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参禅师事略▪P5

  ..续本文上一页人坐香没有包腿布,都是用自己的大衫或伽兰褂(袄)。师父从上海带了几位居士去高旻寺看望老同参们,以及了解常住情况,见到同参们坐香的房间破烂通风,冬天很冷,就叫居士发心做了十几件包腿布。后来全国各地寺院都跟高旻寺学,禅堂里也用包腿布。一九八四年春,高旻寺退居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送德林大和尚回高旻寺任方丈。秋天德林大和尚来信,要师父回高旻寺举行冬季禅七法会。师父于农历十月初一日,先在寂静园打了二个禅七,后上高旻寺打十个禅七。一连七十天,四众弟子坐满禅堂,禅七期间,每天方丈和班首师傅们轮流讲六次开示。每天轮到师父讲开示的时候,外寮做事的僧人和居士们,很多都停下工作,跑来听师父的开示。堂内坐不下就站在走廊里听。丝绸厂的职工路过禅堂门前,听到师父讲的开示,也都停下脚步仔细的听,法缘相当殊胜。

  一九八五年冬季禅七时,全国各地来高旻寺参学的禅和子日渐增多。德林大和尚又写信邀师父回高旻寺主持禅七。在此次打禅七当中,每当师父讲开示的时候,堂里堂外都站满了听众,法缘更加殊胜,使高旻寺的禅风为之一振。

  辞请方丈

  扬州大明寺恢复宗教活动后还没有方丈之职。当地政府和宗教局邀请师父去主持道场,并请德老多次做师父的思想工作,师父再次推辞。八六年冬季打禅七的时候,师父领众坐香,宗教局就准备腊月初八为师父升座。到了腊月初七那天,跟随师父从上海来的皈依弟子,都到大明寺帮忙,为师父升座做准备。下午养息后师问侍者昌悟:“今天上海来的居士一个也没见到,他(她)们都到那去了?”昌悟说:“师父还不知道吗?他(她)们都到大明寺帮忙办素斋去了,准备明天一早用小车子来接您去大明寺升方丈了” !师父听了之后一惊,第二天一早刚打四板,师父就拿了一个小包独自回了上海。临走时叫昌悟告诉大家,就说师父不知道跑去那里了。

  后来有弟子问师父:“为何跑出高旻寺,不到大明寺去任方丈。”师父说:“因为以前在来公前发过誓愿,今生一辈子要护持高旻道场,更何况当时高旻寺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师父任高旻首座,师父的上海皈依弟子,可以都来出资捐款,帮助德老早日恢复道场。如果师父接任大明寺方丈,众护法肯定都往大明寺来捐款,对高旻寺工程有影响,这样做对不起来公,也违背了自己的誓愿。所以后来任何寺院来请师父去任方丈,师都推的一干二净。

  家乡弘法

  师父自从创寂静园茅蓬开始,是靠家乡的传来师傅和宽来师傅等老同参们扶助,传来和宽来师傅过一两年要回家乡一趟,为乡亲们弘扬佛法。回山的时候总是带几位亲属到山上住一、二个月,听师父说法,跟着师父诵经、坐禅、出坡。师父的主要亲属只有外甥了。其外甥也多次要求师父回故乡一趟,弘扬佛法。师父想到自己出家后五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既然家乡的亲属也都信佛了,所以于八七年正月初四,同传来师傅一起回河北保定安新县家乡弘扬佛法。到了家乡附近乡村,来拜访师父的信徒们总是一天到晚不断,师父每天为他们讲解佛法。半个月后,师父离开了家乡,顺便朝拜了北京各大寺院,以及河南登封少林寺等古刹,农历三月初四回到山上茅蓬。

  衲子云集

  随着佛法日渐兴盛,前来亲近师父的禅和子越来越多,当地的护法信徒也日渐增多,小茅蓬也显得很拥挤。师父从八五年冬开始带领弟子们慢慢地一间一间的扩建小茅蓬。到八六、八七年共扩建了两边的厨房、斋堂和僧寮等十余间,将原来的四间茅蓬配合成一间两厢房的大院子。可供二、三十位僧人和居士共住修行办道。往年山上都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起七,打两个禅七之后,师父再到高旻寺去打十个禅七。八七年冬师父没去高旻寺。山上打七的日子,也就推迟到十月初十日起七,为期四个禅七共二十八日。禅七法会因缘殊胜,参加的学僧居士三十多人。师父每天开示两次,以虚公的家风为宗旨。虽然四众弟子打方便禅七,可是师父在这二十八天五十六次开示中,从浅到深、从生到熟、从粗到细,什么叫做看话头、起疑情呀?什么叫做功夫成团成片呀?什么叫做有心功夫无心功夫呀?……等等,详详细细的说了一清二楚。使弟子们能够明白用功路径,信心坚固、而得益非浅。这二十八天的开示,当初全部录音下来,被北方的弟子们拿去。不久以后可能要记录出版。

  禅七结束后,师父再为弟子们讲解了一部《金刚经》。一九八七年冬,师父还制定了寂静园常住僧众的共住规约,以及茅蓬未来发展的重要构想。并且为寂静园的法脉演了二十个字:寂静真如海,智慧普照明,通达实性印,永续妙心宗。

  八八年夏季,师父在山上闭方便关三个月。闭关期间坚持每隔三天出来一次给大众说法。亲近师父的衲子和居士越来越多,一间佛堂即当大殿又当禅堂。作功课和坐香都是很拥挤的。至八九年秋,师父将初创时期的四间房屋改造一番,中间二间房子合并为一间做禅堂,这样子上殿坐香可以成就三、四十个人共修了。

  咐嘱后事

  从一九九一年开始,师父的身体逐渐衰弱,多数时间住在上海养病,很少回山。学僧们久住山上,未闻法要,信心不定,很多下山投奔诸方丛林。山上只住了传来和永慧二位老师傅与几位年青的弟子。师父虽然身在上海,心里却常常挂念着山上茅蓬,所以每隔半个月总要给山上写信。安慰弟子们在山上要多用功,要守住茅蓬,哪怕只有一个僧人,也不能离开茅蓬。这叫做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师父的安慰勉使弟子们在山上能够安心护持小道场。有的俗家弟子很关心山上道场,也经常问师父,寂静园道场将来接班人有否安排。师父即说,因缘到了自然会有人来接班的。师父还对弟子说,将来我往生后,你们住持寂静园道场三年之内不可收徒弟。

  一九九一年冬季,德林大和尚请师父再回高旻寺主持禅七法会。

  一九九二年春天,无锡乔厚孚老居士及其学生接师父到无锡静养。夏天,弟子昌融到无锡看望师父,师父即说:“山上现在人少,师父以前所立规矩要灵活机动,不能守死规矩。道场没有人住规矩是无用的。你回山后,也可以修改师父的规矩,总要能够使道场维护下去。”至农历九月初一日,师父病重,弟子昌融、昌学、隆海等,将师父从无锡接回山上圆寂。

  附一:三宝弟子应梅芳亲近密公的因缘

  说起上密下参师公,我此生都难以忘怀。他老人家是位德高望重的大德高僧。他一生慈祥和蔼,淡泊名利、勤于修持,从不化缘或收供养。他的生活极其俭朴刻苦。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到石门一路去探望师公,老人家正在用午餐,桌上放着一碗青菜,和几小段山药,而这山药已经馊了。我劝师公不要再吃,怕他吃坏肚子。但师公却说:“不要紧,还可以吃,千万不能浪费。”我听了禁不住一阵心酸。想到他老人家为了广度众生,一生清修,生活如此艰苦,炎夏暑天连个冰箱都没有。吃剩下的菜就放在房间闷热的菜橱内,怎能不变质呢?当天我就把家里的冰箱送到石门路,想这下师公不用再吃馊菜了。谁知道师公自己舍不得用,转送到绍兴宝林山,让寂静园的几位出家师父使用。他老人家就是这样,事事处处总是光为别人着想,却从不考虑自己。

  师公对弟子们总是循循善诱,常常深入浅出地教导我们要修持正法,多做对人有利的事,不做对人不利的事,要经常用镜子照自己,不要拿镜子老是照别人。说只有这样才能除去自己心中的执著和无明烦恼,才能清净自性。师公的谆谆教诲,我至今铭记于心,并将作为我这一生修行的努力方向。

  我对师公的敬仰也是有个过程的。一开始我只觉得他是位修持很好的出家人,但是,以后通过亲身经历和所见的许多事实,我越来越折服于师公的高深莫测,恭敬景仰之心也日益加深。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生一毕业都面临着四个面向问题。当年,我的两个女儿也不例外,一个面临进工厂,一个面临下农村。当时,我特别为大女儿着急,因为她从小体质虚弱,还患过肾盂肾炎,不能胜任体力劳动。我母亲去看望师公时提起我大女儿的情况和我为之担忧的心情。师父听后说:“她(指我的大女儿)将来要考大学的”。我母亲回来高兴地告诉我说:“师父说你的大女儿将来要考大学的”。我当时听了就说:“文革以后哪里还有考大学的!全国都没有。这是师公在安慰我们罢了”。谁知第二年,在我大女儿进高二年级时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第三年,我大女儿高三毕业,果真考上了大学。那时,我想到师公说过的话,才惊讶师公他老人家的话竟是如此灵验。

  尤其让我和师兄们感到惊奇的是,在我们的师父(师公的弟子释道雨)往生之后,我们几个弟子相约到九华山为道雨师父做五七超度佛事。我们住在寺内,因为佛事安排在第三天,所以第二天早上五点钟我们几个就出发上山去游览,路上遇见一位比丘师父同行。这时刚好有一只蚱蜢跳到这位比丘师父的手腕上,他就给这小生灵念三皈依,接着就对我们说:“你们是从上海来的吧,我告诉你们,这座九华山上所有的虫类,包括蚊子、苍蝇,你们都不能去打死它们,因为这些小生灵,山上的师父都给它们皈依过的,千万切记”。当时,我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不会去打死它们的”,其中包括周居士。

  傍晚五点,我们下山回寺已经是晚餐时间了,我们几个洗手就去食堂,唯独周居士她爱清洁,到房间里去拿酒精棉球擦手,这时,一只蚊子飞过,她随手一下就把它拍死了,那知这只蚊子从此就渗入在她的手心上。我们要回上海了,周居士因为太害怕了,才告诉我,并伸出手来给我看。我看到一只打扁的蚊子清清楚楚地渗入她手心的表皮下层,就问她说:“这是一只蚊子呀,你什么时候打死的,为什么不去洗掉呢”?她焦急害怕的告诉我说:“是上山回来在房间打死的,已经洗了四天了,用肥皂洗用酒精擦都擦不掉”。她非常害怕地问我:“怎么办,是不是要来讨命了”?我埋怨她怎么会忘了山路上那位师父叮嘱的话了呢!当时,我还说:“这证明确实是有因果的,回上海后,你来我家给我家里人看看,不由得他们不信”。周居士当时急得没了主意,最后,商量回上海后先到师公那里汇报佛事情况,同时求师公加持。到了师公房里,周居士立即跪倒在师公面前伸出手,告诉事情经过,只见师公握着周居士的手,手心向上,师公用大拇指在周居士的蚊印处轻轻地推按三下,然后说了声“好了,时间不早了你门回去吧。”还笑咪咪的说:“不用急,不用急”。口中似乎还在念些什么。我们大家也不敢多讲,就各自回家了。第二天一早,我就打电话约周居士来我家,想给家里人看这奇事,但她回答说:“真奇怪,师父替我这样一摸,那只蚊子已没有了”。我想,这只蚊子是让师公给超度了。

  师公平时总是安详平和,慈悲为怀,数十年他老人家的严以律已,依教奉行,弘扬佛法,参禅礼佛,处处都为弟子门所敬仰。他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以及让我们亲历的不可思议的件件灵验之事,都直接告诫我们要真修实修,做到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成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师公是一位度众生有方的得道高僧。

  二O O七年农历七月十五日

  上海三宝弟子应梅芳顶礼

  附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纪念密参禅师圆寂十五周年

  光阴如弹指,法师圆寂已十五载。而其音容笑貌及慈悲精神,永远铭记众生心中。

  佘 师 赞 引

  八十年代,吾由恩师佘雷老居士引荐,参拜密参法师。佘师十分恭敬密参法师。全心力护持赞叹。并常提及法师与禅宗大德程叔彪长老之同参因缘。由之,吾对法师十分恭敬。深知於末法时期,能值遇善知识,实乃大幸。

  清 净 道 风

  八十年代吾曾亲自参拜法师安居之地——绍兴宝林山寂静园。寺内僧众生活十分清苦,然而道风极其殊胜。严持戒律、精进修学、坐禅、诵经,念兹在兹,一心投入。当时寺内老参法师年近九十高龄,每晚率大众长跪合掌。诵阿弥陀经,拜忏悔文。数年如一日,殷勤恭敬之极。理事并进,深入禅宗心髓,使学人感触颇深。斯乃密参法师德行之感召,故全寺僧众志同道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修行弘法利益众生。

  唯 愿 正 法 久 住

  法师律已甚严,待人甚宽,时时处处为众生利益着想。时常教诫吾等学人:“众生於生死轮回中痛苦不堪,求出无期。吾等作佛弟子一定要发心,精进修学,弘扬佛法。何以故。唯有弘扬佛法,始能利益众生。”当法师得知吾等在上海居士林办教理学习讲座,十分赞叹,关心备至。1986年正值吾在居士林主讲宝生论(即二十唯识导论)并主讲永嘉禅宗集。在此阶段,法师一再提示:“学佛修行,要有向上心,解脱志……修行历程切须理事并进。并提示吾等在教理学习中,课前课后,至心念佛。何以故。课前念佛,使大众心地清净,得佛力加持,而闻法明瞭。课后念佛,能使所学教理铭记在心,融入弥陀名号中。并能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使学法因缘圆满相续,始终不间断……”二十年来居士林教理讲座依法师开示,努力落实,依教奉行,深蒙佛力加持,感恩无尽。

  归 心 净 土

  法师于禅宗造诣甚深,同时亦极赞净宗念佛法门。深信切愿,栖心净土。一再殷重地开示学人:“念佛相应,贵在真实信愿,生死心切,具解脱志,极为重要。同时必须要注重戒律,持戒犹如高楼之地基,乃是修行之基础。”又云:“一生行持之樞纽在於定力智慧,般若正见尤为重要,如同指南针,定磐星,乃是学人之眼目也。”法师的开示,犹如甘露灌注,使学人蒙受法益。

  

《密参禅师事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