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空相,下面則僅從真心的立場來說諸法空相。從下一句“是故空中無色”開始,到“無智亦無得”,都在講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第八識獨存的境界,當然,也是講八個識和合運作時第八識的自住境界。
空性沒有煩惱,所以空性就是涅槃,涅槃也是空性的異名。涅槃就是第八識的自住境界。這裏的空,與“色不異空”的空,其實還是一個意思,還是指涅槃空性如來藏,不論祂獨存,還是與祂所出生的前七識一起和合運作,祂都住在自己的境界裏,不改其性。祂的境界是什麼呢?即無任何世間境界,以無境界爲境界。
○是故空中無色:所以在這個無境界的境界裏,沒有所謂的色蘊。爲什麼?因爲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色蘊是衆生業力和妄想的産物,若無妄想,十方世界應時銷殒。這意思並不是要我們把色蘊都消滅,而是說色蘊本來就虛妄不實,本自空寂,何待消滅?需要消除的,只是妄想和執著而已。
○無受想行識:這是說其它四蘊也一樣,並無獨立性,唯一空性,圓陀陀,光灼灼,湛寂常恒,涵蓋一切,無有任何分別。
○無眼耳鼻舌身意:即指空性的境界裏沒有所謂的六根,沒有六入。
六入就是根、塵相攝相入,根塵互相發生作用了,根塵相觸就會生識。
○無色聲香味觸法:即指空性的境界裏沒有所謂的六塵。加上六根,即是十二處。空性的境界裏沒有十二處。
十二處:就是能夠生識的十二個處所,即六根、六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指空性的境界裏沒有眼界到意識界的十八界。
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眼根、鼻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根可以對塵、攝塵、入塵。有扶塵根、勝義根兩種。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是根所對、識所知的境界。有外六塵、內六塵之別。
六識:眼識、鼻識、耳識、舌識、身識、意識。是根塵相觸時第八識所出生的六種不同的分別功能。
根分兩種:
1、有色根,是前五根。
2、無色根,是第六根,又叫意根,即大乘所說的第七識,名末那識。
前五根又分爲扶塵根和勝義根兩種:
1、扶塵根:必須要依靠粗糙物質才形成的根,如眼睛等感覺器官及其傳導神經。
2:勝義根:指大腦中樞中通過傳導神經接收到從外面傳進來的信息,在大腦皮層再現外六塵影像象的各中樞系統。如眼根的勝義根,大腦視覺中樞,耳根的勝義根,即大腦聽覺中樞……
六塵:有內、外之別。前五根所對、所觸的是外五塵,前六識所分別的是內六塵。意根即對觸外法塵(外五塵的變動),也對觸並分別內法塵。
色塵:即眼根所對所觸、被眼識所分別的境界。
聲塵:即耳根所對所觸、被耳識所分別的境界。
香塵:即鼻根所對所觸、被鼻識所分別的境界。
味塵:即舌根所對所觸、被舌識所分別的境界。
觸塵:即身根所對所觸、被身識所分別的境界。
法塵:即意根所對所觸、被意根及意識所分別的境界。
外塵,外面的六塵叫外塵,又叫外相分,外五塵是五扶塵根所對所觸的境界,外法塵是意根所對所觸,也是意根所分別的境界,外法塵只是外五塵的變動,並無實質。
內塵,在大腦中樞現起的與外塵相同的影像叫內塵,又叫內相分。內五塵是五勝義根所對所觸的境界,也是前五識所分別的境界;內法塵是意根所對所觸的境界,也是意識所分別的境界。前五識只能分別五塵的粗相,第六識透過內法塵既能分別五塵的粗相,也能分別五塵的細相。只有內法塵才是意識直接分別的境界,就是說,意識所作的全部工作,都是透過分別內法塵來進行的,意識的所有境界,只是內法塵的境界,純粹是夢幻泡影。
法塵:有內外兩種,如上所說,外法塵是外五塵的變動,這種變動只能被意根第七識分別,並不是意識分別的對象。當外五根對外五塵時,第八識在五勝義根上就同時顯現了內五塵,並顯現了和內五塵相同的另一種影像,供第七識進行全面的但極粗略的分別,及供第六識進行或粗或細的各種分別,那便是內法塵。第七識、第六識不能直接分別前五塵,必須透過法塵來分別。
此內法塵一旦出生以後,就會同時成爲種子保存在第八識中,成爲法塵種子,即一般人所說的記憶數據。當因緣和合時,某些相應的法塵種子就會再現爲法塵,供第六識進行比對、識別、思維、判斷等,以便及時向第七識提供其比對、識別、思維、判斷的結果,供第七識及時做出決定,發放指令。
在某些特殊的應急情況下,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第七識還可以不通過第六識,直接根據祂所發現的外五塵的重大變化(即外法塵),依照保護自我的強大本能而直接下達指令。執行指令的是哪一個?是第八識。爲什麼第八識可以執行指令?因爲只有祂能實時了達第七識的心行並執行指令,令相應的種子毫無差錯地流注出來,變爲現行。
記憶再現的則都是內法塵。比如:你看見一只凳子,當你甚至還沒有叫出凳子這個名字的時候,凳子的影像就已經存進了大腦的記憶中。後來凳子即使不在面前了,但記憶中凳子影像的種子還在,所以可以隨時再現爲內法塵。正因爲如此,意識才有比量,才可以了解細相,即詳細情況。
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影子世界之中。所以佛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且不說外面存在的一切並不真實,因爲我們根本無法直接感受外部的存在。現在我們只來說說我們了解事物的過程。有四重幻影。以看見一個人爲例。
第一、當你的眼睛面對一個人的時候,眼睛(眼根的扶塵根)如一架攝像機,立即攝取了這個人的影像,這個影像,首先呈現在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上,是上下顛倒的影像。這個顛倒的影像,當然不是外面的那個人。這是第一重幻影。外面的那個人是外色塵,這個幻影也還是外色塵,也叫外相分色塵,或色塵外相分。
第二、視網膜上的這個影像信息,通過視覺傳導神經,被立刻傳到大腦的視覺中樞(眼根的勝義根),在那裏再現這個影像,但已經被調整過來了,不再是倒像了。這是第二重幻影。這個幻影,才是被眼識所分別了知的,叫做內相分色塵或色塵內相分。我們全部的感知,都是建立在這些內相分上的,所以說我們生活在影子世界中,因爲我們不能直接感知外相分。
第叁、在眼根的勝義根——大腦視覺中樞出生色塵內相分的同時,還出生了另一個相同的影像,被意識所分別了知,此即法塵,叫色塵內相分法塵。這是第叁重幻影。這個法塵非常重要,因爲前五識的特點是,眼識只能分別內色塵的粗相,既不能分別細相,也不能分別其它的內塵,其它四識也是如此。
意識則不然,透過內法塵,祂不但可以分別全部內五塵的粗相,也能分別其細相。爲什麼?1、因爲第八識在五塵內相分上,都會同時出生相應的法塵內相分;2、第八識中過去相應的法塵留下的種子也會適時顯現而供意識對比。前五識只有各自的現量境界,所以只能了知粗相,而意識因爲還有比量境界,還能對比,所以還能了知細相。
第四、如果當那個人離開了你的視野,你的腦海裏還可以清晰地浮現出那個人的影像,這已完全是回憶,這了是第四重幻影。如果這個人是個熟人,你剛才的新印象,就會歸檔,自動儲存在關于他的那個檔案中。當你回憶這個人的時候,就不僅僅是剛才的印象,一些相關的、綜合的印象也會浮現出來,比如你們過去的一些交往,這個人的性別、年齡、音容、笑貌、學曆、家庭、工作、業績等等,如果需要,都會呈現出來。有時甚至不需要,也會自動跑出來。
爲什麼?是因爲啓動這些記憶的第七識有執著,祂會按照慣性發出指令,使第六識無法立即控製。這第四重幻影因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再現的時候,也許就有各種變化。或由于時間久了,再現的影像模糊不清;或由于有類似的人或事,再現時發生錯誤;或由于感情的加入,再現時成了另外一種印象。我們回憶往事,計劃未來,寫小說,搞創作,都是在一系列幻影中馳騁,佛說這些都是“法塵分別影事”。
問:晚上睡覺時,燈突然亮了,人從睡中醒來。這件事是怎麼完成的?
答:我們睡眠時,有兩種狀態,一種有夢,一種無夢。沈睡無夢時,前六識完全斷了,因爲什麼也不知道了。而意根第七識則從來不休息,透過法塵監察著身體內外的全部情況,巨細無遺(因爲第七識遍緣一切法)。意根第七識永遠醒著,永遠同第八識和合運作著。在大乘來說,這兩個識永遠不休息,連一剎那的暫斷都不曾有過,直至成佛。
問:眠熟無夢時,意識是怎樣又産生的呢?
答:以突然燈亮爲例:
1、當燈突然亮的時候,光亮在視網膜上出現,成外色塵。
2、此重大變化之外法塵被意根第七識所觸,依祂執著自我、保護自我的強大習慣,決定要了知具體發生了什麼事。
3、第八識了知前七識的心行,以自己一切隨緣的習氣,立即知道了第七識的這個決定。
4、于是第八識流注風大種子,將此外相分色塵之信息通過視覺傳導神經即刻傳到大腦視覺中樞,顯現爲內色塵。
5、與此同時第八識出生相同的內法塵。
6、第八識也立即流注第六識的識種,識種變現行,意識得以重新産生。
7、第六識作意要眼識配合,第八識了知第六識此心行,流注眼識的識種,眼識亦隨即産生,人就醒過來了。
8、意識産生的第一刹那,唯觸光亮之內法塵,,盲無所知,謂之率爾初心;
第二刹那,可與第一刹那之法塵進行比對,謂之尋求心;
第叁刹那,才能了知,謂之決定心。
9、意識之識種繼續流注,法塵之種不斷現行,意識終于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人也徹底清醒了。
《佛法初識(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