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心定在修习正法上,佛法中的禅定,都是为了辅助智慧的,因为单纯的禅定功夫,只是世间法,不能帮助众生解脱、成佛。小乘的正定,定在三法印上;大乘的正定,定在一实相印上。这才是正定的真义。
六度:就是六种波罗蜜多,如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1、布施:对治贪心,培养福报。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来供养三宝,做慈善事业,或帮助他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或接引、帮助他人学佛;无畏施就是使他人能够无所畏惧地修学和弘扬正法。
2、持戒:对治毁犯,慎护根门。有五戒、六戒、八戒、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等,可总摄为三聚凈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就是诸恶莫作,对自己、对众生、对佛法有损害的事都不做;摄善法戒就是对自己、对众生、对佛法有增益的事都要做;饶益有情戒就是修行正法、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从根本上利益众生。
3、忍辱:对治嗔恨,培养慈悲。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生忍就是能够忍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真理,因此与人无诤,安然随顺;法忍就是忍于诸法无生无灭的真理,与正法无诤,安然随顺;无生法忍就是确实证得诸法本自无生无灭的甚深真理,与佛无诤,安然随顺。
4、精进:对治懈怠,培养勇猛。有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三种。断精进就是在断除分段生死方面不雑不退;修精进就是在修学一切种智,进断变异生死方面不雑不退;求化精进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面不雑不退。
5、禅定:对治散乱,培养定力。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三种。功夫成片就是一门深入,不杂用心,在任何时间地点,做任何事情中,都能不离本修法门。达到功夫成片,其定当在初禅前的未到定。
事一心不乱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变成了本修法门,生活和修行已经融为一体。达到事一心不乱,其定当在初禅或初禅以上。
理一心不乱就是生活修行已经都和佛法的正理融为一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经都成了佛法正理的自然流露。理一心不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达到理一心不乱,其慧当在真见道或真见道以上。
6、般若:对治愚痴,培养智慧。有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三种。生空智就是解脱的智慧;法空智就是成佛的智慧;一切智智就是佛的究竟圆满的智慧。或者说,一切智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法空智就是中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一切智智就是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
四摄:是菩萨摄化众生时所用的四种善巧方便。六度法,自利与利他兼顾;四摄法,则纯属利他。
1、布施: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2、爱语:以温和慈爱的语言令有缘众生生欢喜心,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3、利行:以纯粹利他的行为如修路架桥、解危救难,乃至不惜丧财失命,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4、同事:与上至国王、下至乞丐的各种人,平等相处,共同做事,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心经》的下一句
○无智亦无得:就是说,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也谈不上菩萨所修的智、得之法。智,就是指菩萨所修的六般若波罗蜜、转八识成四智等法。得,就是要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菩萨所修之法,虽修一切善法,而无任何执着。
我们的真心,本来具足圆满一切功德,所以,即使是我们通过修行得来的任何福德、智慧,其实还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因此我们既不会有任何损失,也不会有任何所得。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迹;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本来不生不灭,是奇迹中之奇迹;而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必成佛,无量众生已经成佛,则是最大的奇迹。
学佛就是学习如何成佛,就是学习做佛,我们正在学佛,我们也能成佛,我们一定成佛,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人生最伟大的事业,当全力以赴。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因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所得,所以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如实观照,心里就没有任何挂碍。我们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挂碍;有些人修行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大的转变,也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放不下。菩萨修行有成,就是因为菩萨无牵无挂,能够轻装前进。
为什么菩萨心无挂碍?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能够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经亲证了。
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个缘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受生,再来自利利他,住持佛的正法。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挂碍较轻,恐怖较重;挂碍是因的积累,恐怖则是果的现前。怎样才能没有恐怖?就要没有挂碍。怎样才能没有挂碍?就要证得本来自在的第八识如来藏,依其清凈体性,照见五蕴本空,无我无人,无智无得,而真如佛性,圆满具足一切。
○远离颠倒梦想:这一句是在说果。因还是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但也是在说因,菩萨之所以能够无挂碍、无恐怖,就是因为远离了颠倒梦想的缘故。颠倒梦想,就是不如理作意,即不能依照佛说的真实道理来进行思维观察。
颠倒共有八种,有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和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合称八倒。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凡外、小乘与此不相应,故有颠倒。
已经证悟的菩萨,由于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所有境界,都已经有所了知了,知道在死亡后,也确实将依照自己所证知的过程进行,确知到了那时绝不会有错谬,而那时也真的如其所证地进行了,这样的菩萨就真正远离了颠倒梦想。由于远离了颠倒梦想,所以菩萨无有挂碍、无有恐怖,可以继续进修而实证佛地的究竟涅槃。
八倒:
一、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
世间法都是有为法,世间的有为法都是生死轮回之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凡夫、外道不知真实,误认其为常、乐、我、净。
1、无常计常:五蕴身心以及世间的一切法,本来没有永恒的存在,皆是因缘所成,刹那变异,最终坏灭。但凡夫、外道不知,以为可以长保,总想拼命地抓住。
2、非乐计乐:世间之乐本来没有长久的快乐,一切乐受,众缘所成,刹那变迁,最终是苦。但凡夫、外道不知,以苦为乐,总想拼命地抓住。
3、无我计我:五蕴身心本来没有永恒的自我,唯是因缘暂和所生之假相,虚伪脆弱,丝毫不能做主,恒为命运摆布。但凡夫、外道不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总想拼命地抓住。
4、不净计净:五蕴身心由烦恼而有,必与烦恼相应,烦恼就是染污,就是不净。当凡夫作了很多好事、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时,就自以为身心清净了,不知离真正的清净还有十万八千里,仍在颠倒之中。
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
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实,不能证得,而误认为一切法皆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1、常计无常:佛已证得究竟涅槃,即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轮回,也不住无余涅槃,已获最极殊胜的解脱色,其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恒存世间、永利众生。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悉皆无常,是为第一颠倒。
2、乐计非乐:佛已证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究竟断除一切粗细烦恼,已获最极殊胜的究竟大乐。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纯苦无乐,是为第二颠倒。
3、我计无我:我者,恒存不灭之义。佛地的第八识,不仅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而且与五别境心所法以及十一个善心所相应;佛地的八个识不但可以和合运作,而且可以单独运作,永无暂断之时,当可称为真我。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决定无我,是为第三颠倒。
4、净计不净:佛地第八识,究竟灭除全部粗细烦恼种子,唯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之二十一个心所法相应,最极纯净无染。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污法,是为第四颠倒。
继续《心经》
○究竟涅槃:修行的过程,也是远离这八种颠倒梦想的过程。若真能远离了这八种颠倒梦想,就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即究竟涅槃。
无住处涅槃:为什么叫无住处?因为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也不住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变异生死之中,二死永亡。佛在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并以诸化身利乐有情,永无尽期。
涅槃:第八识的异名之一,有多种分类,其四种涅槃为:
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众生位第八识的清净本体,也叫如来藏。其具本来性、自性性、清凈性与涅槃性。涅槃性即中道体性。
2、有余依涅槃,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尚余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
3、无余依涅槃,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并舍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即前七识被灭除,唯余第八识独存,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
4、无住处涅槃,也叫究竟涅槃,佛位第八识的境界。已灭分段生死以及变异生死的一切现行及种子,已无业报所依之身体,而具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生死轮回,也不住于声闻、缘觉的无余涅槃,一无所住,随缘现相,永利群生,无有尽时。
《佛法初识(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