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方确指》曲示儒教,醒众痴梦▪P5

  ..续本文上一页礼就像一个堤坝,要让人欲望的水在堤坝里面走;如果没有礼的堤坝,欲望的水就泛滥了。所以这个礼,在中国的三礼里面不断地被强调:一个国家、一个人,得礼则存,失礼则亡啊!礼对个人、对民族,是关系到他的存亡兴衰的。再想想我们现代到了这个时代——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礼崩乐坏的局面,现在对于礼乐我们一点概念都没有了。古人对礼是非常重视的,他的婚礼、军礼、祭礼、乡里面饮酒之礼、这些师生之礼,他一个个——包括你成年的冠礼——都是非常严谨。你只要按照这个礼的精神做。你结婚按照这个婚礼,你做丈夫的亲自去迎接,慎重地在祖祠去拜,然后丈母娘、丈人把这个女儿的手交给未来女婿,包括生辰八字的交换、送礼、送雁、大宴等等,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他这种婚礼的神圣性出来了,他婚礼的家庭基础打好了。现在都没有这些,所以家庭就不稳固,相互的恭敬都也没有。所以这个无礼的社会,每个众生都很苦。

  觉明妙行菩萨就讲,我们对情绪——这个喜、怒、哀、惧、爱、恶、欲,一定要把它正,最好不让它显现出来。不让他显现出来,就得用空性的观照。一旦还要显现出来,你至少符合礼的精神显现出来。如果你情绪不能把它控制住,你的心性就偏离了,就不正了。你深信因果修道的心不坚固,你积功累德的行为也就缺乏了。由于这样的一个知见、心性不坚固,往往你也想修一点道,但马上这个烦恼的心就把人给颠覆掉了。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你想去修道成功,想成为君子、贤人乃至圣人,那是不可能的:你是不可能入道的。不可能入道,产生不了正知正见,每天都是邪知邪见占主导地位,每天都是这种饮食、男女的欲望把自己控制住。你看,现在由于这个欲望,整个的都是一个很庸俗的局面。现在电影界也都在讨论2009年是中国贱片——就是很贱的片子的一个年份。他就用很贱的样子——那种煽情、那种段子、那些网络语言不断向人轰炸,使人的人性尊严都没有了,就显得很贱。你把全民都变成这么贱,无非离不开饮食、男女的东西。你说个人还有什么希望?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这就是缺乏礼的精神、道的精神和宗教提升的精神的一种必然庸俗化的趋势。这样欲望滔天之下的人,想得到正知正见,想得到道的智慧,是不可得的,是没门的。这不是儒、佛圣人“诲人”——教诲人——的心有疲倦,而是我们自己隔离开了,杜绝了圣人的教化。当我们没有圣人智慧教化的时候,我们整个的内心都是愚痴的,都是黑暗的,行为都是颠倒的,结局都是痛苦的。菩萨说:“你们众中有识者思之。”要好好思惟这件事情,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当下自己的情绪出发,心性出发,你怎么能够契入到道里面去。否则你“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你看,多么一针见血,也是我们多么普遍的情况。所以我们都要在情正、心正方面下功夫,积功累德上下功夫。

  《西方确指》曲示儒教,醒众痴梦(四)

  请掀开文本第四十页,我们继续讲第五十二段——“屈示儒教,醒众痴梦”这一段。昨天讲到觉明妙行菩萨以无有止尽的慈悲心,更将古圣先贤的古话来做开示。这四点实际上是针砭我等凡夫众生普遍存在的毛病。那对于众生这样的毛病,儒、道、释三家圣人都有共同的——角度不同、浅深有差异的——开示。那么第一点就谈到修道之事要平淡,要对治自己的现行烦恼——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些烦恼。降服烦恼,我们的心性才能够端正——端心。如果烦恼占主导地位,我们的性德就会远离,被遮蔽。不仅端心,心还要坚固才能够积功累德。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很难入道。这是第一个开示。

  一者,天下又尽有聪明向上之士,却为自是之见所障,不成大器。盖人一自是,决不肯虚心就正有道。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称誉。凡有所为,不能面闻其过,而德业殆矣。众中有识者思之。

  第二个开示就谈到,普天之下也有很多秉性聪明、也想走向上光明道路的人。但这些人有一个毛病,就是被自是之见所障。“却为自是之见所障”,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傲慢,自以为是,自以为天下第一。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慢。那自是之见的障碍,障碍什么呢?他就成不了大器,他的心量就会狭小。为什么成不了大器?他一自以为是,一傲慢,就不会有谦虚之心。

  你看《周易》里面有一个卦叫谦卦,下艮上坤,山在地下,谦之象也。在《谦卦》里面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你看在人道,也是赞叹谦而贬薄骄傲。天道亏盈:你看这个月亮到了满月的时候,它马上就会月亏;这个中午的太阳到了最顶点的时候,它就要下去。那地道也是:在大地上很低洼的地方,水就会流注过去;高山就会让你土石崩坏。因为地就有这么一种道:把太盈满的东西给转变,把很谦卑的地方给溢满。鬼神对于那种骄傲的人,会去害他;对于那种很谦卑的人,会给他福报。所以就从天地、鬼神的道来看,都是强调谦这种德能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大圣大贤建功立业,都是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方过来的,就像大禹建立治水的功德,像周公辅佐成王的功德。他们——这两个人——都是非常谦卑的人,叫劳谦下士。在佛教里面为什么要常常讲惭愧啊?讲自己要惭愧,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修谦德,卑以自牧,不能高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你要求学佛道一定要尊他抑己,把一切都看成是比自己高明的,自己要谦卑。你要求学佛法,也是“下人不深,不得其真”。你得要谦下,人家才能够教你。如果你自以为是:这个“杯子”都是满的,就再也倒不进水了。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他就有点像三家村里“村皇帝”,就自己感觉到很了不起。自以为是的人,他心量狭小就体现在嫉妒,嫉妒比自己高明的人。于是他所结交的一些朋友也一定是比他差的人:因为对于比他高的人,他不想去交朋友。比他低的人常常说些奉承的话、赞叹的话,他天天就洋洋得意。所以这样的人,他的行为造作他自以为是,别人指出一个过失,他就不高兴,甚至要跟人家翻脸。但实际上真正的朋友、道友有一个职责,就是规劝朋友的过失——责善,这叫诤友。有这样的朋友,他道业才能增进。一个朋友能够对自己的过失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你要生感激之心,因为他在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他就怒发冲冠,就不高兴,人家就永远不会跟他说了。他一身的毛病就一点都发觉不了,这样他在修道、德业上就完了。“众中有识者思之”,大众当中有这种毛病的人存在,你自己反省一下,要好好思惟,要改变这种自以为是的业障。

  一者,世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获,尚有命焉,而况功名富贵之大,曰吾智力可求?若然,则苍苍者天,赫赫者神,将无用乎?即使强求而得,亦是命数合有,不因尔用却许多龌龊心机,天悯而与之也。然则勉强而求者,有辱无荣,有失无得。有戮身之祸,无利物之功。有损德之灾,无进善之福。天厌之,神弃之矣。众中有识者思之。

  好,再就看第三个开示。第三个开示就是针对世间人这种贪心——贪染之心。有对五欲、名闻利养的贪心,他就去向外求,而且求得很勉强。都去向外面求——要得到这些东西,这就是不懂因果。那一个修道人,实际上他要有一种什么行持呢?叫无所求。达摩祖师留下著作不多,他留下一篇开示叫《四行观》,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达摩祖师虽然是禅宗的祖师,但是他在一些开示上的话,对我们日常的修行还是很有启发的。开门见山谈到“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你进入佛道有很多途径,但是总结来说只有两种:一种叫理入,一种叫行入。理入就是壁观。再就从行上入。从行上入提出四点——有四种行,那一切行都入在这四种里面。

  这四种是哪四种呢?第一是报怨行。报怨行就是碰到逆境,碰到冤家对头,碰到别人的诽谤,碰到别人的侮辱、殴打,碰到这些你要做还债想。要不忧愁,不报仇,叫做“逢苦不忧”——报怨行。第二是随缘行,这是从顺境来看。你各方面都很顺利,名闻利养都能得的到,你要观照这个得势是多生多劫善因的结果,属于是对自己善因的好报,跟自己无关,要把这个好报继续下去,继续修善。八风吹不动,这个喜风来也要不动,这叫随缘行。第三就是无所求行。这就跟我们这段觉明妙行菩萨开示是非常一致的。无所求行就是:世间人长久以来都迷惑颠倒,他不了解真正福报的来源,带着他的那种烦恼处处贪恋执著,处处贪着这就叫求;那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事情的真相,知道业因果报分毫不差,所以安心在无为的法性。这个人生的命运就随着他自身的业因去旋转,总之它都是空,所以对一切无所怨乐。

  而且还有一个理,要知道“功德天”和“黑暗女”是长相随逐。功德天和黑暗女的典故出在《大涅槃经》,这个典故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说有一天,有家人看到门口来了一个漂亮的女人,长得非常端庄,全身挂满璎珞,笑容满面,像天女似的。那个女人来,主人就问:“你是谁呀?你为谁所属啊?”她说:“我叫功德大天,只要我到达的时候,那一家七宝财富就会盈满,各种好运都会来临。”等等……这个主人一听:“好啊!请你到我家来呀!”把她供为上座。刚刚供为上座,这时候又来了一个女人,长得很丑陋,长得很黑,黑黑的——衣衫褴褛,皮肤焦黄,蓬头垢面。这个主人就问:“你是谁呀?你为谁所属啊?”这个女人说:“我叫黑暗女,我所到之处,使这个家庭的财宝全都消耗掉,一切灾祸都会来临。”这个主人一听,就拿着刀子:“你给我走!你再不走,把你杀了!”这个黑暗女就说:“你怎么这么愚痴!怎么赶我走哇?”他说:“你怎么说我愚痴啊?”她说:“你堂上供的那个功德天,我们是姊妹呀!你接纳了她就得接纳我呀!我们是永远常随在一起的。”这个主…

《《西方确指》曲示儒教,醒众痴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