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空相,下面则仅从真心的立场来说诸法空相。从下一句“是故空中无色”开始,到“无智亦无得”,都在讲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当然,也是讲八个识和合运作时第八识的自住境界。
空性没有烦恼,所以空性就是涅槃,涅槃也是空性的异名。涅槃就是第八识的自住境界。这里的空,与“色不异空”的空,其实还是一个意思,还是指涅槃空性如来藏,不论祂独存,还是与祂所出生的前七识一起和合运作,祂都住在自己的境界里,不改其性。祂的境界是什么呢?即无任何世间境界,以无境界为境界。
○是故空中无色:所以在这个无境界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色蕴。为什么?因为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色蕴是众生业力和妄想的产物,若无妄想,十方世界应时销殒。这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色蕴都消灭,而是说色蕴本来就虚妄不实,本自空寂,何待消灭?需要消除的,只是妄想和执着而已。
○无受想行识:这是说其它四蕴也一样,并无独立性,唯一空性,圆陀陀,光灼灼,湛寂常恒,涵盖一切,无有任何分别。
○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六根,没有六入。
六入就是根、尘相摄相入,根尘互相发生作用了,根尘相触就会生识。
○无色声香味触法: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六尘。加上六根,即是十二处。空性的境界里没有十二处。
十二处:就是能够生识的十二个处所,即六根、六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
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眼根、鼻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根可以对尘、摄尘、入尘。有扶尘根、胜义根两种。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是根所对、识所知的境界。有外六尘、内六尘之别。
六识:眼识、鼻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根尘相触时第八识所出生的六种不同的分别功能。
根分两种:
1、有色根,是前五根。
2、无色根,是第六根,又叫意根,即大乘所说的第七识,名末那识。
前五根又分为扶尘根和胜义根两种:
1、扶尘根:必须要依靠粗糙物质才形成的根,如眼睛等感觉器官及其传导神经。
2:胜义根:指大脑中枢中通过传导神经接收到从外面传进来的信息,在大脑皮层再现外六尘影像象的各中枢系统。如眼根的胜义根,大脑视觉中枢,耳根的胜义根,即大脑听觉中枢……
六尘:有内、外之别。前五根所对、所触的是外五尘,前六识所分别的是内六尘。意根即对触外法尘(外五尘的变动),也对触并分别内法尘。
色尘:即眼根所对所触、被眼识所分别的境界。
声尘:即耳根所对所触、被耳识所分别的境界。
香尘:即鼻根所对所触、被鼻识所分别的境界。
味尘:即舌根所对所触、被舌识所分别的境界。
触尘:即身根所对所触、被身识所分别的境界。
法尘:即意根所对所触、被意根及意识所分别的境界。
外尘,外面的六尘叫外尘,又叫外相分,外五尘是五扶尘根所对所触的境界,外法尘是意根所对所触,也是意根所分别的境界,外法尘只是外五尘的变动,并无实质。
内尘,在大脑中枢现起的与外尘相同的影像叫内尘,又叫内相分。内五尘是五胜义根所对所触的境界,也是前五识所分别的境界;内法尘是意根所对所触的境界,也是意识所分别的境界。前五识只能分别五尘的粗相,第六识透过内法尘既能分别五尘的粗相,也能分别五尘的细相。只有内法尘才是意识直接分别的境界,就是说,意识所作的全部工作,都是透过分别内法尘来进行的,意识的所有境界,只是内法尘的境界,纯粹是梦幻泡影。
法尘:有内外两种,如上所说,外法尘是外五尘的变动,这种变动只能被意根第七识分别,并不是意识分别的对象。当外五根对外五尘时,第八识在五胜义根上就同时显现了内五尘,并显现了和内五尘相同的另一种影像,供第七识进行全面的但极粗略的分别,及供第六识进行或粗或细的各种分别,那便是内法尘。第七识、第六识不能直接分别前五尘,必须透过法尘来分别。
此内法尘一旦出生以后,就会同时成为种子保存在第八识中,成为法尘种子,即一般人所说的记忆数据。当因缘和合时,某些相应的法尘种子就会再现为法尘,供第六识进行比对、识别、思维、判断等,以便及时向第七识提供其比对、识别、思维、判断的结果,供第七识及时做出决定,发放指令。
在某些特殊的应急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第七识还可以不通过第六识,直接根据祂所发现的外五尘的重大变化(即外法尘),依照保护自我的强大本能而直接下达指令。执行指令的是哪一个?是第八识。为什么第八识可以执行指令?因为只有祂能实时了达第七识的心行并执行指令,令相应的种子毫无差错地流注出来,变为现行。
记忆再现的则都是内法尘。比如:你看见一只凳子,当你甚至还没有叫出凳子这个名字的时候,凳子的影像就已经存进了大脑的记忆中。后来凳子即使不在面前了,但记忆中凳子影像的种子还在,所以可以随时再现为内法尘。正因为如此,意识才有比量,才可以了解细相,即详细情况。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影子世界之中。所以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且不说外面存在的一切并不真实,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直接感受外部的存在。现在我们只来说说我们了解事物的过程。有四重幻影。以看见一个人为例。
第一、当你的眼睛面对一个人的时候,眼睛(眼根的扶尘根)如一架摄像机,立即摄取了这个人的影像,这个影像,首先呈现在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是上下颠倒的影像。这个颠倒的影像,当然不是外面的那个人。这是第一重幻影。外面的那个人是外色尘,这个幻影也还是外色尘,也叫外相分色尘,或色尘外相分。
第二、视网膜上的这个影像信息,通过视觉传导神经,被立刻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眼根的胜义根),在那里再现这个影像,但已经被调整过来了,不再是倒像了。这是第二重幻影。这个幻影,才是被眼识所分别了知的,叫做内相分色尘或色尘内相分。我们全部的感知,都是建立在这些内相分上的,所以说我们生活在影子世界中,因为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外相分。
第三、在眼根的胜义根——大脑视觉中枢出生色尘内相分的同时,还出生了另一个相同的影像,被意识所分别了知,此即法尘,叫色尘内相分法尘。这是第三重幻影。这个法尘非常重要,因为前五识的特点是,眼识只能分别内色尘的粗相,既不能分别细相,也不能分别其它的内尘,其它四识也是如此。
意识则不然,透过内法尘,祂不但可以分别全部内五尘的粗相,也能分别其细相。为什么?1、因为第八识在五尘内相分上,都会同时出生相应的法尘内相分;2、第八识中过去相应的法尘留下的种子也会适时显现而供意识对比。前五识只有各自的现量境界,所以只能了知粗相,而意识因为还有比量境界,还能对比,所以还能了知细相。
第四、如果当那个人离开了你的视野,你的脑海里还可以清晰地浮现出那个人的影像,这已完全是回忆,这了是第四重幻影。如果这个人是个熟人,你刚才的新印象,就会归档,自动储存在关于他的那个档案中。当你回忆这个人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刚才的印象,一些相关的、综合的印象也会浮现出来,比如你们过去的一些交往,这个人的性别、年龄、音容、笑貌、学历、家庭、工作、业绩等等,如果需要,都会呈现出来。有时甚至不需要,也会自动跑出来。
为什么?是因为启动这些记忆的第七识有执着,祂会按照惯性发出指令,使第六识无法立即控制。这第四重幻影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再现的时候,也许就有各种变化。或由于时间久了,再现的影像模糊不清;或由于有类似的人或事,再现时发生错误;或由于感情的加入,再现时成了另外一种印象。我们回忆往事,计划未来,写小说,搞创作,都是在一系列幻影中驰骋,佛说这些都是“法尘分别影事”。
问:晚上睡觉时,灯突然亮了,人从睡中醒来。这件事是怎么完成的?
答:我们睡眠时,有两种状态,一种有梦,一种无梦。沉睡无梦时,前六识完全断了,因为什么也不知道了。而意根第七识则从来不休息,透过法尘监察着身体内外的全部情况,巨细无遗(因为第七识遍缘一切法)。意根第七识永远醒着,永远同第八识和合运作着。在大乘来说,这两个识永远不休息,连一剎那的暂断都不曾有过,直至成佛。
问:眠熟无梦时,意识是怎样又产生的呢?
答:以突然灯亮为例:
1、当灯突然亮的时候,光亮在视网膜上出现,成外色尘。
2、此重大变化之外法尘被意根第七识所触,依祂执着自我、保护自我的强大习惯,决定要了知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3、第八识了知前七识的心行,以自己一切随缘的习气,立即知道了第七识的这个决定。
4、于是第八识流注风大种子,将此外相分色尘之信息通过视觉传导神经即刻传到大脑视觉中枢,显现为内色尘。
5、与此同时第八识出生相同的内法尘。
6、第八识也立即流注第六识的识种,识种变现行,意识得以重新产生。
7、第六识作意要眼识配合,第八识了知第六识此心行,流注眼识的识种,眼识亦随即产生,人就醒过来了。
8、意识产生的第一刹那,唯触光亮之内法尘,,盲无所知,谓之率尔初心;
第二刹那,可与第一刹那之法尘进行比对,谓之寻求心;
第三刹那,才能了知,谓之决定心。
9、意识之识种继续流注,法尘之种不断现行,意识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人也彻底清醒了。
《佛法初识(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