亲忘记自己已经多年没有添置新衣,而我四季的衣帽却总是变着花样;为了我,母亲变得坚忍而沉默,哪怕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母亲也毅然承担一切亏损、创痛甚至恶业,用自己并不坚强的臂膀为我搭起一座暂时避风的港湾……

   如是深恩母亲不仅赐予我生身、赐命、施财、教授之世间恩德,亦赐予我修行正法所依之珍宝人身及资具,从初发菩提心乃至广行菩萨道,究竟获证佛果无不来自于母亲之重恩。

   如今,于我具如此深恩的母亲虽希求哪怕片刻的安乐、畏惧火星般之微苦,却由于无明遮障不知取舍,求乐却造苦因,漂泊轮回感受诸苦、孤单无依,吾等何忍袖手旁观?故当誓报母恩。而今我等值遇正法、蒙师摄受,了知三界六趣全无恒久安乐之所,因此应当生起猛力慈悲心,挚诚祈祷上师三宝,意愿一切如母有情永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

  三、发殊胜菩提心

    相信因果的诚挚信心是善趣的因,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圆满佛陀的因。

   殊胜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就初行者而言,乘派非以法安立,而以是否具备世俗菩提心为判断准则。若行者意乐广大,则所修之法即使为小乘法,亦为大乘佛果之因。如前所述,次第根机行者难以胜义菩提心摄持,故首当发世俗菩提心。广大意乐菩提心具二种要义:慈悲缘有情——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智慧缘正等菩提——愿众生获证圆满佛果。

   何谓慈悲?譬如你看到亚青寺的狗饿得站不起来了,心里很想给它吃的,对它说话的语气和眼神都变得温和,如是意愿给予它安乐就是“慈”;意愿其永离痛苦的心就是“悲”。吾等需知,若仅给予众生暂时安乐之慈悲,但未意愿其获得究竟解脱,仅为相似之慈悲;若仅愿其获证佛果,但对众生当下的痛苦熟视无睹,未以慈悲尽己之力给予安乐,则无有实益,二者均非圆满之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寂天菩萨说:“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谓的“菩提心妙宝”,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心愿。“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即发起殊胜菩提心及其学处。关于“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广修,就要修四无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这独一无二的悲心。

   (一)四无量心

    1.四无量心概述

   (1)四无量心定义

   四无量心指慈(愿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悲(愿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喜(愿众生不离安乐)、舍(愿众生远离贪嗔),此乃断除自利、生起广大菩提心之方便。无论世间君主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皆因怀利己之心而无法获得究竟安乐——佛陀果位,故修行者当断除自利之心行。

  尚需了知,若仅对部分众生生起慈悲喜舍之善念,非为无量。在止观交修的过程中安住于本体时,一切怨亲皆为平等、自心未被贪嗔等烦恼所染,方为无量。

   (2)四无量心与四梵住区别

   同样缘于慈悲喜舍,若未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证悟无我之智慧摄持,即为四梵住,此乃梵辅天等四处,其所缘、行相皆有限,未离轮回。反之,若所缘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则果无量,方为直趋解脱之四无量心。

   (3)四无量心分类

   四无量心分为有缘无量心与无缘无量心。

   ①修有缘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而修。

  

  ②修无缘无量心时,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修炼内心;证悟者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其妙力慈悲心等。

   2.四无量心修法

   若从宣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应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样。正行修法分为观察修与安住修。“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舍心与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修寂止也包括理论的修法和窍诀的修法,此处依照窍诀的修法。

   (1)舍无量心

   通过观修怨亲无常而断除贪执亲眷、嗔恨怨敌之心,修持自他平等即为舍等持。

   ①有缘舍心

   座上观修怨亲无常

   往昔有人祈求喇嘛仁波切打卦观察自己母亲去世后投…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