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永甯寺約建在熙平元年(五一六),不過,文中僅提供達摩的家鄉波斯國,和到中國已經高齡一百五十歲的信息,至于何時從何地入華則均未提及。
其次,如昙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曰: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是大婆羅門國王第叁之子。……
前二文引述達摩之籍貫有所出入,一是稱波斯人,一是稱南天竺人,後人或以昙林爲達摩之弟子而沿用之,昙林約圓寂于五八五年,昙林的序文中,提到「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可知六世紀以前的達摩,是一位以《楞伽經》四卷爲傳法依據、以二入四行爲修行道路,那是平實的、只求心安的、不尚神通的。
菩提達摩,生卒年代,傳記不明。《續僧傳》有不同的傳說,如《達摩傳》說:「遊化爲務,不測所終」。而《慧可傳》卻說;「達摩滅化洛濱」。《慧可傳》所說,應是道宣所得的新資料。《續僧傳》卷一六《慧可傳》(大正五零‧五五二上)說:「達摩滅化洛濱,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使其道俗來儀,請從師範。… …後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開秘苑」。
慧可是達摩弟子,在達摩入滅後,曾在河涘(黃河邊)弘化,天平年間才到新邺去。當時遷都邺城(故城在今河南臨漳縣西),是天平元年(五叁四)。所以從達摩入滅到慧可去邺都,應有數年的距離。達摩入滅,大約在五叁零年頃。達摩曾贊歎永甯大寺,大寺是建于熙平元年(五一六),永熙叁年(五叁四)爲雷火所毀的。當時達摩「自雲一百五十歲」,如傳說屬實,那達摩可能達一百五十多歲的高壽。
達摩從海道來中國,由南而北,這是一致的傳說。昙林序泛說:「遠涉山海,遊化漢魏」。漢與魏,就是當時的南方與北魏。《續僧傳》卻說得更具體:「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禅教」。最初到達中國,時代還是劉宋(四二零──四七八)。登陸的地方── 南越,爲今海南島的對岸地方。達摩在四七八年以前,早就到了中國,末了才「一葦渡江」到北魏。那在江南一帶,達摩應有一長期的逗留。
達摩在北魏,「遊化嵩洛」。嵩山少林寺,是魏文帝(四九六)爲佛陀禅師造的。傳說達摩曾在少林寺住持過。有說于北魏孝明帝神龜叁年(五二零年),達摩禅師來到少林寺,弘揚禅法,成爲禅宗初的祖。 慧可立雪斷臂的傳說,就發生在這一年十二月九日夜晚,時天降大雪……。
達摩在北魏傳禅的情形,如昙林序說;「亡心(寂默)之士,莫不歸心;(取相)存見之流,乃生譏謗」。一開始,達摩禅就顯得不平凡!能深得達摩宗旨的,當時「唯有道 育、慧可」二沙門。道育與慧可(四八七年—五九叁年),親近達摩的時間,不會太久。如序說:「幸逢法師,事之數載。……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續僧傳》作:「尋親事之,經四五載。……感其精誠,誨以真法」。然《慧可傳》說:「奉以爲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大抵經過了五、六年,才得到達摩真法的傳授,這主要是達摩弟子昙林的傳說。北宗杜朏(七一叁頃作)《傳法寶紀》說:
「師事六年,志取通悟。……密以方便開發,頓令其心直入法界。然四五年間,研尋文照,以《楞伽經》授可曰:吾觀漢地化道者,唯與此經相應」。
杜朏依舊有的資料,而解說爲:慧可親近達摩六年,然後得法悟入。未悟以前,達摩就以《楞伽經》來化道。所以說:「四五年間研尋文照」;「四五年精究明徹」。杜朏是這樣的會通了四五載與六年的異說,也會通了傳授《愣伽》與離言頓入的傳說。早期的傳說,就是這樣;面壁九年之類,那是後起的傳說了!
關於慧可立雪斷臂的經過,普濟在《五燈會元》卷一《東土祖師•慧可傳》中寫道:
慧可近聞達摩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師達摩端坐面壁,不予理睬。慧可思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于是,在這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慧可立于雪中不動。次日將天亮時,積雪過膝。祖師達摩憫而問曰:「你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悲淚告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師答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慧可聽了祖師這番教誨激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師面前。達摩知此人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爲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遂爲之取法名慧可……。
達摩傳慧可,見于《續高僧傳》,是沒有問題的。慧可到弘忍的傳承,現存的最早記錄──《唐中嶽沙門釋法如行狀》,已是七世紀末的作品。弘忍以下,付法是「密付」,受法是「密受」,當時是沒有第叁人知道的。優越的禅者,誰也會流露出獨得心法的自信,禅門的不同傳承,由此而傳說開來。到底誰是主流,誰是旁流,要由禅者及其門下的努力--不是專憑宣傳,而是憑禅者的自行化他,衆望所歸而被公認出來;這就是曆史的事實。
注2:寂天菩薩:公元8世紀左右的印度中觀派論師。南印度梭羅修多羅國之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幼學諸藝及文殊師利成就法,于那爛陀寺入勝天門下出家,並改名寂天。在那爛陀寺秘著《大乘集菩薩學論》,即《學處要集》:《菩提行經》、《入菩薩行》,《諸經要集》。
(全文完)
《何處覓心安
──淺談佛教安心之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