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法律铤而走险。“只要能够获得功利,我就可以什么都行,什么都敢干。”那敢干的程度就是胆量非常大啊!那是蔑视一切。你看那个最近正在披露的——可能国家也在重视这个所谓的足球作假问题。踢假球,那都是作伪。这种作伪的后面是什么?就是利益的控制。他把球队买通,控制球队,控制球员踢假球;然后在这个彩票方面他基本上就幕后操作:他这样干。那你说,一个体育比赛都是大家买票来,是要去看体育竞赛的——公正的竞赛,结果他看的都是大家在踢假球,踢伪球。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那有些商人就是这样操纵,然后买通了很多人。这个事情都到国外去了:新加坡对这个事情是法律非常严正的,看到中国这个球队这么做,人家都要动用法律。他就敢这样地遍扫一切,这就是肆无忌惮,把体育比赛的那种公正原则完全就踏在脚下。你说说,这种事不是造很大的恶吗?现在那个肆无忌惮的小人太多了,在肆无忌惮当中他认为他多么有英雄气。他可以用这个钱打通一切,只要他所在的地方就是一片腐败:这就是根本不相信因果的人。他生前一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制裁,这是他世间的花报;他的果报一定是三恶道,是下地狱的。生为肆无忌惮的小人,死了就等同于腐烂的草木,这就是非常痛惜的事情——“可不痛哉”。这是古往今来那些不信因果、崇尚作恶的人的一个结局,真诚为“可怜悯者”。身为具有佛性的万物之灵的人,却在这一生当中完全丧失了人性,堕到三恶道里面去。
菩萨说是语已,默然而住。时众犹颙颙有待,更有再拜而致祷者。菩萨曰:“甚哉!尔众之愚也。闻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顾之念。只要将胸中儿女身家之事一问而后已,苦哉苦哉!然菩萨大慈无已,当更说些古话,醒豁尔等痴梦。
“一者,学道之士,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往往慎于斯须,而变于顷刻。若是者,谓之造就无地之流,难以入道。非圣人之诲人或倦,而故绝之也。众中有识者思之。
那么觉明妙行菩萨说完了这段开示之后,就默然而住。当时与会的大众三十多人也在那里沉默。有的表现出好像还没有听够;好像也没有听明白,在那里很严肃地等待——是不是有下文;还有的人又向菩萨顶礼,好像又要祈祷什么:大众表现的是这样的。你看觉明妙行菩萨这样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段的开示,这些开示虽然说得很平常,但是确实针砭了当时人的心性上的、行为上的弊端。实际上这个弊端也程度不同地体现在我们后来的众生身上。大众但是还没有真正觉悟过来,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就说:“看看你们这些人愚痴到了极点,听闻到上面的言语竟然内心深处生起不了希取道德之心,竟然没有一念的回光返照来反省检点自己的心行,生惭愧心。”没有这个心理,还是在什么呢?还是在他的胸中想来问一问:“我的家里怎么样啊?我子女的命运怎么样啊?我以后怎么回事啊?”还是要问这些吉凶祸福的事情。不能对生命本身本源性的东西有一个智慧的观照,产生不了正知正见。所以这叫“苦哉苦哉!”。一切众生都是在知见颠倒当中生活。这种知见颠倒就会导致他颠倒的人生价值观,就会引导他一个扭曲的人生:三恶道就是这么形成的。觉明妙行菩萨说:“虽然你们这么苦哉苦哉,值得怜悯,但菩萨还是有同体的大慈悲心,这种系念众生之心无以复加。既然你们这个样子,我再更进一步说些古话。”你看这个“古话”,就是古圣先贤说的话。我们学佛一般有个话叫“以古为师”:越古的东西越纯正,越到了后来的东西越掺假,越有水份。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还是以古为师——是一个原则。所以觉明妙行菩萨也说:“我再说一些古话,来觉醒你们这些愚痴的幻梦。”——让你从愚痴的梦中醒过来。
那么下面就做出了四点开示。这四点开示也非常重要,是我们修行真真实实地落实在身心上得利益的事情。好,看这四点。第一点是说学道之士——就是修学佛道的同修同仁——要注意一点,就是端正自己的情绪。“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好,那我们要了解人性,就得要了解人有七情。七情是哪七情呢?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碰到顺境很喜悦,很欢喜;碰到逆境马上愤怒,瞋恨;碰到悲痛的事情,悲哀;碰到危难的事情,恐惧;碰到喜欢的东西,那种好乐、爱好、占有;对于贫穷什么不好的东西,很讨厌;对于男女、饮食的东西是一个大的欲望。这七者是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去学,他就有这种情绪反映。你看小孩子,他这个喜、怒、哀、惧、爱、恶、欲,完整存在。而且这种情绪是跨文化的、跨国界的:中国人有这种情绪,欧美人照样有这种情绪,而且他情绪的表情反映都是差不多的。那这里要注意,对这些情绪你一定要它正。
“正”就要有两点。第一,是不让这些情绪显现出来。这就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爱、恶、欲没有发出来,这就是中。那一旦要发出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即便发出来,你也合乎礼义法度,跟礼法不相违背,那叫和。你只要致中和,就天地正,就万物生育。但只要你有这种情绪,马上我们的心性就会偏离。所以《大学》里面讲“修身在正其心”。正心,那怎么正心呢?你“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就是你在愤怒的时候,你的心就不正了。这就在分泌毒素了:在愤怒的时候,你是恨之欲其死的。那这种瞋恨心就障碍了仁爱心,障碍了慈悲心。瞋恨心上来是恨不得把对方打倒在地——还要踏一只脚:是这样一种心理。就是残忍的心会起来,这时候你的心性就不正了。那“有所恐惧”——当你恐惧出来的时候,也“不得其正”。这种恐惧的情绪,你想想,当你碰到紧急的火灾、水灾、海啸、地震,在恐惧的时候你能想起这句“阿弥陀佛”吗?他也念不出来,他也想不起来。他就想到“哎呀”,恐惧之余都晕了,最多想到叫爹叫娘了。他就想不到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想不到“我当下这个心怎么关心他人”——都没有了。这“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就是你对一个东西有好乐,情有独钟,你好古玩,好字画,好游泳,好下棋,好饮酒,好吸烟——你只要有一好,这个“好”就把你系住了,心就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你天天忧愁,才下心头,又上眉头,这你心也不得其正。所以这些情绪,作为修道人一定要管理好。这个修道人为什么要淡啦?平淡,淡之又淡,这种喜、怒、哀、乐、爱、恶、欲就起不来。那在这几种情绪当中,为什么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注重礼——礼乐文化?实际上这种礼的精神,就是治理人的这种七情的。
比如,刚才讲最后两个:恶和欲。什么叫欲?欲望的对境很多,这里主要有两种。《礼运》里面谈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这段话很有人生哲学的穿透力,所以我们中国儒家圣人了不起。这段话你看看,这是一个丰富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所以我们常常说“人情练达皆学问”,这就是对练达的人情有一个高度的、实实在在的观照。人道里面,他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就是饮食、男女。而且饮食、男女又互相地增上:你摄取饮食滋养了这个色身,就会有淫欲的欲望;淫欲的欲望呢,或者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传宗接代,这个身体挖空了他又用饮食,又获得更有营养的饮食来做男女的行为。所以你看,基本上人最终极的一个动力机制就离不开饮食、男女。无论他是经商,他是从政,还是做学问,还是什么,你看看他的本源的和终极的,都是获得更好的饮食、更好的“爱情”。他就是名和利,也最终归结到饮食、男女上来。这就是人最大的欲望,就存在在饮食、男女上。那人有回避不想要的、讨厌的东西,是什么地方?讨厌死亡,讨厌贫穷,讨厌痛苦。所以人就自然地回避死亡,好像死亡都是别人的事情,都害怕贫穷。这就是人内心这个“人之大恶存焉”,厌恶这个东西。
好,知道这两点,那也就是说,在人的心理当中——在人内心深层的意识当中,这个饮食、男女的大欲望,以及对死亡、贫穷的恐惧,隐藏在人心里面。人都是喜欢作伪的,所以他把这个大欲和大恶藏在自己的内心。他不表现出来,让别人不可测度,自己也自欺欺人。虽然自欺欺人,他想表现得“我没有这些东西,我很大公无私,我很怎么回事……”但是这样的大恶、大欲还在他的内心。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欲望就在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世上无如人心险哪!人心非常险啊——险恶。用心、机心非常深哪。这些都是与他大欲和大恶的情绪在里面有关。你只要看看,那些古往今来无论是奸臣还是什么,他表现的很老道,表现的很漂亮,作秀作得很好,但是他在里面干了些什么事情呢?政治、经商等等这些有大利益的地方、大欲望的地方,也是人类机心、险恶、残酷表现最极端的地方。他把一切奸诈、那种所谓的“智慧”都用在那上面去了。所以人间有多少冤案,有多少黑暗,有多少隐私,都是来自于这个大欲和大恶在里面推动的。你看现在到处讲的,只要涉及到工程问题,里面就是水很深。为什么呢?工程它里面就有钱哪,在这里就玩手段。于是豆腐渣工程为什么那么多啊?刚刚建的,“啪啦”一下就塌掉了。花了很多钱建的,都是不好的东西。这些里面都包含着——整个过程——参与者多少的机心、多少的欲望、多少利益的分配,多少什么……你搅到那里面才发现这个人心是多么的险恶。
对这个东西怎么办?圣人看得很清楚。把这个饮食、男女的欲望要纳到合理的范围,要正视这种死亡和贫穷的必然性——就是他的命。在这个过程当中规范人的情绪,荡涤人情绪当中邪恶的一面,提升人性当中好的一面。这里面都要靠礼来完成的。…
《《西方确指》曲示儒教,醒众痴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