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初識(四)

  佛法初識(四)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從這裏開始講五蘊與空的關系,講爲什麼可以度一切苦厄的道理。先講色蘊與空的關系。“空”是和“有”相對的概念。對于佛法所說的空和有,很多人都誤解了。

  :就是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世間法。然而這個有,只是假有,只是因緣所生、刹那變化、最終消失的假相。就是說,這些“有”,只是虛幻的有,並不是真實的有,所以也叫“假有”。

  空: 佛法上所說的空,有兩種。一種指空相,一種指空性。

  空相是說,萬事萬物但有其相而無實質,只是過眼煙雲,只是夢幻泡影。

  空性是說,能産生、住持空相的根源,祂雖然也無形無相,但卻真實存在,永不磨滅。這個永存而又有無窮妙用的空性,才是真實有。空性其實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是第八識的異名之一。

  爲了區別空相的假有,真實的有就叫妙有。祂一直和我們、和萬物共存,可我們的六根卻觸不到祂,六識也不了解祂,因爲祂不是六塵。只能通過大乘般若法的實踐去體證祂,並悟後在生活中隨時檢驗祂,逐漸了解、通達祂的功能及祂與其所生萬法的互動關系。

  在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以後,再用般若慧觀察萬法,了知萬法其實都是第八識所含功能的體現,雖然萬法無常幻滅,並非斷盡永滅,因緣和合時,就又産生了。在這個意義上,萬法也是妙有。

  色不異空:是說色蘊既然由空性所生,那麼,色蘊的本質就與空性無別,如金器與金無別,波浪與水無別。

  空不異色:是說空性既然能生色蘊,色蘊必然體現空性的存在,離了色蘊也就無所謂空性,那麼,空性就與色蘊無別,如金子與金子所成的耳環、項鏈無別,如水與水蒸汽、冰無別。

  色即是空:色不能離空而獨存,空也不是滅色而歸空,色蘊存在的當下,本質就是空性,如器就是金,波就是水。

  空即是色:也不能離色覓空,空性生出萬物,住持萬物,空性在當下,就是萬物。正如金就是器,水就是波。離金無器,離水無波。

  這四句是說,我們的色身就是空性如來藏,因爲色身是如來藏製造出來的,而且由如來藏執持,所以色身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既然色身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就可以說,色身就是空性如來藏。

  但這裏要注意,這是從理上來說的,如果從事上來說,色身可以死亡,而空性如來藏永不斷滅,所以也不能說,色身就完全等同于空性如來藏。真正的中道觀,色身與如來藏的關系,應該是不一不異。所以《心經》前面說“照見五蘊皆空”,這裏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學習經典,一定要注意前後連貫,不可斷章取義。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一句是說,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與空性——第八識如來藏的關系,也是如此。如,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通通不異空性如來藏,空性如來藏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因爲受蘊被如來藏所生,被如來藏所持,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部分不能不屬于全體。譬如手臂是從身體長出來的,而且不能分離而運作,必須依附在身體上才能運作,手臂就是身體的一部分,不能說手臂不是身體。

  乃至識蘊與空性如來藏的關系也是如此,識蘊前七識(在小乘中只說是前六識,第七識末那識只說是意根)就是空性如來藏,空性如來藏就是前七識。因爲空性是與祂所出生的這七識以及根身、器界萬法相依,才能在叁界中現行運作的。空性如來藏不能離開這七識心而在叁界中運作,前七識妄心也不能離開第八識真心這個空性如來藏而獨自現行運作。一切唯心,一切是一,是一個整體。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不必急著取證涅槃而入滅,要繼續進修;把如來藏裏的有漏有爲法種,轉變成無漏有爲法種,就不必取證無余涅槃也可以解脫,而且是究竟的解脫,因爲成就了解脫色,有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能夠利益衆生而永無窮盡。

  解脫色就是已經斷了煩惱的色身,如阿羅漢、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薩和佛的身體,諸佛的莊嚴報身和千百億化身等。

  

  舍利子:觀世音菩薩又叫一聲舍利弗的名字,提請他注意,因爲下四句是一個小結,要進一步說明空相背後那個空性的具體特點——中道性。當你現前觀察到實相境界的中道性的時候,就是中道的觀行,簡稱中觀。

  是諸法空相

  色蘊的法相無常,刹那變幻,其它四蘊(即妄心)的法相也無常,終歸于空無,並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所以都只能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雖然也是空,可祂有真實的體性,所以不叫空相,而叫空性,有時就簡稱爲空。真心與妄心兩種心,其法相都是空,所以說,這一切法的法相都是空相。

  産生萬法的總根源真心如來藏之所以不稱爲空相,而稱之爲空性,不但因爲祂有真實之體,還因爲祂有許多真實的功能作用存在,這些功能作用就體現于世間及出世間的種種有爲境界之中。

  因爲空相變化不停,所以只是暫時的假相。譬如我們的眼看不到真相,我們永遠看不到真正的顔色及萬物的本質,如果不開悟,我們能看到的,永遠只是不斷變化的假相。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我們永遠只知道部分,而不知道全體。所以,我們所認識的諸法——萬事萬物,並沒有真實性。

  我們只有先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簡稱蘊處界)的虛妄部分弄清楚以後,才有可能想要去證得另一個真實不壞的心。證得真實的如來藏心以後,才會更深地確認蘊處界的虛妄,才會進一步了知,虛妄的蘊處界等法,也是真實不壞的如來藏的一部分,不必厭惡蘊處界,當發心再度受生,世世常修菩薩道,廣利衆生,直至成佛。成佛之後,繼續利益衆生永無窮盡。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雖然如此,但空相的本質就是空性,性相不二,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獨具慧眼,必然照見五蘊皆空,在見到現象的當下,就見到實質。

  這個空性,這個實質,祂有什麼特點呢?祂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中道。因爲世間法的特點,必落斷、常兩邊。而祂是出世間法,必離兩邊。也就是說,凡是落在兩邊的法,就是世間法;凡是不落在兩邊的中道法,就是出世間法,就是佛法。世間法唯從現象上著眼,唯有出世間法,才能在本質上著眼,所以叫慧眼。

  不生不滅:中道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祂永存,既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因爲祂正是萬事萬物的源頭。因爲祂永存不滅,所以真實。而世間的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的。生和死的概念,在世間法裏,本來就是對立的,生就不是死,死就不是生。但妄心如果依附于真心,把祂算作如來藏的局部功能性的時候,就也沒有生滅可言了。再說,生滅只是衆生的妄想,一切法無我,誰生滅呢?

  譬如這一輩子的色身滅了,與色身共存的知覺性也滅了,投胎以前,中陰身生起,知覺性又出現了,一旦投胎,這個知覺性永遠斷滅了;但是到了下一輩子,在胎中六、七個月(最早可能會在第四個月)的時候,另一個全新的、不同于此世的覺知心又出現了。

   如果不依附于真心如來藏來說,六識妄心的知覺性,就是有生有滅的法,因爲不能去到未來世,因爲夜夜都會斷滅,因爲除了眠熟無夢斷滅外,其它四種情況下,如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也一定會斷滅。而入了無余涅槃的時候,意根第七識也斷滅了,第七識也是可以滅的法。所以只有如來藏真正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中道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祂非垢非淨,不能說祂一定垢,也不能說祂一定淨。垢是煩惱,無煩惱就是淨。《勝鬘經》說:“自性清淨而有染汙。”這個空性,說祂不垢,是說祂的體是絕對純淨的,因爲祂根本就不分別六塵諸法,根本就與任何的煩惱都不相應;說祂不淨,是說祂的體內含藏的,不僅有無量無邊的無漏法種,還有無量無邊的有漏法種,有漏就是不淨。只有到了佛地,佛地的第八識,才完全純淨了。所以衆生位的第八識如來藏,一定是不垢不淨的。

  

  不增不減:中道的第叁個特點,就是祂不存在增減的問題,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空性無大無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因爲空性根本無任何形相,裏面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差別——也沒有形相。所以空性不會因爲大象、鯨魚的身大而大,也不會因爲蚊子、細菌的身小而小,或者說,祂可以隨緣,隨身大小而大小,因爲不論身大身小,祂都遍身而住。

  另外,就是祂所含藏的種子,總數不變。雖然說修行的過程就是轉變種子的過程,其實惡種子消滅一個,善種子就必然相應地增加一個;善種子減少一個,清淨種子就必然增加一個。種子的總數也不增不減。

  什麼叫種子?種子也叫界,也叫功能差別,是收藏在真心第八識如來藏中的各種潛在的功能。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沒有一個不是種子變現的。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哪怕只是揚眉瞬目,也要靠一系列的種子不斷從第八識中流注而出才能完成。

  種子都有哪幾類?有種種不同的分類法。

  前面講過,依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可分爲:有漏有爲法種、無漏有爲法種及無漏無爲法種。無漏無爲法本身並無種子,因爲其沒有任何功能作用;但對無漏無爲法的表達、思維、體證等,仍然是有種子的。

  依性質而分,有善種子、惡種子及無記種子,此叁皆屬染汙種子,和染汙相對的是清淨種子。

  依百法來說,有心王法種子、心所法種子及色法種子。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則沒有種子。

  還有一些其它的分類,暫不贅述。

  禅宗六祖

  初祖達摩大師,在中國是第一位祖師,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師;二祖慧可大師;叁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慧能大師。

  以上講的是真心、妄心和合的諸…

《佛法初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識(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