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上)

  ──修學佛法的次第原則與方法

  日前有網友留言給我說:「法師,如果想學習佛學,怎樣系統的自學比較好呢?」相信很多有心學佛的人,可能都會有類似的問題;尤其現在學佛的年青人,都會覺得佛法博大深奧,難懂難修,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我覺得很應該響應一下,提供一些正確的概念與方法,讓更多人能夠對「如何學佛」有較清晰的理解,從而獲得真實的利益與受用。

  佛教自東晉時期傳入中國後,經過與中國原有文化不斷的融合、豐富與發展,最後開展爲「大乘八宗」。八宗是指:律宗、叁論宗、淨土宗、禅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每一宗派都有各自的思想架構、理論系統,然雖各自獨立,卻又互相融通,互不妨礙;學佛者,可依個人之根性、資質而選擇修學其中一派,或兼修他宗,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學佛最重要是正信、正知、正行、正覺,因此入門的方法是否正確,尤顯得特別重要。本文分別從修學佛法的次第、原則與方法等叁方面,略作分析與說明。

  一、修學佛法的次第

  1.五乘佛法

  我們想要學佛,首先必須知道學佛的次第。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陀說法,善于觀機逗教,應病與藥;敷設八萬四千法門,無非爲令衆生轉迷向悟,重見自我本具的真心實性;所謂「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一切佛法都是療治衆生身心疾病的良藥,正如百川彙歸大海,原同一味,只因衆生根機有利、有鈍,因此佛陀不得不開設權實之教,乃至有先後次第之別。例如將佛法分爲五乘,即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機衆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設的修行法。

  所謂「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陀依序爲人乘者說受持五戒(注1)法,可脫離叁途而生人道;爲天乘者說修十善(注2)法,可生天界;爲聲聞乘者說修四谛(注3)法,可脫離叁界而成阿羅漢;爲緣覺乘者說修十二因緣(注4)法,可脫離叁界而成辟支佛(注5);爲菩薩乘者說行六度(注6)法,可越叁界二乘的境界,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也就是說,明因緣果報,輪回生死,受持叁皈五戒,奉行十善法,這是人天乘者;明生老病死苦,對人世生厭離,求了生脫死,依四谛法修行,這是聲聞乘者;較聲聞乘利根,無須聞法,但觀十二因緣,即可靠自力覺悟,這是緣覺乘者;理解自他平等,同體共生,不但自求解脫,更發大菩提心欲救度一切衆生,精進修習六度,願作衆生不請之友,願拔衆生之苦,施予衆生快樂,這是菩薩乘行者。

  人天乘是戀世;聲聞、緣覺乘是出世;菩薩乘是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獨善其身。五乘佛法以人天乘爲基礎,次第進趣于大乘而直達佛乘,所以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而佛陀出世的本懷,主要在化導衆生由人乘直入佛乘。發心修行者,若依五乘佛法循序漸進修行,必定可以證得與佛同等的究竟果位。

  2.信解行證

  此外,初學佛者想要進入佛法堂奧,亦可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

  「信」:即是信仰的意思。《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茫茫苦海裏,唯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地從生死大海的此岸,過渡到清淨解脫的涅槃彼岸。信仰的重要,就如同樹木的根一樣,只有根深才能蒂固;我們唯有依靠信仰爲根,才能奠定人生的根基,才能培福修慧,最終達到真正的解脫。所以《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發心學佛的第一步就必須皈依叁寶,這是信仰的確定。叁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如果我們不皈依叁寶,就無法得到受用。其次,從發心信仰到徹底證悟,還有「解」、「行」的修學過程。

  「解」:就是慧解。《大毗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癡。」信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解是慧解,而不是曲解。信心具足之後,接著就必須對佛陀所教導的一切義理,生起如實的勝解。唯有真正明白佛陀所開示的教理,才能使信心更加堅固,才能由信仰産生真正的力量。

  「行」:就是修行。也就是說,有了信解之後,就必須起行。所謂「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我們都知道,凡夫修行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所以,修行的路,是非常漫長的,必須立定方向,堅決起行,要不然的話,是不會達到目的地的。經雲:「雖有多聞,不製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璎珞。」信解必須付之于實踐;一個信解多聞而不能實踐佛法的人,就如同死人穿上華麗的衣服,是毫無用處的。因此,學佛除了福慧雙修,更要「解行並重」。

  「證」:就是印證涅槃解脫,是證悟的最高境界,這是修行的最高目標。在佛法中,修證是心地法門,是內在的工夫;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有一分修證,就有一分體驗;如果我們只在理論上「說食數寶」,甚至是「人雲亦雲」,這樣的話,就很難有證悟的一天,所以唯有透過實踐力行,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佛陀的一切言教,是引導衆生通往真理的南針,除了如實信解,更要如實行證,如此才能得到解脫、自在、法喜與清涼。什麼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唯有遠離顛倒夢想,親自參證,實際修行,才能真正體悟。

  3.從煩惱的此岸.到覺悟的彼岸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修行實踐的依據。除了上述五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之外,戒定慧叁學(注7)的修行次第、聞思修叁慧(注8)的修行次第、止觀雙修(注9)的修行次第、四禅八定(注10)的修行次第、境行果(注11)的修行次第,以及五停心觀(注12)的修行次第等,也都是得度之道。這些修行次第都是爲了引導衆生從煩惱的此岸走向覺悟的彼岸,從無明的虛妄走向光明的真實,從汙染的世界走向清淨的淨土,從迷執的凡愚走向解脫的聖道,一切衆生能夠如實奉行實踐,最終都能證悟得度。

  (未完待續)

  注釋 

  注1:不殺生,指不任意殺害生命;不偷盜,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不邪淫,不得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以及別人的貞節情操;不妄語,不得說謊詐騙及毀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不飲酒,指不得吸食任何會妨礙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注2:乃身、口、意叁業中所行的十種善的行爲。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注3:「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審察、真實不虛的意思。四谛即:苦谛,是以智慧觀察叁界是個充滿痛苦、缺乏快樂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徹悟貪、瞋、癡等煩惱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滅谛,是透過智慧,證得清淨的涅槃自性;道谛,是尋找出離苦得樂的出世法門。

  注4:又作十二因緣。是生命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所輪轉的十二個程序。1.無明,因爲緣生,萬法才生;緣滅,萬法亦滅。一切法無常無我,人們不知如是法的真相,是爲無明。無明是總覆一切緣生法的實相,亦即愚癡的意思。2.行,行是能造作,能牽引叁界的身、口、意叁業的力量。3.識,通指個人精神統一的總體。由于識的了別,使境增長,使思想等有所領導。4.名色,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是物質的肉體,名色包括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名色即五蘊的異名。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6.觸,內六根與外六境相接觸,主觀上所起的感覺作用,亦即根、境、識叁種和合曰觸。7.受,對不歡喜的人事物生起苦痛感叫苦受,反之叫樂受,對中庸的人事物或修養能克服苦樂感,叫不苦不樂受。8.愛,有愛財、愛情;又有欲愛、色愛,總指對所欲境上渴愛之貪念也。9.取,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等,總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爲中心,而不顧一切的追求,因此引發叁有業的活動。10.有,與業的意義相通,有業有、生有之謂,身、口、意對環境,表現爲善的惡的活動叫業有,經過一度活動就會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生有。11.生,人從母胎呱呱墮地叫生,五蘊我的主體展開對外的活動發展,直到老死,此一期生命叫生。生必然具有無常逼惱之苦,生是人間的苦相,一切艱難都與生俱來。12.老死,指人的生理機能衰退,最後呼吸停止,諸蘊因緣離散,無常事實終于到來,此謂死。死並非全部消滅,死亡之後,識與無明和行又再繼續另一期的生命流轉了。

  注5:又作緣覺、獨覺。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的聖者。

  注6:爲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規範。六度是: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癡,不邪見,亦教人不愚癡,不邪見。

  注7:戒可修善,並防身、口、意所作的惡業;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佛實相。此叁學是佛教實踐綱領,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叁學是佛道的至要,一切法門盡攝于此,故當精勤修學。

  注8:即簡擇事理的叁種精神作用。即:聞慧,由叁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識處聞知,能生無漏聖慧,故稱聞所成慧;思慧,由思惟所聞所見的道理而生無漏聖慧;修慧,是依修行而生的無漏聖慧。

  注9:爲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其所代表的意義,及諸經論所闡釋者有下列數種:爲天臺宗的實踐法門。指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貫注于特定的對象(止),並生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爲止觀。據《大乘起信論》舉出,修止觀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亂之相而隨順奢摩他(止),分別因緣生滅之相而隨順毗婆舍那(觀),以此二義修習,不相舍離而得成就。

  注10…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生死事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