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禅,又作四静虑,即色界天的四禅。八定,是指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
注11:境,指观照、信或理解的对象;行,由观境而起信解的修行;果,指因修行而得之证果。
注12:即:不净观:用来对治贪欲;慈悲观:用来对治瞋恨;因缘观:用来对治愚痴;念佛观:用来对治烦恼;数息观:用来对治散乱。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中)
二、学佛的原则与方法
1.学佛的四个原则
很明显地,上述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循序渐进的,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而其实践方法之依据,实离不开以下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是: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说的正法,不因某一位老师、法师、上师或善知识,我特别喜欢他,或他对我特别钟爱,而只相信他所说的义理,其他人所说的,我一概不理,不以为然,这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所该有的行为。学佛人只应问对方所说的是否正法,而不应被个人的喜好爱恶所迷惑困宥。
第二、依经不依论:一切古德的论述以及后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应该以佛经作依据,不应以论藏作依据。所以,我常劝学佛的弟子及善信们,不要陷于一般的佛学著作及注解中,昏头转向,而得不到确切的要领,应该直接回到佛经原典上。至于名词、名相不懂,则可查阅佛学辞典,至于专家学者所写的、所说的,只能作为了解研究佛经的辅助,不能以这些话为标准,要直接以佛经为依据。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可分为了义及不了。「了义」是彻底的圆满通达,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这些都是了义经。有些之所以称为「不了义经」,乃是佛陀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对宇宙生命问题的方便说法,虽未全然道出佛法之究竟,但若将这些道理参照对比、融会贯通,仍是有趋向了义理趣的脉络可寻。
第四、依智不依识: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盲目的迷信,更不是墨守成规的功夫,真正的智慧不是依据我们的妄想意识去推测、猜度,所以我们修习佛法是依于智慧,而不是依于分别的妄识。依于智慧才能出生死,依于妄识终不能解脱。
2.学佛必读之重要经典
我们都知道佛经数量之多,可谓「浩如烟海」,缈无边际,对于一些想深入了解佛法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有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之感;即使是已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要选读何种经典,如何系统地学习
往往感到无从措手,烦恼困惑。因此,为一般初发心学佛者,介绍一些为佛弟子必读的经典,实在是非常之需要。
以在家信徒而言,必读经典要根据起信、发心、皈依、持戒、愿行、般若为先导,因此,以下综合近年教内大德的提倡与建议,在汪洋无际的教海中选出十余种经书,作为修学入门的基础,以免初学者茫无头绪,白走许多冤枉路。其中包括汉文、藏文、巴利文的翻译经典:
a.《随念三宝经》
是著名译经大师法尊法师1962年4月22日从藏文《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序言》中说:「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归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序言中还说到此经在藏传佛教中是僧众每天进食前必诵的经典。可见此经重要性的一斑。把这部经列为第一,其用意即在提醒佛弟子随时忆念三宝的功德,策励自己,不断地增强信心,为上求下化而精进修学。
b.《八大人觉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一,全经虽然只有三百余字,但内容却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为佛弟子须观察体会此八种觉悟,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
本经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便于读诵受持。
c.《吉祥经》
是著名佛教学者、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居士从《南传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附言中写道:「巴利文《吉祥经》系南传佛教各国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诵经文之一。」经文列举的十一种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依之而行,便无往不利,无处不安,无时不顺,实在是一部吉祥的经典。
d.《善生经》
《善生经》是《长阿含经》中的重要一卷。其主要内容是说,一次佛陀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弟子一起进城乞食。当时罗阅祇城内有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清早出城,到园林中游玩。在沐浴之后,便向六方礼拜。佛陀在问明他向六方礼拜的缘由之后,就向善生指明了真正的行六方礼的方法。佛陀所谓的礼拜六方的恭敬之法,并不是指东、南、西、北、上、下等六个方向,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六种伦常。这六种伦常分别为父母与子女伦理、师徒伦理、夫妻伦理、个人与亲族伦理、主仆伦理、檀越与沙门、婆罗门伦理。因此是一部宣示学佛必须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
前文已说过,佛法可分为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萨乘。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其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因此我们学佛人首先必须敦伦尽份,把努力做好人的本份作为修行的起点。假如身为在家修行佛弟子,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就不是算是一个合格的佛弟子。
e.《优婆塞戒经》
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现唯存汉译本。是善生长者为大乘在家信众(优婆塞)说三归五戒等。(「优婆塞」是梵语,意译为近事男、近善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优婆夷」,译为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即在家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居士。)
本经是由《善生经》敷演而成的一部大乘经典。全经分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特别在〈受持品〉中,除说明在家菩萨应受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通于《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大乘独有之戒法。「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含有关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看护病患等条文。经中除引用法华、大城、智印、鹿子等经外,并述及《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所说之生因了因说,更举出昙无德、弥沙塞、萨婆多等部派之名,故在经典成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本经阐说大乘戒,因此特别受我国重视。
佛教的经典从其性质来分,有经、律、论三藏,本经属于律藏。前面提到的佛教五乘教法,又可约为三大类:一、五乘共法,二、三乘共法,三、大乘不共法。在五乘共法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的基础。本经弘扬以优婆塞戒为基础的人天善法,所以它在三类法中属五乘共法;但又鼓励在家学佛者要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属于大乘不共法。
f.《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心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普门品》,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别行。内容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妙用。
《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卷,唐·般若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册。它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本经的内容,从广义来说,就是《华严经》的内容。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入」是「悟、解、证、得」;「法界缘起」是《华严经》的宇宙观;「普贤行愿」,广义指三世诸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十大行愿,说明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一卷,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
《心经》全一卷,唐.玄奘译。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是将内容庞大之《般若》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的简洁经典。
这四本是在家弟子应当经常读诵的经典。前二种经以广修福德资粮、成就慈悲观为中心,后二种经以断惑证真、成就般若观为中心。我们能够经常诵习这些经典,日久功深,自然悲心增长,善根纯熟,智慧开朗,远离烦恼,广修善行,得大自在。这四种经典均属大乘不共法。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下)
──修学佛法的次第原则与方法
(接1月5日文)
g.《六祖坛经》
全一卷,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法宝坛经》、《坛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其敦煌写本亦收于同册。
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门人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圣经。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宣示大众,令各开悟。此经特别强调:若欲修行,在家亦得。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
《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