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一般的人对《中庸》、《大学》、《论语》、《孟子》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我们中国从1912年废除读经运动以来,尤其是这几十年以来,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使得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对这些基本的国学典籍都很陌生。忽然拿一段出来,我们都不知所云;可能人家古人随便挑一句出来,马上下一大段他都能够背出来。现在我们就很惭愧了。
那现在我们看,觉明妙行菩萨把“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这三句话拈出来。对于前面讲的五种达道——五达道实际上讲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兄弟关系,是代表人在家庭和社会当中五种基本的伦常关系。这五种伦常关系都相应地各有道德上的规范,有时候称之为“人之十义”。你在不同的角色:作为父亲,一定要慈;作为子女,一定要孝顺;作为君主,他一定要有仁;作为臣呢,就应当要有忠,等等。它都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好,对于人的十种道德规范的义理以及智、仁、勇三达德,就有三种类型人。有的是天性纯良,智慧很深,他就懂得这个做人的道德的必要性,就“安而行之”——自觉地去行持它,这个“之”就代表五常道和三达德;或者“利而行之”,就是知道行道德、三达德自己现世有福报,能得功名利禄,它就叫“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就是等而下之,它不出于自觉,也不了解道德、真正因果的东西,他内心烦恼很重,并不想这样去做,但是迫于压力被动地去做,这叫“勉强而行之”。“那在今天看来,”菩萨说,“你们与会的大众,“安而行之”和“利而行之”都达不到,就不加以讨论了。就是第三种即“勉强而行之”,也都不可得。”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像你们这些人”——会下的弟子,“自从遇到我在乩坛作开示之后,也曾发起心来勉强为善。”听到善恶、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善能得到福德、智慧,他也就勉为其难地去为善。但在为善的过程当中,不能持久,很短的时间就把它“捐弃”掉了——把它放弃了,渐渐地就完全地懈怠、废除了这种善心和善行。
《西方确指》曲示儒教,醒众痴梦(二)
那这里面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这原因就是知见问题,还是在深信因果的知见——智慧——上没有过关。所以用世间狭劣的眼光去看,就把“善”这一个字看得太轻缓,认为行善得不到什么好处。世间的评价标准,行善都有什么好处?你那么老老实实反而被人欺,倒不如作恶效果来得快。占便宜,少斤缺两,假冒伪劣,做这些事情,马上就能来钱,马上就能得到一桶金、两桶金;在官场上去走关系,拉门子,拉帮结派,我就能上,等等这些。不如为恶,觉得效果来得快: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观念!为什么他会嘲笑道德?说这个人很有道德,他还嘲笑你,说道德值几分钱一斤。“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等这些:他都是这样观念。你行善都有什么好处啊?行善可不是吃亏吗?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这是个能占有多少就占有多少资源的时代。他为了得到财、色、名、食、睡——这种所谓的资源,要竞争,要不择手段,要像狼一样。为什么前几年狼图腾、狼文化还倍受推崇呢?企业家、很多老板的大办公桌上就摆着一个狼的雕像,一定要像狼一样才能成功。
“你看看,就不如为恶来得倒有效果”,那么这个普遍的世间知见是完全颠倒的。他不了解古往今来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圣贤的教化。如果为善真的是没有好处的话,那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这些大圣大贤,包括他们的学人,是断断不敢做哪怕微小的恶行?“不以恶小而为之”啊。对于善行则尽心尽力地去做,一定要做到十二分的满足才歇手。如果像现代人说,为恶就有效果,就能成功,那么又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些仁人君子不去追求所谓有效果的恶,而反去做所谓无功用的善呢?难道这些仁人君子都没有智慧吗?好,这个反问是很有力度的。一般的人他就觉得因果:哪有什么因果啊?善人受气,恶人得势。哪能看到什么因果呀?这些人都看得很浅,他只是看到眼前:那些为恶的人、不择手段的人、残忍的人眼前得到了一点便宜。但是你放长远去看他,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再来看看他怎么回事,这些恶人几个有好结果的,有好名声的?尤其是有好的子孙来延续他的家族的?《周易》就谈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是中国上古三位圣人所作,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你为善为恶的果报。为善的,正庆是在自己身上,余庆是体现在子孙后代上;你造恶的灾殃,正殃在自己身上,余殃是在子孙后代上。
这个验知,古往今来那是真实不虚。最近一些报道说有一个得诺贝尔奖金的钱永健。他就是钱氏家族的后代,他的祖先就是杭州五代十国的钱镠。钱镠是一个佛教徒,行善积德:钱塘江那桥、很多塔——建桥修塔,恭敬三宝,放生。这个家族德积得很厚,所以他这个家族里面出的人才甚多,像钱学森,钱伟长,钱穆,都是这个家族里面的后代,。最近我们《净土》杂志也在登妙观法师跟我们查找的一些资料——第一手的资料,来谈历史上包括现在这些无论是从政、从文、从商的大成功者,追溯他的祖先都是积德很厚的。现在已经登了第四期、第五期了,大家可以看看。前几期就登了北宋的四位宰相家族积德的情况。
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我看到其中有一个北宋宰相章得象他的家族积德的情况。这个章得象,他是一个福州人。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梦见有一位神仙给她送了一只玉象,所以生了这个小孩就取名叫得象——得到的这个玉象。章得象以后考取进士,逐步地做官就做到了宰相,在当时属于很正直有为的一代名臣了。那看看他的祖先,他有一个高祖,在高祖——叫章仔钧——这个时代,他就有一个很大的德行。他的高祖章仔钧是生活在五代十国——就是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在分裂状态。当时有一个叫王延政的在福州称帝作王——叫闽王,那么南唐的兵自然就会来打仗。当时章仔钧所率领的部队被南唐兵包围了,他就派手下的两位校尉——叫王建封和边镐——突围去请援兵。但这两个校尉耽误了事,就没有请到,按照那个军法要处斩的——要斩头的。章仔钧的夫人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好生之德,就想方设法保全了这两个人的性命,放他们走了。这两个人就投奔到南唐国去了,一去很快作为将领了。
后来南唐兵攻打建州,用了这个王建封作先锋,边镐作接应,就把建州给攻打下来了。攻打下来之后,这个城破。这两个人——王建封和那个边镐,要报夫人之恩。这时候章仔钧都已经去世了,夫人还在。就准备了很多金银财宝、布匹,还有一面白旗赠给夫人,跟她说南唐兵马上过来,即将要屠城了——全城都要屠杀,就请夫人把这面白旗插在自己的门前:“你就会安全,就不会被屠杀。”这就是两个报恩的人给夫人的一个回报。章夫人在这种情况下,做了一个很让人感觉了不起的事情。她就毅然地把金银财宝、布匹还有白旗全都退还给这两个人,退还后跟这两个人说:“你们如果顾念要报我的恩德的话,请你们保全这座城市;如果你非得要屠杀老百姓不可,那么我的全家也愿意跟全城一样共同死亡,不愿意独生。”就说出这段话,掷地有声。这两个人受到感动了,千方百计地就保全了建州城全城百姓的生命——没有屠城。这是大德啊!所以这个章夫人去世之后,整个建州的老百姓对她感恩哪——感激,就破例——本来一个女人不可能在城关最核心的地方建坟墓的——给她建坟墓,就是在那个政府的后堂给她立碑,那个碑上写着“全城众母”——就是全城的众人的母亲。从这以后,这个章氏家族的子孙就非常地繁盛发达。有出进士的,出状元的,以及出了章得象这个宰相。你看这就是积德之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那在商界有的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却有些商人三代之后还能够延续他的富贵。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常常就是这个富商行善积德:修桥补路,大做慈善事业。当时我们《净土》杂志也登了一个荣毅仁家族。他的父亲叫容德生,他成为中国的首富之后大做功德,他以后的几代人都很发达,富贵也都能够延续下来。像古人发财之后,在自己的家乡修一些桥和路——都是这些发达的人来建的。那你看看,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富人,但是他们在慈善事业当中做了些什么呢?做得很少啊!所以现在都搞成一个要卖票的所谓高速公路,每辆车过来都得买票,都得交钱——交买路钱。实际上这些都应该是政府的工程或者是慈善事业解决的,不可能像这样的高速公路收这么多费。全球最多收费的公路是在中国。中国的富人很多,现在他们在干些什么?他们一点慈善事业都不干或者干得很少的话,他们的子孙后代会有什么发达?那为什么现在这些中国的富人不做?还是缺乏这种道德、宗教的教化。他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有钱就自己追求奢侈的生活,或者存积下来。实际上到你死的时候,一分钱都带不走。你看美国有个总统叫威尔逊,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富人到他临死的时候,还拥有很多财富,那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
积善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你看那些造恶的人呢,上次我去,听当地有一个事,就是文革拆寺庙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没了——都死了。这些造恶的人,特别是那些很阴险的恶——外面人不知道,但是这骗不了天,天网恢恢呀!这个阴险的恶,它的祸也来得奇,奇祸就等着他。近代那些在政治、各方面叱咤风云的人物,你看看这个传统社会——你看范仲淹的家族,范仲淹积善很深厚,所以他的第二个儿子也当了宰相,世世代代也有很多官场上进入主流的人。那你说,古人的这种书香、这种世德之家都能够延续,或者政治、经济,包括做学问的像魏源的家族、纪晓岚的家族,他们的学问很好,都是祖先有积德的。所以那些没有积德的人,肯定他的子孙都不行了。就近代那些政治人物,你看…
《《西方确指》曲示儒教,醒众痴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