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下篇 不共同內前行 第二講 發菩提心 下▪P2

  ..續本文上一頁輕他重。如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乃斷除我執的方便,初行者應循序漸進,次第而行。入坐時觀想皈依境放光照射自他一切衆生,均得到佛的果位。座下利用一切對境觀修,例如感受頭痛等不適,內心發願世間所有頭痛都由自己承擔,而令他人安樂。如是反複串習世俗菩提心純熟後,最後以勝義菩提心之智慧根除我執。

   (備注:本傳承關于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可參考《前行備忘錄》中關于發菩提心部分。)

   2.行菩提心之學處

    現今,如是于我具生養大恩之父母,因無明遮障造下無邊罪業而沈溺輪回苦海,即便獲少許暫時安樂仍縱得終失,爲安置其于無上安樂佛果,故我等皈依叁寶,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萬行,此乃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學處分六: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

    (1)布施

    布施分叁:財施、法施、無畏施。

    ①財施

   次第行者初步從普通的一粒米、一滴水(普通布施)盡己之力施予其他衆生,雖暫時做不到廣大布施

   (布施自己鍾愛稀有之物或者妻子兒女)、極大布施(布施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但可以在心裏觀想身體、性命及一切受用無有貪執回向給衆生,並發願以後身體力行直接布施。

   ②法施

   法施指爲他衆灌頂、傳法、念傳承等等,想方設法令他們相續奉行善法之舉。

   法施的前提是根本上斷除私心雜念。否則表面上成辦利他之事,徒爲影像法施,不能真實利益衆生。誠如阿底峽尊者曰:“證悟了空性並且具足神通之時方可攝受眷屬;自私自利之心斷盡之時方可行饒益他衆;獲得見道之後方可超度亡靈。”仲敦巴格西亦雲:“對于自相續沒有任何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來說,以正法饒益衆生也不會有什麼收益,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空器一般,從中不會得到任何加持,他們的竅訣就像沒有經過按壓的酒糟釀出的薄酒一樣沒有任何純釀的滋味;就算是獲得了暖相而尚未穩固的勝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衆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滿瓶一樣,使別人滿滿充盈,自己卻變成空空如也,他們的竅訣如同將火炬傳遞給別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卻成爲漆黑一片;只有得地的菩薩才能真正成辦利益衆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衆,也不會使自己空空蕩蕩而始終滿滿當當,他們的竅訣就像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其他油燈,也不會使自己有所障蔽。”

   因此,在獲得真實修證、斷盡自利之念前,不要急急忙忙爲他人講經說法,他人無法因此獲益。若以此作爲聚斂信財之手段,則過失更大。故作爲次第根機行者,應安于寂靜處善調自心,遣除煩惱,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一旦完全斷盡自私心念,則全心全意利益衆生時機已到,刹那亦勿安閑寂樂。

   ③無畏施

   盡己所能救護孤獨、畏懼、無有依怙者,成爲他們的親友、救護者和怙主。隨力救護面臨宰殺的生靈,勸誡他人斷除殺生等惡業,不遺余力利益衆生。誠如世尊所言:“一切有爲善法中,救護有情生命功德利益最大。”

   (2)持戒

    持戒分叁: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①嚴禁惡行戒

   即身語意叁門所有對他不利的十不善業均應斷除。

   ②攝集善法戒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如同聚沙成塔,點滴善業亦能令我們獲得究竟安樂;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锱铢惡業亦是漂泊輪回之因。故吾等當隨時隨地護持正念,勵力斷除點滴惡業,行持一切善法,並將所有善根回向衆生。哪怕路遇刻有觀音心咒的瑪尼堆,脫帽繞轉亦可積累無量福德資糧。如是攝集善法戒包括了菩薩的所有學處及律儀。

   誠如《賢愚經》頌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

   ③饒益有情戒

   次第根基行者當勵力斷除自私之心,以叁殊勝法行持斷惡從善之學處,依四攝(布施攝、愛語攝、同行攝、共事攝)利益有情,並回向一切衆生。

   (3)安忍

    安忍分叁: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① 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印度單巴仁波切曾曰:“百種貪心之業不及一刹那嗔心罪業大。”經雲:“嗔恨摧毀千劫所積之資糧。”當面對他人對自己的惡語中傷、拳打腳踢、強搶硬奪時,當以慈悲心饒益汝等。誠如經雲:“若無生嗔境,于誰修安忍

  ”如是隨時隨地努力修持安忍,身居卑位、謙虛謹慎、心懷恭敬。如是以菩提心爲基礎、以正法調伏自相續,方爲修行正道,遠勝無益于自心的高妙見解及甚深修行。

   ②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欲成就正法必須不顧一切艱難險阻、嚴寒酷暑,如續部中曰:“越過刀山與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有者妄想在成辦現世俗事、具足幸福安樂名譽的同時、順便修行而成就,一如希冀同時跨上上行和下行相反方向飛馳的駿馬。持明無畏洲亦雲:“修行人如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則正法未成魔已成。”從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每年只嘗一粒米、一滴水,到曆代傳承祖師,無一不是唾棄一切世俗瑣事,將全身心趣入正法,精進實修而獲得成就。

   米拉日巴尊者說:“我病無人問,若死無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門外無人迹,室內無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何去無人問,此去無定處,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腐屍爲蟲食,血脈爲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③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吾等若聽聞遠離勤作自性大圓滿實相精要、超越善惡因果的十二金剛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語時,切不可心生邪見,如是舍法重罪必墮入地獄,數劫飽受諸苦。作爲次第根機行者,吾等雖然暫時不能證悟甚深空性之實相,然亦應精進修持,對此甚深見解不生邪見。

   (4)精進

    精進分叁: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精進。

    ①擐甲精進

   有者聽到高僧大德跋山涉水、曆盡萬險求學正法的事迹,雖然心生敬佩,然不免狐疑:“這些成就者本來就是諸佛菩薩的轉世,所以示現如是苦行。我們是凡夫,怎麼可能做到呢?”于是心安理得地懶散、懈怠……吾等需知,無量劫行持善法所獲暇滿人身今已得,千劫難遇具德善知識今已遇,千金不換之捷徑解脫妙法已受持,成就解脫諸緣具足,能否依此永離輪回之苦在此一搏。若因無知懈怠錯過如此殊勝的成就機會,則“較此更無癡、較此更無惑!”故當遵循曆代傳承祖師之足迹精進修法,方爲要務。

   ②加行精進

   有者雖有求法、修法之念,然日複一日于散逸中蹉跎歲月。如古人雲:“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如是雖有修法意樂卻虛度人生之心態必須斷除。

   有者總以世間瑣事牽絆爲借口,拖延修法。然紅塵瑣事如水波,此消彼長無盡時。若終日耽著于無有盡頭的凡塵之中,則修法永無時日。故當如懦夫懷中鑽入蛇、美女頭上著起火般迫不及待地舍棄一切瑣事,全身心地投入修法。當機立斷舍棄俗務之時,即是瑣事終結之日。

  成就解脫之善緣千劫難逢且倏忽而逝,故我等當精進修行,如《普賢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③不滿精進

   無論修行獲得何等成就,無有滿足,且發願:此生乃至菩提間,勇猛精進如激流。誠如古德雲:“修法當如饑牛食草。”饑餓的牦牛吃草時,嘴裏吃著這一口,眼裏盯著下一口。修法也應該如此,這一步法正在修行,心裏想著修完這步法,下一步應該修什麼?如何修?時刻觀待叁門,刹那也不于閑散中空耗光陰。持明無畏洲尊者也親口說過:“越趨近死亡越精進修持善法,此乃修行人未被違緣所轉的標志。”

  解脫非一蹴而就,若期待了結世間瑣事才開始修法或偶一爲之,則成就遙遙無期。如今我等身不饑寒,具備一定修法時間和空間,即當收攝身心、持之以恒、專注精進修行正法,如是成就佛果指日可待。

   (5)禅定

    禅定分叁:禅定之前提條件;禅定之本體及修持要點;禅定之分類。

    ① 禅定的前提條件

  

  

  

  

  

  禅定的前提條件首先是兩種遠離:身遠離愦鬧;心遠離妄念。

    身遠離愦鬧

    即舍棄世間,全然放下現世一切瑣事。此中分二:斷除對身外之物的貪戀;斷除對內在有情的貪戀。

   1. 斷除對身外之物的貪戀。

   通過憶念積累、守護、增長(或毀滅)身外之物的過患,而斷除貪戀外財。世間人想方設法、孜孜以求世間福報,甚至不惜以此造下墮入叁惡趣之重業;同樣,修行者若表面行持善法,內心以此作爲謀求世俗財物的手段,將佛法與世間錢財交易,均爲積累外財之過患。

   往昔無畏如來芽尊者與弟子華智仁波切路遇一個剛剛喪親的牧民家,爲其做了超度。當主人將叁匹馬一頭牦牛供養給尊者們的時候,華智仁波切婉言謝絕:“叁匹馬只是多了叁匹馬的煩惱罷了!”可見,守護財富徒增貪執,無有解脫實義。

   末法時代衆生欲壑難平,唯念財富增長無止境,亦唯恐現有財富一朝散失,而日夜惴惴不安。

   因此,貪執身外財物徒增內心煩惱,故當斷除。

   2. 斷除對內在有情的貪戀。

   若廣修,則觀修四種厭離法(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業之因果、輪回過患);略修則觀修無常四際(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合久必分、高際必墮)。從自身角度,出生時,孑然一人來到世上,前世財物受用未曾跟隨;臨終時,孤獨一人離開世間,現世眷屬無一陪伴。如是有情無有可執之處,故當只身棲于靜處實修正法。

   以此斷除對身外之物及內在有情貪執而置身僻靜處,然生活資具切不可墮入樂、苦兩邊。簡衣陋食、棚遮風雨足矣,既不可一味追求安適享樂,亦不可執著苦行,甚至危及生命。

   心遠離妄念

    第一、共同乘角度包括兩點:舍棄追逐世間凡塵之心態與行爲、唯念正法。

   第二、作爲不共同乘菩薩,斷除利己自私之心念。

   尤須了知,身居靜處,斷除分別散亂,特別要斷除欲界五種妙欲之渴求。此中,對于男性修行者,尤應通過思維因難成辦、本體不淨、結果多害叁個方面來斷除貪執女性身色的過患。否則如是貪執將毀滅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之善根慧命。

   以菩薩乘見解,當將年長女性做母親想;同齡女性做姊妹想;年幼女性做女兒想。簡而言之,初學菩薩行者當將一切女性做母親想。

  以金剛乘見解,明觀所有女人皆爲本尊和本尊母的自性,故不會貪執五身五智之幻變。

   如是串習純熟,遠離貪心以後,可居于山間等僻靜地修持。

   ②禅定的基礎及修持要點

   禅定的基礎就是不散亂。無論行住坐臥,皆以正念護持。初行者當止觀交修,逐步趣入出世間之勝觀。

   禅定分爲前行、正行和結行,其修持要點見上師瑜伽修法:

   (6)智慧

    智慧分叁:聞慧;思慧;修慧

   ①聞慧

   聽聞上師所傳法要並透徹理解。

   ②思慧

   在深入理解法義的前提下,應反複思維、觀察、抉擇。往昔喇嘛仁波切依止其大恩根本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修大圓滿法時,連上廁所時都想修法的問題。回來的時候,請教了上師很多問題。昌根阿瑞仁波切開玩笑說:“你是不是還有一個上廁所時想到的問題沒有問?”現在很多人僅僅聽了一遍法,就好像什麼都懂了,沒問題了。這不意味你懂得修法,而是說明你修法不精進。在成就之前,只要精進修法,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比如你認真打坐十分鍾,觀察一下你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不會都在真實禅定狀態吧?肯定有妄念紛飛的時候,如何消除妄念?內心起現貪嗔時,如何對治貪嗔?這些都是問題,必須要問上師。否則,僅停留于似是而非的表面詞句之見,不懂修法之真實理趣,修法難以穩固增上而證悟實相見解,獨居幽靜山林修行時亦難以徹底斷除疑惑。

   ③修慧 

   誠如堪布昂瓊仁波切雲:“外所取境之器界五大,內能取心之有情叁門之種種賢劣法,皆爲自心迷亂之顯現,猶如夢境。”真正了知法義之後,實證法要,于自相續生起真實無倒之定解,現見實相之本來面目,了達一切顯現皆爲虛妄之自性。進而于顯現不滅中息止執著對境的分別念,安住于證悟虛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此乃智慧度。

   誠如持明無畏洲尊者雲:“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體乃舍心,無愧叁寶持戒度,不失慧念勝忍辱,一切助伴需精進,執現觀聖

   靜慮度,貪執自解智慧度。無有能思所思境,並非俗念離定解,乃爲涅槃勝寂滅。此等一切不可說,願汝銘記于心中。”

  而六度萬行總攝于空性大悲藏中,阿底峽尊者雲:“萬法總攝大悲藏,萬應丹藥祛萬疾。若證法性空性義,對治一切煩惱息。”

   仲敦巴尊者問:“證悟空性如何總攝一切法?”

   阿底峽尊者雲:“一切道法總攝六度之中。若證空性之實義,斷除貪執即布施;無貪不被惡染著,此乃清淨持戒度;無執我及我所故,斷除嗔恚安忍度;所證之義歡喜故,無散懈怠精進度;遠離實執之散亂,安住本然靜慮度;超越叁輪分別念,通達法性智慧度。”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下篇 不共同內前行 第二講 發菩提心 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