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禅,又作四靜慮,即色界天的四禅。八定,是指色界天的四禅與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
注11:境,指觀照、信或理解的對象;行,由觀境而起信解的修行;果,指因修行而得之證果。
注12:即:不淨觀:用來對治貪欲;慈悲觀:用來對治瞋恨;因緣觀:用來對治愚癡;念佛觀:用來對治煩惱;數息觀:用來對治散亂。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中)
二、學佛的原則與方法
1.學佛的四個原則
很明顯地,上述修學佛法的次第,是循序漸進的,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而其實踐方法之依據,實離不開以下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是: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說的正法,不因某一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他,或他對我特別鍾愛,而只相信他所說的義理,其他人所說的,我一概不理,不以爲然,這不是一個真正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爲。學佛人只應問對方所說的是否正法,而不應被個人的喜好愛惡所迷惑困宥。
第二、依經不依論:一切古德的論述以及後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所以,我常勸學佛的弟子及善信們,不要陷于一般的佛學著作及注解中,昏頭轉向,而得不到確切的要領,應該直接回到佛經原典上。至于名詞、名相不懂,則可查閱佛學辭典,至于專家學者所寫的、所說的,只能作爲了解研究佛經的輔助,不能以這些話爲標准,要直接以佛經爲依據。
第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可分爲了義及不了。「了義」是徹底的圓滿通達,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這些都是了義經。有些之所以稱爲「不了義經」,乃是佛陀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未全然道出佛法之究竟,但若將這些道理參照對比、融會貫通,仍是有趨向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第四、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更不是墨守成規的功夫,真正的智慧不是依據我們的妄想意識去推測、猜度,所以我們修習佛法是依于智慧,而不是依于分別的妄識。依于智慧才能出生死,依于妄識終不能解脫。
2.學佛必讀之重要經典
我們都知道佛經數量之多,可謂「浩如煙海」,缈無邊際,對于一些想深入了解佛法的人來說,面對如此浩瀚的經典,難免有望洋興歎或望而卻步之感;即使是已開始信佛、學佛的人,究竟要選讀何種經典,如何系統地學習
往往感到無從措手,煩惱困惑。因此,爲一般初發心學佛者,介紹一些爲佛弟子必讀的經典,實在是非常之需要。
以在家信徒而言,必讀經典要根據起信、發心、皈依、持戒、願行、般若爲先導,因此,以下綜合近年教內大德的提倡與建議,在汪洋無際的教海中選出十余種經書,作爲修學入門的基礎,以免初學者茫無頭緒,白走許多冤枉路。其中包括漢文、藏文、巴利文的翻譯經典:
a.《隨念叁寶經》
是著名譯經大師法尊法師1962年4月22日從藏文《大藏經》中譯出。譯者在《序言》中說:「凡是佛陀的弟子,當隨時憶念所歸依的叁寶功德,培養自己對叁寶的虔誠信敬心。」「由憶念叁寶功德生善法欲、起精進行故,行者也能如實學習佛陀斷除一切過失、證得一切功德,是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憶念叁寶功德是佛弟子純潔信仰、修學佛法的基本法門。」序言中還說到此經在藏傳佛教中是僧衆每天進食前必誦的經典。可見此經重要性的一斑。把這部經列爲第一,其用意即在提醒佛弟子隨時憶念叁寶的功德,策勵自己,不斷地增強信心,爲上求下化而精進修學。
b.《八大人覺經》
全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是我國翻譯最早的經典之一,全經雖然只有叁百余字,但內容卻極爲重要。經文所列的菩薩八種覺悟:覺世間無常、覺多欲、覺心不足、覺懈怠、覺愚癡、覺貧怨、覺欲過患、覺生死;概括了一個佛教徒從初發心直至成佛整個修學過程的要義。爲佛弟子須觀察體會此八種覺悟,以作自覺、覺他之修行。本經之「八大人覺」在《阿含經》典、《佛遺教經》、《成實論》中均廣有論說,其順序、名稱雖異,然旨趣則同。
本經經不但內容精辟、重要,而且譯文典雅通暢,便于讀誦受持。
c.《吉祥經》
是著名佛教學者、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李榮熙居士從《南傳大藏經》中譯出。譯者在附言中寫道:「巴利文《吉祥經》系南傳佛教各國及我國雲南傣族地區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誦經文之一。」經文列舉的十一種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們依之而行,便無往不利,無處不安,無時不順,實在是一部吉祥的經典。
d.《善生經》
《善生經》是《長阿含經》中的重要一卷。其主要內容是說,一次佛陀與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弟子一起進城乞食。當時羅閱祇城內有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清早出城,到園林中遊玩。在沐浴之後,便向六方禮拜。佛陀在問明他向六方禮拜的緣由之後,就向善生指明了真正的行六方禮的方法。佛陀所謂的禮拜六方的恭敬之法,並不是指東、南、西、北、上、下等六個方向,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六種倫常。這六種倫常分別爲父母與子女倫理、師徒倫理、夫妻倫理、個人與親族倫理、主仆倫理、檀越與沙門、婆羅門倫理。因此是一部宣示學佛必須以提升人倫道德、實踐人乘善法爲根本的經典。
前文已說過,佛法可分爲五乘:一、人乘,二、天乘,叁、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人乘法以五戒十善爲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並使來世不失人身。佛陀應化在人間,所以其說法教化的對象是以人類爲根本,佛初成道時即先爲提謂長者等說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進而可爲聲聞、緣覺、菩薩等出世善法的基礎。因此我們學佛人首先必須敦倫盡份,把努力做好人的本份作爲修行的起點。假如身爲在家修行佛弟子,不能對家庭、社會盡到自己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就不是算是一個合格的佛弟子。
e.《優婆塞戒經》
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北涼昙無谶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現唯存漢譯本。是善生長者爲大乘在家信衆(優婆塞)說叁歸五戒等。(「優婆塞」是梵語,意譯爲近事男、近善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叁寶、受持五戒之男居士。「優婆夷」,譯爲譯爲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即在家親近叁寶、受叁歸、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居士。)
本經是由《善生經》敷演而成的一部大乘經典。全經分二十八品,說明菩薩之發心、立願、修學、持戒、精進、禅定、智慧等。特別在〈受持品〉中,除說明在家菩薩應受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通于《梵網經》所說十重四十八輕戒之大乘獨有之戒法。「六重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虛說、不邪淫、不說四衆過、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含有關不供養師長、飲酒、不看護病患等條文。經中除引用法華、大城、智印、鹿子等經外,並述及《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六所說之生因了因說,更舉出昙無德、彌沙塞、薩婆多等部派之名,故在經典成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本經闡說大乘戒,因此特別受我國重視。
佛教的經典從其性質來分,有經、律、論叁藏,本經屬于律藏。前面提到的佛教五乘教法,又可約爲叁大類:一、五乘共法,二、叁乘共法,叁、大乘不共法。在五乘共法中,人天乘善法爲出世叁乘共法的基礎。本經弘揚以優婆塞戒爲基礎的人天善法,所以它在叁類法中屬五乘共法;但又鼓勵在家學佛者要發菩提心,修學六度,廣度衆生,故又屬于大乘不共法。
f.《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金剛經》、《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一卷。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普門品》,收于《大正藏》第九冊。爲《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別行。內容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妙用。
《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卷,唐·般若譯收在《大正藏》第十冊。它的全名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是般若所譯四十卷《華嚴經》的標題,《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乃以爲品名,專指《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本經的內容,從廣義來說,就是《華嚴經》的內容。本經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入」是「悟、解、證、得」;「法界緣起」是《華嚴經》的宇宙觀;「普賢行願」,廣義指叁世諸佛同有的因位行願,要義就是本經所列舉的十大行願,說明法界緣起要由修十大行願才能證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一卷,後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略稱《金剛般若經》、《金剛經》,收于《大正藏》第八冊,內容闡釋一切法無我之理。
《心經》全一卷,唐.玄奘譯。全稱《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心經》,收于《大正藏》第八冊。「心」指心髒,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是將內容龐大之《般若》濃縮,成爲表現「般若皆空」精神的簡潔經典。
這四本是在家弟子應當經常讀誦的經典。前二種經以廣修福德資糧、成就慈悲觀爲中心,後二種經以斷惑證真、成就般若觀爲中心。我們能夠經常誦習這些經典,日久功深,自然悲心增長,善根純熟,智慧開朗,遠離煩惱,廣修善行,得大自在。這四種經典均屬大乘不共法。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下)
──修學佛法的次第原則與方法
(接1月5日文)
g.《六祖壇經》
全一卷,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稱《法寶壇經》、《壇經》,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其敦煌寫本亦收于同冊。
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之說法內容、門人法海結集整理的一部禅門聖經。六祖大師把艱深的法義及其自身的深入體悟,用極淺白的語言,宣示大衆,令各開悟。此經特別強調:若欲修行,在家亦得。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