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下篇 不共同內前行 第二講 發菩提心 下

  

第二講 發菩提心 下

  

  (二)發殊勝菩提心

    發殊勝菩提心包括本體、分類、發心方法、發菩提心利益四個部分。

   1.菩提心的本體

    誠如彌勒菩薩所言:“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此乃菩提心之本體,即以悲心緣有情——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以智慧緣正等覺——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而獲得圓滿佛果。

   若失壞其中任何一條,而舍棄有情或舍棄遍知佛果,則已犯了根本墮罪,故行者當尤爲謹慎。

   舍棄有情:例如內心舍棄加害自己或親眷的怨敵(內心對其生起嗔恨心並且發願舍棄他、不救度他成佛),歸根結底此乃自私自利及嗔心所致。舍棄一位有情,意味著舍棄一切有情,即違犯了根本墮罪。

   舍棄遍知佛果:在積累資糧過程中,資糧道、加行道行者會因爲畏懼魔障而心生退縮:“唉!我實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還不如希求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呢!”如是舍棄遍知佛果的利己心念一旦生起,顯宗的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一並失毀。

  故我等當念念思維謀求私利的過患和珍寶菩提心的功德。誠如寂天菩薩雲:“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釋迦牟尼佛一心利衆,結果證得了圓滿佛果;而凡夫俗子從無始以來一直追逐自利,結果仍輾轉輪回,飽受諸苦。故自利之心行乃一切痛苦的根源,阻礙暫時佛子菩薩地的功德及究竟遍知佛果納入心相續,此乃真正的魔障。欲徹底斷除如是魔障,唯有通過修行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和自輕他重,生起不退轉之珍寶菩提心。

   2.菩提心的分類

  

   (1)按照心力分類

   如是叁種發心均以悲心緣有情,然以智慧緣正等覺之心力不同。

   ①國王之發心

   希求自己獲得佛果後,再救度衆生于佛地。此乃下等心力。

   ②舟子或妙智慧之發心

   意願自己與衆生同獲佛果,乃中等之心力。

   ③牧童之發心

   唯願衆生皆得安樂佛果,自己再成佛。

   後二種發心初行者雖難以行持,然追求究竟解脫之行者,亦應盡力追隨祖師大德之足迹,以堅忍利他之悲心宏願,誓度一切有情。依此,下根者在叁十叁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中根者曆經七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上根者曆經叁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

   (2)按地道分類

   ①信解行發心:資糧道和加行道

   ②增上清淨意樂之發心:見道一地到七地

   ③異熟之發心:叁清淨地(八至十地)

   ④斷障之發心:佛地

   (3)按本體分類

   就菩提心本體而言,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其區別在于世俗菩提心由分別念上發起並收攝于分別念中;勝義菩提心乃分別念的運行隱沒于法界的智慧。

   世俗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類。誓願自他獲證佛果乃願菩提心;誓願修行獲證佛果之因或方便六度,乃行菩提心。如是兩種誓願必須以鐵鈎鈎住。

   3.發菩提心的方法

    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必須借助叁殊勝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則需要依靠儀軌,在上師面前(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薩戒。爲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並且日益增上,應隨時隨地反反複複受菩薩戒。

   正式發心:

    在自己前方的虛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傳承上師以及護法神衆作爲自己發心的見證人,並思維:遍虛空界一切有情無一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予我生身、賜命、施財、教授等世間安樂及出世間珍寶人身。如今深恩母親茫然不知取舍善惡之道,求樂反造苦因而輾轉輪回,漂泊無依,飽受諸苦……我如今蒙師攝受,知曉安樂之途,面對深恩父母,何忍袖手旁觀而希求一人解脫,故當發殊勝菩提心,誓願追隨諸佛菩薩之廣大心行,爲芸芸衆生皆獲解脫而精進修行,並念誦發心偈。

  

   最後對一切聖衆滿懷虔誠的恭敬之心而觀想:所有聖尊從邊緣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叁寶總集的上師中,上師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這種外緣使自相續了然生起皈依境尊衆心相續中的勝義菩提心。再念誦發願偈:“勝寶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願其日增上。”並且如法回向。

   4.菩提心之功德

    殊勝菩提心總攝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相當于對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念誦心咒、觀修本尊、積資淨障等一切善法皆爲使自相續生起珍寶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誠如經雲:“若有成佛彼足矣,若無成佛無計施,成佛無誤之種子,勝菩提心願生起。”自心如來藏之功德乃因,菩提心乃緣,因緣和合方爲成佛之種子。如無菩提心,憑借任何途徑均不能獲證佛果。

   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憑借各自千差萬別的途徑都根本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如果相續中生起了這顆菩提心,那麼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獲得圓滿佛果的因,所以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必須要通過多種方便來修學,想盡一切辦法使自相續生起獨一無二的這顆菩提心。如是具足菩提心,善根與日俱增,惡業如劫末火焚燒草堆般一掃而光,能從根本上鏟除業及煩惱障。故當恒時憶念菩提心的功德,所行一切善法皆以令自他歡喜而發心、回向,如是不會犯根本墮罪,亦不退失菩提心。

  (叁)願行菩提心之學處

    如今,于我具如此深恩的母親雖希求哪怕片刻的安樂、畏懼火星般之微苦,卻由于無明遮障不知取舍,求樂卻造苦因,漂泊輪回感受諸苦、孤單無依,吾等何忍袖手旁觀?故當誓報母恩。而今我等值遇正法、蒙師攝受,了知叁界六趣全無恒久安樂之所,因此應當生起猛力慈悲心,從觀想現世父母,推及現世眷屬乃至生生世世之父母,並意願一切如母有情永離輪回獲得究竟解脫而發心,摯誠祈禱上師叁寶。此乃願菩提心。

   1.願菩提心之學處

    願菩提心之學處分叁: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修自他交換菩提心;修自輕他重菩提心。如是叁個學處需要從現世母親、親眷、怨敵,逐步推及一切有情而次第觀修。

   (1)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等無始以來漂泊輪回感受諸苦之因乃我執,如傳承祖師堪布昂瓊仁波切雲:“(衆生)無我而執我,無我所而執我所。”凡夫以自我爲基准,評判一切顯現之賢劣,貪求利己之緣、嗔怨損己之境、甚至心生害他之心。然細致觀待,衆生悉皆吾母,與我原本同體。我畏懼哪怕火星般微小的痛苦、希求哪怕片刻閑適的安樂,一切如母有情亦複如是而趨樂避苦。然凡夫未解安樂正道,求樂反造苦因,如今我等承蒙具德上師攝受,值遇大乘法寶,明了取舍之途,故應無分自他、親怨,以平等心隨喜他人之快樂,安忍無明衆生之偏執妄想與愚癡邪行,並善巧引導,慈悲救護,誓願置一切有情于究竟安樂之地。

   往昔仲巴思那堅格西問單巴桑吉尊者:“請以一言總攝諸法要。”

   尊者教誡道:“推己及人,視他如己。”

   所以,我們務必要根除珍愛自己、嗔恨他衆的貪嗔惡心,平等地對待自己與他衆。

  

   方法:如果廣修,那就完整無缺地修四無量心。或者,如果略修,就修慈心與悲心二者,或者只是修希望離苦的唯一悲心。

  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引生出叁輪現而無自性的空性定解。

   (2)修自他交換菩提心

    修自他交換菩提心的方法:面對正在遭受病痛、饑渴等痛苦衆生,或者觀想有一位正在遭受痛苦逼迫的衆生,呼氣時觀想自己如脫衣披在對方身上一樣,將一切健康安樂、善妙受用以及善根等毫無保留地布施給他;吸氣時,觀想將對方一切痛苦吸入體內,由自己來承擔,而他因此離苦得樂。如是從一個衆生到一切衆生次第觀修施受法。誠如朗日塘巴尊者于《修心八頌》中曰:“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現實生活中難免遇到種種病苦或者不如意,此時應觀想叁界輪回中無量衆生同樣感受此苦,故而深心悲憫,發願“我今受此苦,衆生不複受。”記得有一次法會上,一位年輕的覺姆生命垂危,陪伴的覺姆請我過去。這位覺姆沒有祈請上師念經加持消除自己的違緣、早日康複,而是在我面前發願:願喇嘛仁波切長久住世!願世間所有的痛苦和違緣都加持到自己身上,自己承擔一切痛苦。

   往昔釋尊轉生在拉馬車地獄,與同伴同拉馬車。因身單力薄無力拉動馬車,慘遭獄卒們以熾燃兵器猛擊,痛苦不堪。釋尊心想:與其兩者同感痛苦,不如我獨自拉車承受此苦,令同伴安樂。遂與獄卒說:“把他的繩子系到我身上,我獨自拉車。”獄卒憤然曰:“衆生依自業力各感其苦,孰能擔當?”遂複猛擊,然世尊以善心力故,頓時轉生天界,此乃世尊利他開端。

   如是自他交換菩提心乃所有大乘行者必修之精要法義,哪怕相續中僅僅生起一次自他交換菩提心也能清淨多生累劫的罪障,祛除病苦、遣除魔障,圓滿廣大福德智慧資糧、遠離惡趣和邪見等,除此之外,再無較此更勝之竅訣。故當如畏劇毒般唾棄惜己之心,努力修持自他交換菩提心。

   (3)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在思維自他交換基礎上不斷串習,世俗菩提心修煉純熟者可以行持自輕他重,但是真正的自輕他重需要具備見道以上的智慧,現前四平等性義(證悟到自他勝義離戲平等性、證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證悟佛與衆生平等性、證悟我與佛陀平等性),方爲直接成辦他利的開端。

  初學者必須通過修煉世俗菩提心實現自輕他重。方法:觀想即使住于輪回甚至墮入地獄,一切苦難、痛苦、不幸皆成熟于己身,由自己一人擔當,而將全部的安樂、善果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一切如母有情,令其圓滿具足一切利樂!

   用打傘比喻,下雨了,你有一把傘,與另一個人一起打傘就是自他平等;把傘交給對方,甯可自己淋雨就是自他交換;不僅把傘交給對方,並且把自己的衣服也脫下來送給對方,就是自…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下篇 不共同內前行 第二講 發菩提心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