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下▪P2

  ..续本文上一页轻他重。如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乃断除我执的方便,初行者应循序渐进,次第而行。入坐时观想皈依境放光照射自他一切众生,均得到佛的果位。座下利用一切对境观修,例如感受头痛等不适,内心发愿世间所有头痛都由自己承担,而令他人安乐。如是反复串习世俗菩提心纯熟后,最后以胜义菩提心之智慧根除我执。

   (备注:本传承关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可参考《前行备忘录》中关于发菩提心部分。)

   2.行菩提心之学处

    现今,如是于我具生养大恩之父母,因无明遮障造下无边罪业而沉溺轮回苦海,即便获少许暂时安乐仍纵得终失,为安置其于无上安乐佛果,故我等皈依三宝,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此乃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学处分六: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

    (1)布施

    布施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

    ①财施

   次第行者初步从普通的一粒米、一滴水(普通布施)尽己之力施予其他众生,虽暂时做不到广大布施

   (布施自己钟爱稀有之物或者妻子儿女)、极大布施(布施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但可以在心里观想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回向给众生,并发愿以后身体力行直接布施。

   ②法施

   法施指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等,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奉行善法之举。

   法施的前提是根本上断除私心杂念。否则表面上成办利他之事,徒为影像法施,不能真实利益众生。诚如阿底峡尊者曰:“证悟了空性并且具足神通之时方可摄受眷属;自私自利之心断尽之时方可行饶益他众;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仲敦巴格西亦云:“对于自相续没有任何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来说,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什么收益,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从中不会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没有经过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没有任何纯酿的滋味;就算是获得了暖相而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只有得地的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因此,在获得真实修证、断尽自利之念前,不要急急忙忙为他人讲经说法,他人无法因此获益。若以此作为聚敛信财之手段,则过失更大。故作为次第根机行者,应安于寂静处善调自心,遣除烦恼,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一旦完全断尽自私心念,则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时机已到,刹那亦勿安闲寂乐。

   ③无畏施

   尽己所能救护孤独、畏惧、无有依怙者,成为他们的亲友、救护者和怙主。随力救护面临宰杀的生灵,劝诫他人断除杀生等恶业,不遗余力利益众生。诚如世尊所言:“一切有为善法中,救护有情生命功德利益最大。”

   (2)持戒

    持戒分三: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严禁恶行戒

   即身语意三门所有对他不利的十不善业均应断除。

   ②摄集善法戒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同聚沙成塔,点滴善业亦能令我们获得究竟安乐;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锱铢恶业亦是漂泊轮回之因。故吾等当随时随地护持正念,励力断除点滴恶业,行持一切善法,并将所有善根回向众生。哪怕路遇刻有观音心咒的玛尼堆,脱帽绕转亦可积累无量福德资粮。如是摄集善法戒包括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诚如《贤愚经》颂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③饶益有情戒

   次第根基行者当励力断除自私之心,以三殊胜法行持断恶从善之学处,依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同行摄、共事摄)利益有情,并回向一切众生。

   (3)安忍

    安忍分三: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① 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印度单巴仁波切曾曰:“百种贪心之业不及一刹那嗔心罪业大。”经云:“嗔恨摧毁千劫所积之资粮。”当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恶语中伤、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时,当以慈悲心饶益汝等。诚如经云:“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

  ”如是随时随地努力修持安忍,身居卑位、谦虚谨慎、心怀恭敬。如是以菩提心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方为修行正道,远胜无益于自心的高妙见解及甚深修行。

   ②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欲成就正法必须不顾一切艰难险阻、严寒酷暑,如续部中曰:“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有者妄想在成办现世俗事、具足幸福安乐名誉的同时、顺便修行而成就,一如希冀同时跨上上行和下行相反方向飞驰的骏马。持明无畏洲亦云:“修行人如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则正法未成魔已成。”从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每年只尝一粒米、一滴水,到历代传承祖师,无一不是唾弃一切世俗琐事,将全身心趣入正法,精进实修而获得成就。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③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吾等若听闻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语时,切不可心生邪见,如是舍法重罪必堕入地狱,数劫饱受诸苦。作为次第根机行者,吾等虽然暂时不能证悟甚深空性之实相,然亦应精进修持,对此甚深见解不生邪见。

   (4)精进

    精进分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

    ①擐甲精进

   有者听到高僧大德跋山涉水、历尽万险求学正法的事迹,虽然心生敬佩,然不免狐疑:“这些成就者本来就是诸佛菩萨的转世,所以示现如是苦行。我们是凡夫,怎么可能做到呢?”于是心安理得地懒散、懈怠……吾等需知,无量劫行持善法所获暇满人身今已得,千劫难遇具德善知识今已遇,千金不换之捷径解脱妙法已受持,成就解脱诸缘具足,能否依此永离轮回之苦在此一搏。若因无知懈怠错过如此殊胜的成就机会,则“较此更无痴、较此更无惑!”故当遵循历代传承祖师之足迹精进修法,方为要务。

   ②加行精进

   有者虽有求法、修法之念,然日复一日于散逸中蹉跎岁月。如古人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如是虽有修法意乐却虚度人生之心态必须断除。

   有者总以世间琐事牵绊为借口,拖延修法。然红尘琐事如水波,此消彼长无尽时。若终日耽著于无有尽头的凡尘之中,则修法永无时日。故当如懦夫怀中钻入蛇、美女头上着起火般迫不及待地舍弃一切琐事,全身心地投入修法。当机立断舍弃俗务之时,即是琐事终结之日。

  成就解脱之善缘千劫难逢且倏忽而逝,故我等当精进修行,如《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③不满精进

   无论修行获得何等成就,无有满足,且发愿:此生乃至菩提间,勇猛精进如激流。诚如古德云:“修法当如饥牛食草。”饥饿的牦牛吃草时,嘴里吃着这一口,眼里盯着下一口。修法也应该如此,这一步法正在修行,心里想着修完这步法,下一步应该修什么?如何修?时刻观待三门,刹那也不于闲散中空耗光阴。持明无畏洲尊者也亲口说过:“越趋近死亡越精进修持善法,此乃修行人未被违缘所转的标志。”

  解脱非一蹴而就,若期待了结世间琐事才开始修法或偶一为之,则成就遥遥无期。如今我等身不饥寒,具备一定修法时间和空间,即当收摄身心、持之以恒、专注精进修行正法,如是成就佛果指日可待。

   (5)禅定

    禅定分三:禅定之前提条件;禅定之本体及修持要点;禅定之分类。

    ① 禅定的前提条件

  

  

  

  

  

  禅定的前提条件首先是两种远离: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

    身远离愦闹

    即舍弃世间,全然放下现世一切琐事。此中分二:断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断除对内在有情的贪恋。

   1. 断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

   通过忆念积累、守护、增长(或毁灭)身外之物的过患,而断除贪恋外财。世间人想方设法、孜孜以求世间福报,甚至不惜以此造下堕入三恶趣之重业;同样,修行者若表面行持善法,内心以此作为谋求世俗财物的手段,将佛法与世间钱财交易,均为积累外财之过患。

   往昔无畏如来芽尊者与弟子华智仁波切路遇一个刚刚丧亲的牧民家,为其做了超度。当主人将三匹马一头牦牛供养给尊者们的时候,华智仁波切婉言谢绝:“三匹马只是多了三匹马的烦恼罢了!”可见,守护财富徒增贪执,无有解脱实义。

   末法时代众生欲壑难平,唯念财富增长无止境,亦唯恐现有财富一朝散失,而日夜惴惴不安。

   因此,贪执身外财物徒增内心烦恼,故当断除。

   2. 断除对内在有情的贪恋。

   若广修,则观修四种厌离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过患);略修则观修无常四际(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高际必堕)。从自身角度,出生时,孑然一人来到世上,前世财物受用未曾跟随;临终时,孤独一人离开世间,现世眷属无一陪伴。如是有情无有可执之处,故当只身栖于静处实修正法。

   以此断除对身外之物及内在有情贪执而置身僻静处,然生活资具切不可堕入乐、苦两边。简衣陋食、棚遮风雨足矣,既不可一味追求安适享乐,亦不可执著苦行,甚至危及生命。

   心远离妄念

    第一、共同乘角度包括两点:舍弃追逐世间凡尘之心态与行为、唯念正法。

   第二、作为不共同乘菩萨,断除利己自私之心念。

   尤须了知,身居静处,断除分别散乱,特别要断除欲界五种妙欲之渴求。此中,对于男性修行者,尤应通过思维因难成办、本体不净、结果多害三个方面来断除贪执女性身色的过患。否则如是贪执将毁灭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之善根慧命。

   以菩萨乘见解,当将年长女性做母亲想;同龄女性做姊妹想;年幼女性做女儿想。简而言之,初学菩萨行者当将一切女性做母亲想。

  以金刚乘见解,明观所有女人皆为本尊和本尊母的自性,故不会贪执五身五智之幻变。

   如是串习纯熟,远离贪心以后,可居于山间等僻静地修持。

   ②禅定的基础及修持要点

   禅定的基础就是不散乱。无论行住坐卧,皆以正念护持。初行者当止观交修,逐步趣入出世间之胜观。

   禅定分为前行、正行和结行,其修持要点见上师瑜伽修法:

   (6)智慧

    智慧分三:闻慧;思慧;修慧

   ①闻慧

   听闻上师所传法要并透彻理解。

   ②思慧

   在深入理解法义的前提下,应反复思维、观察、抉择。往昔喇嘛仁波切依止其大恩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修大圆满法时,连上厕所时都想修法的问题。回来的时候,请教了上师很多问题。昌根阿瑞仁波切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还有一个上厕所时想到的问题没有问?”现在很多人仅仅听了一遍法,就好像什么都懂了,没问题了。这不意味你懂得修法,而是说明你修法不精进。在成就之前,只要精进修法,就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你认真打坐十分钟,观察一下你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不会都在真实禅定状态吧?肯定有妄念纷飞的时候,如何消除妄念?内心起现贪嗔时,如何对治贪嗔?这些都是问题,必须要问上师。否则,仅停留于似是而非的表面词句之见,不懂修法之真实理趣,修法难以稳固增上而证悟实相见解,独居幽静山林修行时亦难以彻底断除疑惑。

   ③修慧 

   诚如堪布昂琼仁波切云:“外所取境之器界五大,内能取心之有情三门之种种贤劣法,皆为自心迷乱之显现,犹如梦境。”真正了知法义之后,实证法要,于自相续生起真实无倒之定解,现见实相之本来面目,了达一切显现皆为虚妄之自性。进而于显现不灭中息止执著对境的分别念,安住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此乃智慧度。

   诚如持明无畏洲尊者云:“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无愧三宝持戒度,不失慧念胜忍辱,一切助伴需精进,执现观圣

   静虑度,贪执自解智慧度。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

  而六度万行总摄于空性大悲藏中,阿底峡尊者云:“万法总摄大悲藏,万应丹药祛万疾。若证法性空性义,对治一切烦恼息。”

   仲敦巴尊者问:“证悟空性如何总摄一切法?”

   阿底峡尊者云:“一切道法总摄六度之中。若证空性之实义,断除贪执即布施;无贪不被恶染着,此乃清净持戒度;无执我及我所故,断除嗔恚安忍度;所证之义欢喜故,无散懈怠精进度;远离实执之散乱,安住本然静虑度;超越三轮分别念,通达法性智慧度。”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