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禮就像一個堤壩,要讓人欲望的水在堤壩裏面走;如果沒有禮的堤壩,欲望的水就泛濫了。所以這個禮,在中國的叁禮裏面不斷地被強調:一個國家、一個人,得禮則存,失禮則亡啊!禮對個人、對民族,是關系到他的存亡興衰的。再想想我們現代到了這個時代——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禮崩樂壞的局面,現在對于禮樂我們一點概念都沒有了。古人對禮是非常重視的,他的婚禮、軍禮、祭禮、鄉裏面飲酒之禮、這些師生之禮,他一個個——包括你成年的冠禮——都是非常嚴謹。你只要按照這個禮的精神做。你結婚按照這個婚禮,你做丈夫的親自去迎接,慎重地在祖祠去拜,然後丈母娘、丈人把這個女兒的手交給未來女婿,包括生辰八字的交換、送禮、送雁、大宴等等,經過這個過程之後他這種婚禮的神聖性出來了,他婚禮的家庭基礎打好了。現在都沒有這些,所以家庭就不穩固,相互的恭敬都也沒有。所以這個無禮的社會,每個衆生都很苦。
覺明妙行菩薩就講,我們對情緒——這個喜、怒、哀、懼、愛、惡、欲,一定要把它正,最好不讓它顯現出來。不讓他顯現出來,就得用空性的觀照。一旦還要顯現出來,你至少符合禮的精神顯現出來。如果你情緒不能把它控製住,你的心性就偏離了,就不正了。你深信因果修道的心不堅固,你積功累德的行爲也就缺乏了。由于這樣的一個知見、心性不堅固,往往你也想修一點道,但馬上這個煩惱的心就把人給顛覆掉了。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你想去修道成功,想成爲君子、賢人乃至聖人,那是不可能的:你是不可能入道的。不可能入道,産生不了正知正見,每天都是邪知邪見占主導地位,每天都是這種飲食、男女的欲望把自己控製住。你看,現在由于這個欲望,整個的都是一個很庸俗的局面。現在電影界也都在討論2009年是中國賤片——就是很賤的片子的一個年份。他就用很賤的樣子——那種煽情、那種段子、那些網絡語言不斷向人轟炸,使人的人性尊嚴都沒有了,就顯得很賤。你把全民都變成這麼賤,無非離不開飲食、男女的東西。你說個人還有什麼希望?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希望?這就是缺乏禮的精神、道的精神和宗教提升的精神的一種必然庸俗化的趨勢。這樣欲望滔天之下的人,想得到正知正見,想得到道的智慧,是不可得的,是沒門的。這不是儒、佛聖人“誨人”——教誨人——的心有疲倦,而是我們自己隔離開了,杜絕了聖人的教化。當我們沒有聖人智慧教化的時候,我們整個的內心都是愚癡的,都是黑暗的,行爲都是顛倒的,結局都是痛苦的。菩薩說:“你們衆中有識者思之。”要好好思惟這件事情,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當下自己的情緒出發,心性出發,你怎麼能夠契入到道裏面去。否則你“情不正,性則離;心不堅,德乃阙”。你看,多麼一針見血,也是我們多麼普遍的情況。所以我們都要在情正、心正方面下功夫,積功累德上下功夫。
《西方確指》曲示儒教,醒衆癡夢(四)
請掀開文本第四十頁,我們繼續講第五十二段——“屈示儒教,醒衆癡夢”這一段。昨天講到覺明妙行菩薩以無有止盡的慈悲心,更將古聖先賢的古話來做開示。這四點實際上是針砭我等凡夫衆生普遍存在的毛病。那對于衆生這樣的毛病,儒、道、釋叁家聖人都有共同的——角度不同、淺深有差異的——開示。那麼第一點就談到修道之事要平淡,要對治自己的現行煩惱——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些煩惱。降服煩惱,我們的心性才能夠端正——端心。如果煩惱占主導地位,我們的性德就會遠離,被遮蔽。不僅端心,心還要堅固才能夠積功累德。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很難入道。這是第一個開示。
一者,天下又盡有聰明向上之士,卻爲自是之見所障,不成大器。蓋人一自是,決不肯虛心就正有道。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稱譽。凡有所爲,不能面聞其過,而德業殆矣。衆中有識者思之。
第二個開示就談到,普天之下也有很多秉性聰明、也想走向上光明道路的人。但這些人有一個毛病,就是被自是之見所障。“卻爲自是之見所障”,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傲慢,自以爲是,自以爲天下第一。這是與生俱來的我慢。那自是之見的障礙,障礙什麼呢?他就成不了大器,他的心量就會狹小。爲什麼成不了大器?他一自以爲是,一傲慢,就不會有謙虛之心。
你看《周易》裏面有一個卦叫謙卦,下艮上坤,山在地下,謙之象也。在《謙卦》裏面講:“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你看在人道,也是贊歎謙而貶薄驕傲。天道虧盈:你看這個月亮到了滿月的時候,它馬上就會月虧;這個中午的太陽到了最頂點的時候,它就要下去。那地道也是:在大地上很低窪的地方,水就會流注過去;高山就會讓你土石崩壞。因爲地就有這麼一種道:把太盈滿的東西給轉變,把很謙卑的地方給溢滿。鬼神對于那種驕傲的人,會去害他;對于那種很謙卑的人,會給他福報。所以就從天地、鬼神的道來看,都是強調謙這種德能的重要性。自古以來大聖大賢建功立業,都是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方過來的,就像大禹建立治水的功德,像周公輔佐成王的功德。他們——這兩個人——都是非常謙卑的人,叫勞謙下士。在佛教裏面爲什麼要常常講慚愧啊?講自己要慚愧,就告訴自己一定要修謙德,卑以自牧,不能高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你要求學佛道一定要尊他抑己,把一切都看成是比自己高明的,自己要謙卑。你要求學佛法,也是“下人不深,不得其真”。你得要謙下,人家才能夠教你。如果你自以爲是:這個“杯子”都是滿的,就再也倒不進水了。
一個自以爲是的人,他就有點像叁家村裏“村皇帝”,就自己感覺到很了不起。自以爲是的人,他心量狹小就體現在嫉妒,嫉妒比自己高明的人。于是他所結交的一些朋友也一定是比他差的人:因爲對于比他高的人,他不想去交朋友。比他低的人常常說些奉承的話、贊歎的話,他天天就洋洋得意。所以這樣的人,他的行爲造作他自以爲是,別人指出一個過失,他就不高興,甚至要跟人家翻臉。但實際上真正的朋友、道友有一個職責,就是規勸朋友的過失——責善,這叫诤友。有這樣的朋友,他道業才能增進。一個朋友能夠對自己的過失直言不諱地指出來,你要生感激之心,因爲他在幫助我們改正錯誤。如果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失,他就怒發沖冠,就不高興,人家就永遠不會跟他說了。他一身的毛病就一點都發覺不了,這樣他在修道、德業上就完了。“衆中有識者思之”,大衆當中有這種毛病的人存在,你自己反省一下,要好好思惟,要改變這種自以爲是的業障。
一者,世人貪得,都務強求。不知一錢之獲,尚有命焉,而況功名富貴之大,曰吾智力可求?若然,則蒼蒼者天,赫赫者神,將無用乎?即使強求而得,亦是命數合有,不因爾用卻許多龌龊心機,天憫而與之也。然則勉強而求者,有辱無榮,有失無得。有戮身之禍,無利物之功。有損德之災,無進善之福。天厭之,神棄之矣。衆中有識者思之。
好,再就看第叁個開示。第叁個開示就是針對世間人這種貪心——貪染之心。有對五欲、名聞利養的貪心,他就去向外求,而且求得很勉強。都去向外面求——要得到這些東西,這就是不懂因果。那一個修道人,實際上他要有一種什麼行持呢?叫無所求。達摩祖師留下著作不多,他留下一篇開示叫《四行觀》,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達摩祖師雖然是禅宗的祖師,但是他在一些開示上的話,對我們日常的修行還是很有啓發的。開門見山談到“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兩種”。你進入佛道有很多途徑,但是總結來說只有兩種:一種叫理入,一種叫行入。理入就是壁觀。再就從行上入。從行上入提出四點——有四種行,那一切行都入在這四種裏面。
這四種是哪四種呢?第一是報怨行。報怨行就是碰到逆境,碰到冤家對頭,碰到別人的誹謗,碰到別人的侮辱、毆打,碰到這些你要做還債想。要不憂愁,不報仇,叫做“逢苦不憂”——報怨行。第二是隨緣行,這是從順境來看。你各方面都很順利,名聞利養都能得的到,你要觀照這個得勢是多生多劫善因的結果,屬于是對自己善因的好報,跟自己無關,要把這個好報繼續下去,繼續修善。八風吹不動,這個喜風來也要不動,這叫隨緣行。第叁就是無所求行。這就跟我們這段覺明妙行菩薩開示是非常一致的。無所求行就是:世間人長久以來都迷惑顛倒,他不了解真正福報的來源,帶著他的那種煩惱處處貪戀執著,處處貪著這就叫求;那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事情的真相,知道業因果報分毫不差,所以安心在無爲的法性。這個人生的命運就隨著他自身的業因去旋轉,總之它都是空,所以對一切無所怨樂。
而且還有一個理,要知道“功德天”和“黑暗女”是長相隨逐。功德天和黑暗女的典故出在《大涅槃經》,這個典故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說有一天,有家人看到門口來了一個漂亮的女人,長得非常端莊,全身挂滿璎珞,笑容滿面,像天女似的。那個女人來,主人就問:“你是誰呀?你爲誰所屬啊?”她說:“我叫功德大天,只要我到達的時候,那一家七寶財富就會盈滿,各種好運都會來臨。”等等……這個主人一聽:“好啊!請你到我家來呀!”把她供爲上座。剛剛供爲上座,這時候又來了一個女人,長得很醜陋,長得很黑,黑黑的——衣衫褴褛,皮膚焦黃,蓬頭垢面。這個主人就問:“你是誰呀?你爲誰所屬啊?”這個女人說:“我叫黑暗女,我所到之處,使這個家庭的財寶全都消耗掉,一切災禍都會來臨。”這個主人一聽,就拿著刀子:“你給我走!你再不走,把你殺了!”這個黑暗女就說:“你怎麼這麼愚癡!怎麼趕我走哇?”他說:“你怎麼說我愚癡啊?”她說:“你堂上供的那個功德天,我們是姊妹呀!你接納了她就得接納我呀!我們是永遠常隨在一起的。”這個主…
《《西方確指》曲示儒教,醒衆癡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