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上)
──修学佛法的次第原则与方法
日前有网友留言给我说:「法师,如果想学习佛学,怎样系统的自学比较好呢?」相信很多有心学佛的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问题;尤其现在学佛的年青人,都会觉得佛法博大深奥,难懂难修,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我觉得很应该响应一下,提供一些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让更多人能够对「如何学佛」有较清晰的理解,从而获得真实的利益与受用。
佛教自东晋时期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原有文化不断的融合、丰富与发展,最后开展为「大乘八宗」。八宗是指: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每一宗派都有各自的思想架构、理论系统,然虽各自独立,却又互相融通,互不妨碍;学佛者,可依个人之根性、资质而选择修学其中一派,或兼修他宗,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学佛最重要是正信、正知、正行、正觉,因此入门的方法是否正确,尤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分别从修学佛法的次第、原则与方法等三方面,略作分析与说明。
一、修学佛法的次第
1.五乘佛法
我们想要学佛,首先必须知道学佛的次第。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敷设八万四千法门,无非为令众生转迷向悟,重见自我本具的真心实性;所谓「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
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陀依序为人乘者说受持五戒(注1)法,可脱离三途而生人道;为天乘者说修十善(注2)法,可生天界;为声闻乘者说修四谛(注3)法,可脱离三界而成阿罗汉;为缘觉乘者说修十二因缘(注4)法,可脱离三界而成辟支佛(注5);为菩萨乘者说行六度(注6)法,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无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也就是说,明因缘果报,轮回生死,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法,这是人天乘者;明生老病死苦,对人世生厌离,求了生脱死,依四谛法修行,这是声闻乘者;较声闻乘利根,无须闻法,但观十二因缘,即可靠自力觉悟,这是缘觉乘者;理解自他平等,同体共生,不但自求解脱,更发大菩提心欲救度一切众生,精进修习六度,愿作众生不请之友,愿拔众生之苦,施予众生快乐,这是菩萨乘行者。
人天乘是恋世;声闻、缘觉乘是出世;菩萨乘是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独善其身。五乘佛法以人天乘为基础,次第进趣于大乘而直达佛乘,所以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阶,而佛陀出世的本怀,主要在化导众生由人乘直入佛乘。发心修行者,若依五乘佛法循序渐进修行,必定可以证得与佛同等的究竟果位。
2.信解行证
此外,初学佛者想要进入佛法堂奥,亦可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信」:即是信仰的意思。《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茫茫苦海里,唯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地从生死大海的此岸,过渡到清净解脱的涅槃彼岸。信仰的重要,就如同树木的根一样,只有根深才能蒂固;我们唯有依靠信仰为根,才能奠定人生的根基,才能培福修慧,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发心学佛的第一步就必须皈依三宝,这是信仰的确定。三宝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如果我们不皈依三宝,就无法得到受用。其次,从发心信仰到彻底证悟,还有「解」、「行」的修学过程。
「解」:就是慧解。《大毗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信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解是慧解,而不是曲解。信心具足之后,接着就必须对佛陀所教导的一切义理,生起如实的胜解。唯有真正明白佛陀所开示的教理,才能使信心更加坚固,才能由信仰产生真正的力量。
「行」:就是修行。也就是说,有了信解之后,就必须起行。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都知道,凡夫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所以,修行的路,是非常漫长的,必须立定方向,坚决起行,要不然的话,是不会达到目的地的。经云:「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着金璎珞。」信解必须付之于实践;一个信解多闻而不能实践佛法的人,就如同死人穿上华丽的衣服,是毫无用处的。因此,学佛除了福慧双修,更要「解行并重」。
「证」:就是印证涅槃解脱,是证悟的最高境界,这是修行的最高目标。在佛法中,修证是心地法门,是内在的工夫;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有一分修证,就有一分体验;如果我们只在理论上「说食数宝」,甚至是「人云亦云」,这样的话,就很难有证悟的一天,所以唯有透过实践力行,才能把握佛法的真义。佛陀的一切言教,是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南针,除了如实信解,更要如实行证,如此才能得到解脱、自在、法喜与清凉。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唯有远离颠倒梦想,亲自参证,实际修行,才能真正体悟。
3.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修行实践的依据。除了上述五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之外,戒定慧三学(注7)的修行次第、闻思修三慧(注8)的修行次第、止观双修(注9)的修行次第、四禅八定(注10)的修行次第、境行果(注11)的修行次第,以及五停心观(注12)的修行次第等,也都是得度之道。这些修行次第都是为了引导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走向觉悟的彼岸,从无明的虚妄走向光明的真实,从污染的世界走向清净的净土,从迷执的凡愚走向解脱的圣道,一切众生能够如实奉行实践,最终都能证悟得度。
(未完待续)
注释
注1:不杀生,指不任意杀害生命;不偷盗,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取用别人的财物;不邪淫,不得破坏别人家庭的幸福,以及别人的贞节情操;不妄语,不得说谎诈骗及毁谤别人的名誉与信用;不饮酒,指不得吸食任何会妨碍身体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饮料或药物等。
注2: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的行为。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注3:「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四谛即:苦谛,是以智慧观察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彻悟贪、瞋、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慧,证得清净的涅槃自性;道谛,是寻找出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
注4:又作十二因缘。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1.无明,因为缘生,万法才生;缘灭,万法亦灭。一切法无常无我,人们不知如是法的真相,是为无明。无明是总覆一切缘生法的实相,亦即愚痴的意思。2.行,行是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的力量。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长,使思想等有所领导。4.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名色包括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名色即五蕴的异名。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6.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亦即根、境、识三种和合曰触。7.受,对不欢喜的人事物生起苦痛感叫苦受,反之叫乐受,对中庸的人事物或修养能克服苦乐感,叫不苦不乐受。8.爱,有爱财、爱情;又有欲爱、色爱,总指对所欲境上渴爱之贪念也。9.取,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等,总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一切的追求,因此引发三有业的活动。10.有,与业的意义相通,有业有、生有之谓,身、口、意对环境,表现为善的恶的活动叫业有,经过一度活动就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生有。11.生,人从母胎呱呱堕地叫生,五蕴我的主体展开对外的活动发展,直到老死,此一期生命叫生。生必然具有无常逼恼之苦,生是人间的苦相,一切艰难都与生俱来。12.老死,指人的生理机能衰退,最后呼吸停止,诸蕴因缘离散,无常事实终于到来,此谓死。死并非全部消灭,死亡之后,识与无明和行又再继续另一期的生命流转了。
注5:又作缘觉、独觉。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的圣者。
注6:为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规范。六度是: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毁犯,亦不毁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伤害他人;修精进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乱,亦教人不散乱;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见,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见。
注7:戒可修善,并防身、口、意所作的恶业;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此三学是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三学是佛道的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
注8:即简择事理的三种精神作用。即:闻慧,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能生无漏圣慧,故称闻所成慧;思慧,由思惟所闻所见的道理而生无漏圣慧;修慧,是依修行而生的无漏圣慧。
注9: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的意义,及诸经论所阐释者有下列数种:为天台宗的实践法门。指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贯注于特定的对象(止),并生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据《大乘起信论》举出,修止观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乱之相而随顺奢摩他(止),分别因缘生灭之相而随顺毗婆舍那(观),以此二义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
注10…
《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