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下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下

  

  (二)发殊胜菩提心

    发殊胜菩提心包括本体、分类、发心方法、发菩提心利益四个部分。

   1.菩提心的本体

    诚如弥勒菩萨所言:“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此乃菩提心之本体,即以悲心缘有情——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以智慧缘正等觉——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而获得圆满佛果。

   若失坏其中任何一条,而舍弃有情或舍弃遍知佛果,则已犯了根本堕罪,故行者当尤为谨慎。

   舍弃有情:例如内心舍弃加害自己或亲眷的怨敌(内心对其生起嗔恨心并且发愿舍弃他、不救度他成佛),归根结底此乃自私自利及嗔心所致。舍弃一位有情,意味着舍弃一切有情,即违犯了根本堕罪。

   舍弃遍知佛果:在积累资粮过程中,资粮道、加行道行者会因为畏惧魔障而心生退缩:“唉!我实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还不如希求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呢!”如是舍弃遍知佛果的利己心念一旦生起,显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一并失毁。

  故我等当念念思维谋求私利的过患和珍宝菩提心的功德。诚如寂天菩萨云:“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释迦牟尼佛一心利众,结果证得了圆满佛果;而凡夫俗子从无始以来一直追逐自利,结果仍辗转轮回,饱受诸苦。故自利之心行乃一切痛苦的根源,阻碍暂时佛子菩萨地的功德及究竟遍知佛果纳入心相续,此乃真正的魔障。欲彻底断除如是魔障,唯有通过修行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生起不退转之珍宝菩提心。

   2.菩提心的分类

  

   (1)按照心力分类

   如是三种发心均以悲心缘有情,然以智慧缘正等觉之心力不同。

   ①国王之发心

   希求自己获得佛果后,再救度众生于佛地。此乃下等心力。

   ②舟子或妙智慧之发心

   意愿自己与众生同获佛果,乃中等之心力。

   ③牧童之发心

   唯愿众生皆得安乐佛果,自己再成佛。

   后二种发心初行者虽难以行持,然追求究竟解脱之行者,亦应尽力追随祖师大德之足迹,以坚忍利他之悲心宏愿,誓度一切有情。依此,下根者在三十三大阿僧祇劫证得佛果,中根者历经七大阿僧祇劫证得佛果,上根者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证得佛果。

   (2)按地道分类

   ①信解行发心:资粮道和加行道

   ②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见道一地到七地

   ③异熟之发心:三清净地(八至十地)

   ④断障之发心:佛地

   (3)按本体分类

   就菩提心本体而言,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区别在于世俗菩提心由分别念上发起并收摄于分别念中;胜义菩提心乃分别念的运行隐没于法界的智慧。

   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誓愿自他获证佛果乃愿菩提心;誓愿修行获证佛果之因或方便六度,乃行菩提心。如是两种誓愿必须以铁钩钩住。

   3.发菩提心的方法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在上师面前(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戒。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应随时随地反反复复受菩萨戒。

   正式发心:

    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并思维:遍虚空界一切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予我生身、赐命、施财、教授等世间安乐及出世间珍宝人身。如今深恩母亲茫然不知取舍善恶之道,求乐反造苦因而辗转轮回,漂泊无依,饱受诸苦……我如今蒙师摄受,知晓安乐之途,面对深恩父母,何忍袖手旁观而希求一人解脱,故当发殊胜菩提心,誓愿追随诸佛菩萨之广大心行,为芸芸众生皆获解脱而精进修行,并念诵发心偈。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并且如法回向。

   4.菩提心之功德

    殊胜菩提心总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相当于对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念诵心咒、观修本尊、积资净障等一切善法皆为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诚如经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成佛无误之种子,胜菩提心愿生起。”自心如来藏之功德乃因,菩提心乃缘,因缘和合方为成佛之种子。如无菩提心,凭借任何途径均不能获证佛果。

   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都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那么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所以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必须要通过多种方便来修学,想尽一切办法使自相续生起独一无二的这颗菩提心。如是具足菩提心,善根与日俱增,恶业如劫末火焚烧草堆般一扫而光,能从根本上铲除业及烦恼障。故当恒时忆念菩提心的功德,所行一切善法皆以令自他欢喜而发心、回向,如是不会犯根本堕罪,亦不退失菩提心。

  (三)愿行菩提心之学处

    如今,于我具如此深恩的母亲虽希求哪怕片刻的安乐、畏惧火星般之微苦,却由于无明遮障不知取舍,求乐却造苦因,漂泊轮回感受诸苦、孤单无依,吾等何忍袖手旁观?故当誓报母恩。而今我等值遇正法、蒙师摄受,了知三界六趣全无恒久安乐之所,因此应当生起猛力慈悲心,从观想现世父母,推及现世眷属乃至生生世世之父母,并意愿一切如母有情永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而发心,挚诚祈祷上师三宝。此乃愿菩提心。

   1.愿菩提心之学处

    愿菩提心之学处分三: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修自他交换菩提心;修自轻他重菩提心。如是三个学处需要从现世母亲、亲眷、怨敌,逐步推及一切有情而次第观修。

   (1)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等无始以来漂泊轮回感受诸苦之因乃我执,如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仁波切云:“(众生)无我而执我,无我所而执我所。”凡夫以自我为基准,评判一切显现之贤劣,贪求利己之缘、嗔怨损己之境、甚至心生害他之心。然细致观待,众生悉皆吾母,与我原本同体。我畏惧哪怕火星般微小的痛苦、希求哪怕片刻闲适的安乐,一切如母有情亦复如是而趋乐避苦。然凡夫未解安乐正道,求乐反造苦因,如今我等承蒙具德上师摄受,值遇大乘法宝,明了取舍之途,故应无分自他、亲怨,以平等心随喜他人之快乐,安忍无明众生之偏执妄想与愚痴邪行,并善巧引导,慈悲救护,誓愿置一切有情于究竟安乐之地。

   往昔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尊者:“请以一言总摄诸法要。”

   尊者教诫道:“推己及人,视他如己。”

   所以,我们务必要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

  

   方法:如果广修,那就完整无缺地修四无量心。或者,如果略修,就修慈心与悲心二者,或者只是修希望离苦的唯一悲心。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空性定解。

   (2)修自他交换菩提心

    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方法:面对正在遭受病痛、饥渴等痛苦众生,或者观想有一位正在遭受痛苦逼迫的众生,呼气时观想自己如脱衣披在对方身上一样,将一切健康安乐、善妙受用以及善根等毫无保留地布施给他;吸气时,观想将对方一切痛苦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担,而他因此离苦得乐。如是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次第观修施受法。诚如朗日塘巴尊者于《修心八颂》中曰:“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现实生活中难免遇到种种病苦或者不如意,此时应观想三界轮回中无量众生同样感受此苦,故而深心悲悯,发愿“我今受此苦,众生不复受。”记得有一次法会上,一位年轻的觉姆生命垂危,陪伴的觉姆请我过去。这位觉姆没有祈请上师念经加持消除自己的违缘、早日康复,而是在我面前发愿:愿喇嘛仁波切长久住世!愿世间所有的痛苦和违缘都加持到自己身上,自己承担一切痛苦。

   往昔释尊转生在拉马车地狱,与同伴同拉马车。因身单力薄无力拉动马车,惨遭狱卒们以炽燃兵器猛击,痛苦不堪。释尊心想:与其两者同感痛苦,不如我独自拉车承受此苦,令同伴安乐。遂与狱卒说:“把他的绳子系到我身上,我独自拉车。”狱卒愤然曰:“众生依自业力各感其苦,孰能担当?”遂复猛击,然世尊以善心力故,顿时转生天界,此乃世尊利他开端。

   如是自他交换菩提心乃所有大乘行者必修之精要法义,哪怕相续中仅仅生起一次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祛除病苦、遣除魔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远离恶趣和邪见等,除此之外,再无较此更胜之窍诀。故当如畏剧毒般唾弃惜己之心,努力修持自他交换菩提心。

   (3)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在思维自他交换基础上不断串习,世俗菩提心修炼纯熟者可以行持自轻他重,但是真正的自轻他重需要具备见道以上的智慧,现前四平等性义(证悟到自他胜义离戏平等性、证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证悟佛与众生平等性、证悟我与佛陀平等性),方为直接成办他利的开端。

  初学者必须通过修炼世俗菩提心实现自轻他重。方法:观想即使住于轮回甚至堕入地狱,一切苦难、痛苦、不幸皆成熟于己身,由自己一人担当,而将全部的安乐、善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一切如母有情,令其圆满具足一切利乐!

   用打伞比喻,下雨了,你有一把伞,与另一个人一起打伞就是自他平等;把伞交给对方,宁可自己淋雨就是自他交换;不仅把伞交给对方,并且把自己的衣服也脱下来送给对方,就是自…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