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初识(四)

  佛法初识(四)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这里开始讲五蕴与空的关系,讲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的道理。先讲色蕴与空的关系。“空”是和“有”相对的概念。对于佛法所说的空和有,很多人都误解了。

  :就是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然而这个有,只是假有,只是因缘所生、刹那变化、最终消失的假相。就是说,这些“有”,只是虚幻的有,并不是真实的有,所以也叫“假有”。

  空: 佛法上所说的空,有两种。一种指空相,一种指空性。

  空相是说,万事万物但有其相而无实质,只是过眼烟云,只是梦幻泡影。

  空性是说,能产生、住持空相的根源,祂虽然也无形无相,但却真实存在,永不磨灭。这个永存而又有无穷妙用的空性,才是真实有。空性其实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是第八识的异名之一。

  为了区别空相的假有,真实的有就叫妙有。祂一直和我们、和万物共存,可我们的六根却触不到祂,六识也不了解祂,因为祂不是六尘。只能通过大乘般若法的实践去体证祂,并悟后在生活中随时检验祂,逐渐了解、通达祂的功能及祂与其所生万法的互动关系。

  在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再用般若慧观察万法,了知万法其实都是第八识所含功能的体现,虽然万法无常幻灭,并非断尽永灭,因缘和合时,就又产生了。在这个意义上,万法也是妙有。

  色不异空:是说色蕴既然由空性所生,那么,色蕴的本质就与空性无别,如金器与金无别,波浪与水无别。

  空不异色:是说空性既然能生色蕴,色蕴必然体现空性的存在,离了色蕴也就无所谓空性,那么,空性就与色蕴无别,如金子与金子所成的耳环、项链无别,如水与水蒸汽、冰无别。

  色即是空:色不能离空而独存,空也不是灭色而归空,色蕴存在的当下,本质就是空性,如器就是金,波就是水。

  空即是色:也不能离色觅空,空性生出万物,住持万物,空性在当下,就是万物。正如金就是器,水就是波。离金无器,离水无波。

  这四句是说,我们的色身就是空性如来藏,因为色身是如来藏制造出来的,而且由如来藏执持,所以色身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既然色身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就可以说,色身就是空性如来藏。

  但这里要注意,这是从理上来说的,如果从事上来说,色身可以死亡,而空性如来藏永不断灭,所以也不能说,色身就完全等同于空性如来藏。真正的中道观,色身与如来藏的关系,应该是不一不异。所以《心经》前面说“照见五蕴皆空”,这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学习经典,一定要注意前后连贯,不可断章取义。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是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与空性——第八识如来藏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通通不异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因为受蕴被如来藏所生,被如来藏所持,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部分不能不属于全体。譬如手臂是从身体长出来的,而且不能分离而运作,必须依附在身体上才能运作,手臂就是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说手臂不是身体。

  乃至识蕴与空性如来藏的关系也是如此,识蕴前七识(在小乘中只说是前六识,第七识末那识只说是意根)就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前七识。因为空性是与祂所出生的这七识以及根身、器界万法相依,才能在三界中现行运作的。空性如来藏不能离开这七识心而在三界中运作,前七识妄心也不能离开第八识真心这个空性如来藏而独自现行运作。一切唯心,一切是一,是一个整体。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不必急着取证涅槃而入灭,要继续进修;把如来藏里的有漏有为法种,转变成无漏有为法种,就不必取证无余涅槃也可以解脱,而且是究竟的解脱,因为成就了解脱色,有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能够利益众生而永无穷尽。

  解脱色就是已经断了烦恼的色身,如阿罗汉、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萨和佛的身体,诸佛的庄严报身和千百亿化身等。

  

  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又叫一声舍利弗的名字,提请他注意,因为下四句是一个小结,要进一步说明空相背后那个空性的具体特点——中道性。当你现前观察到实相境界的中道性的时候,就是中道的观行,简称中观。

  是诸法空相

  色蕴的法相无常,刹那变幻,其它四蕴(即妄心)的法相也无常,终归于空无,并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所以都只能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虽然也是空,可祂有真实的体性,所以不叫空相,而叫空性,有时就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其法相都是空,所以说,这一切法的法相都是空相。

  产生万法的总根源真心如来藏之所以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不但因为祂有真实之体,还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功能作用存在,这些功能作用就体现于世间及出世间的种种有为境界之中。

  因为空相变化不停,所以只是暂时的假相。譬如我们的眼看不到真相,我们永远看不到真正的颜色及万物的本质,如果不开悟,我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是不断变化的假相。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我们永远只知道部分,而不知道全体。所以,我们所认识的诸法——万事万物,并没有真实性。

  我们只有先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简称蕴处界)的虚妄部分弄清楚以后,才有可能想要去证得另一个真实不坏的心。证得真实的如来藏心以后,才会更深地确认蕴处界的虚妄,才会进一步了知,虚妄的蕴处界等法,也是真实不坏的如来藏的一部分,不必厌恶蕴处界,当发心再度受生,世世常修菩萨道,广利众生,直至成佛。成佛之后,继续利益众生永无穷尽。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虽然如此,但空相的本质就是空性,性相不二,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独具慧眼,必然照见五蕴皆空,在见到现象的当下,就见到实质。

  这个空性,这个实质,祂有什么特点呢?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中道。因为世间法的特点,必落断、常两边。而祂是出世间法,必离两边。也就是说,凡是落在两边的法,就是世间法;凡是不落在两边的中道法,就是出世间法,就是佛法。世间法唯从现象上着眼,唯有出世间法,才能在本质上着眼,所以叫慧眼。

  不生不灭:中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祂永存,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因为祂正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因为祂永存不灭,所以真实。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的。生和死的概念,在世间法里,本来就是对立的,生就不是死,死就不是生。但妄心如果依附于真心,把祂算作如来藏的局部功能性的时候,就也没有生灭可言了。再说,生灭只是众生的妄想,一切法无我,谁生灭呢?

  譬如这一辈子的色身灭了,与色身共存的知觉性也灭了,投胎以前,中阴身生起,知觉性又出现了,一旦投胎,这个知觉性永远断灭了;但是到了下一辈子,在胎中六、七个月(最早可能会在第四个月)的时候,另一个全新的、不同于此世的觉知心又出现了。

   如果不依附于真心如来藏来说,六识妄心的知觉性,就是有生有灭的法,因为不能去到未来世,因为夜夜都会断灭,因为除了眠熟无梦断灭外,其它四种情况下,如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也一定会断灭。而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意根第七识也断灭了,第七识也是可以灭的法。所以只有如来藏真正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中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祂非垢非净,不能说祂一定垢,也不能说祂一定净。垢是烦恼,无烦恼就是净。《胜鬘经》说:“自性清净而有染污。”这个空性,说祂不垢,是说祂的体是绝对纯净的,因为祂根本就不分别六尘诸法,根本就与任何的烦恼都不相应;说祂不净,是说祂的体内含藏的,不仅有无量无边的无漏法种,还有无量无边的有漏法种,有漏就是不净。只有到了佛地,佛地的第八识,才完全纯净了。所以众生位的第八识如来藏,一定是不垢不净的。

  

  不增不减:中道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祂不存在增减的问题,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空性无大无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因为空性根本无任何形相,里面所含藏的种子——功能差别——也没有形相。所以空性不会因为大象、鲸鱼的身大而大,也不会因为蚊子、细菌的身小而小,或者说,祂可以随缘,随身大小而大小,因为不论身大身小,祂都遍身而住。

  另外,就是祂所含藏的种子,总数不变。虽然说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变种子的过程,其实恶种子消灭一个,善种子就必然相应地增加一个;善种子减少一个,清净种子就必然增加一个。种子的总数也不增不减。

  什么叫种子?种子也叫界,也叫功能差别,是收藏在真心第八识如来藏中的各种潜在的功能。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是种子变现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只是扬眉瞬目,也要靠一系列的种子不断从第八识中流注而出才能完成。

  种子都有哪几类?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法。

  前面讲过,依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可分为:有漏有为法种、无漏有为法种及无漏无为法种。无漏无为法本身并无种子,因为其没有任何功能作用;但对无漏无为法的表达、思维、体证等,仍然是有种子的。

  依性质而分,有善种子、恶种子及无记种子,此三皆属染污种子,和染污相对的是清净种子。

  依百法来说,有心王法种子、心所法种子及色法种子。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则没有种子。

  还有一些其它的分类,暂不赘述。

  禅宗六祖

  初祖达摩大师,在中国是第一位祖师,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

  以上讲的是真心、妄心和合的诸…

《佛法初识(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识(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