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恰如求兔角」,六祖修行悟道、说法度生、立教开宗的德行,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佛法的原则与精神,必须落实于世间,并且与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佛法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佛法慧命的延续才有希望。
h.《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大方广佛报恩经·孝养品》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中说到:「为于父母,布施修福」;指的是替父母多做布施、多种福田,广结善缘。「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如果能为父母做到上面所说的:书写、读诵此经,并且忏悔罪愆、供养三宝、受持斋戒、布施修福,这才能算是孝顺的子女。
《大方广佛报恩经·孝养品》七卷,失译。佛在罗鹫山,阿难,闻外道讥佛非孝,以此白佛,佛乃放光,集十方之菩萨,说尝为须阇提太子,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或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全经共九品,是结集家之手稿。
这两部经主要是教孝。孝的对象不限于此生此世的父母,还包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父母,即一切众生。孝的内容也不仅限于言行和物质上的承事父母、敬养双亲,还包括增益父母慧命,令登菩提道,所谓「无信令信」、「无戒予戒」、「不闻使闻」、「不施令施」、「无慧令慧」。皈信三宝、常行慈忍等等。视一切众生而为父母,为一切众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令一切众生速得无上菩提,这是真正的大孝。须阇提太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i.《佛说孛经》
全一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经中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1、君不晓政;2、臣子无礼;3、受恩不报;4、过不能改;5、两夫一妻;6、未嫁怀妊;7、习不成就;8、人有兵不能战斗;9、悭人观布施;10、奴婢不能使。
是教导在家信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知人善治、防过止非的人生宝训;本经文辞典雅,言简义丰,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诵奉持。
j.《佛说演道俗业经》、《十善业道经》
《佛说演道俗业经》全一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十善业道经》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是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
这两部经典,主要是教导在家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常行饶益,行十善法,修六度行.得上善财,入大乘道。
k.《佛说鹿母经》、《佛说鹿母经》
《佛说鹿母经》,全一卷,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佛说鹿母经》,全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这两部经主要是教慈和教施,以生命布施,饶益有情,救护生命,令众生得至安稳。
l.《佛说玉耶女经》、《佛说长者法志妻经》
《佛说玉耶女经》,全一卷,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佛说长者法志妻经》,全一卷,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这两部主要是从反面教导在家女众如何当好一位贤良妻子,敬夫婿、事公姑,体恤下人,发菩提心。
m.《佛说七女经》、《佛说月上女经》
《佛说七女经》,全一卷,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佛说月上女经》,全一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
这两部经从正面为在家女众的修行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于在家女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在家女众只要发出离心,信、愿、行具足,同样可象男子一样得人大乘,得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八十种好。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修行才能证得这些庄严相好呢
对此,《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全二卷,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作了详细的解说,该经可作为在家女众修行的指南。
n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全一卷,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采取了偈颂的形式,便于记忆,对于策励和提醒我们在日常起居中净修三业、培养正念、长养菩提心非常有帮助;依之修行,我们就能把佛法与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
o.《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又称《遗教经》,是佛陀临涅槃时为众弟子所说,谆谆诲语,感人至深,虽千载之下读之,犹如对佛前,令人心生无限感念,为佛弟子实不可不读。
p.《四十二章经》
全一卷,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由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阿含经》中抽出较短、较具代表性之经义编集而成。是我国最早翻译出来的一部经典,曾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本经以语录的形式,将佛陀基本教义传达出来,语言平易简明,可说是一部佛学概论,历来被视作佛教的入门书,因此值得我们好好读诵。
以上所列之学佛必读经典,虽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语系、不同层次,但均有完整的系统要求和思想架构。将在家弟子从初发心,忆念三宝,以戒为师,到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不迷生死,不住涅槃,较系统地揭示了佛教的修学次第。如果在家弟子,真能按经信受奉行,则学佛之路必然正确无误。
结语
学佛之最终目的,无非为了生脱死,成就佛道。而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如上所述,必须经过许多修学的阶段与次第;而修行的法门,依自力与他力的差别,而有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注13)。净土宗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卷上,提倡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称为「易行道」,宣扬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乘佛本誓愿力,即得往生彼佛净土,以佛力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至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则将「难行道」称为「圣道门,「易行道」称为「净土门」。
因此,前文所列之次第学习方法,乃至「学佛必读经典」,皆属难行道之范围。依《阿弥陀经》所说,只要行者至心信乐,心不颠倒,一念至十念皆得往生彼国,即属于易行道的方便。又据《观无量寿经》所示,九品莲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条件,必须修三褔及发菩提心等种种菩萨行,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复加上弥陀大誓愿力方得往生。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是自力与他力结合之易行道。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末法忆忆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念佛法门是释尊为末法时期众生所说,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机契理,简易、直捷之法门。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亦说:「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只要行者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将来就可以往生极乐,见佛闻法,得证无生,如此又何愁不开悟、不成佛?
注释
注13:此说最初出现于印度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其中介绍菩萨的修行之道,有难、易两种:如世间行路,以步行走陆路,比较吃力艰难;乘船行水路,比较省力容易。难行的菩萨道,是指勤行精进;易行的菩萨道,是指以信心为方便而致不退转。
龙树菩萨所说之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称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七佛,乃至善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萨名号。
《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