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永宁寺约建在熙平元年(五一六),不过,文中仅提供达摩的家乡波斯国,和到中国已经高龄一百五十岁的信息,至于何时从何地入华则均未提及。
其次,如昙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曰: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
前二文引述达摩之籍贯有所出入,一是称波斯人,一是称南天竺人,后人或以昙林为达摩之弟子而沿用之,昙林约圆寂于五八五年,昙林的序文中,提到「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可知六世纪以前的达摩,是一位以《楞伽经》四卷为传法依据、以二入四行为修行道路,那是平实的、只求心安的、不尚神通的。
菩提达摩,生卒年代,传记不明。《续僧传》有不同的传说,如《达摩传》说:「游化为务,不测所终」。而《慧可传》却说;「达摩灭化洛滨」。《慧可传》所说,应是道宣所得的新资料。《续僧传》卷一六《慧可传》(大正五零‧五五二上)说:「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使其道俗来仪,请从师范。… …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
慧可是达摩弟子,在达摩入灭后,曾在河涘(黄河边)弘化,天平年间才到新邺去。当时迁都邺城(故城在今河南临漳县西),是天平元年(五三四)。所以从达摩入灭到慧可去邺都,应有数年的距离。达摩入灭,大约在五三零年顷。达摩曾赞叹永宁大寺,大寺是建于熙平元年(五一六),永熙三年(五三四)为雷火所毁的。当时达摩「自云一百五十岁」,如传说属实,那达摩可能达一百五十多岁的高寿。
达摩从海道来中国,由南而北,这是一致的传说。昙林序泛说:「远涉山海,游化汉魏」。汉与魏,就是当时的南方与北魏。《续僧传》却说得更具体:「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最初到达中国,时代还是刘宋(四二零──四七八)。登陆的地方── 南越,为今海南岛的对岸地方。达摩在四七八年以前,早就到了中国,末了才「一苇渡江」到北魏。那在江南一带,达摩应有一长期的逗留。
达摩在北魏,「游化嵩洛」。嵩山少林寺,是魏文帝(四九六)为佛陀禅师造的。传说达摩曾在少林寺住持过。有说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五二零年),达摩禅师来到少林寺,弘扬禅法,成为禅宗初的祖。 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一年十二月九日夜晚,时天降大雪……。
达摩在北魏传禅的情形,如昙林序说;「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心;(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一开始,达摩禅就显得不平凡!能深得达摩宗旨的,当时「唯有道 育、慧可」二沙门。道育与慧可(四八七年—五九三年),亲近达摩的时间,不会太久。如序说:「幸逢法师,事之数载。……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续僧传》作:「寻亲事之,经四五载。……感其精诚,诲以真法」。然《慧可传》说:「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大抵经过了五、六年,才得到达摩真法的传授,这主要是达摩弟子昙林的传说。北宗杜朏(七一三顷作)《传法宝纪》说:
「师事六年,志取通悟。……密以方便开发,顿令其心直入法界。然四五年间,研寻文照,以《楞伽经》授可曰:吾观汉地化道者,唯与此经相应」。
杜朏依旧有的资料,而解说为:慧可亲近达摩六年,然后得法悟入。未悟以前,达摩就以《楞伽经》来化道。所以说:「四五年间研寻文照」;「四五年精究明彻」。杜朏是这样的会通了四五载与六年的异说,也会通了传授《愣伽》与离言顿入的传说。早期的传说,就是这样;面壁九年之类,那是后起的传说了!
關於慧可立雪斷臂的經過,普济在《五灯会元》卷一《东土祖师•慧可传》中写道:
慧可近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承。祖师达摩端坐面壁,不予理睬。慧可思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于是,在这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慧可立于雪中不动。次日将天亮时,积雪过膝。祖师达摩悯而问曰:「你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悲泪告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师答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慧可听了祖师这番教诲激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师面前。达摩知此人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为之取法名慧可……。
达摩传慧可,见于《续高僧传》,是没有问题的。慧可到弘忍的传承,现存的最早记录──《唐中岳沙门释法如行状》,已是七世纪末的作品。弘忍以下,付法是「密付」,受法是「密受」,当时是没有第三人知道的。优越的禅者,谁也会流露出独得心法的自信,禅门的不同传承,由此而传说开来。到底谁是主流,谁是旁流,要由禅者及其门下的努力--不是专凭宣传,而是凭禅者的自行化他,众望所归而被公认出来;这就是历史的事实。
注2:寂天菩薩:公元8世纪左右的印度中观派论师。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之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幼学诸艺及文殊师利成就法,于那烂陀寺入胜天门下出家,并改名寂天。在那烂陀寺秘着《大乘集菩萨学论》,即《学处要集》:《菩提行经》、《入菩萨行》,《诸经要集》。
(全文完)
《何处觅心安
──浅谈佛教安心之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