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一)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宽运法师于佑顺寺「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讲课.与学僧们分享佛学体会
今天我们大家能够相聚在这个课室里头,都是宿世的因缘;既然有这个因缘,我们就要通过种种的学习与磨炼,四年也好,再多几年也好,希望大家今后能学有所成,将来成为一代宗师,乃至成佛作祖,能够弘化一方,能够把宏扬佛教的风气带动开去。
前天是我们释迦佛的圣诞,试想如果没有释迦佛的降生,我们还在黑暗之中徘徊,包括我自己在内,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正要用到书中内容的时候,才觉得以前读得很少,学的东西不够;所以如果想自己能够弘化一方,甚至是将来成佛作祖的话,没有经过一番辛苦、一番经营,又怎会有所成就呢?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都是要经历一番辛苦、一番经营。
记得我第一次跟大家讲课的时候就说过,当年玄奘大师被问及为何要出家的时候,他回答说道:「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远绍」就是将来可以成佛,但现在还没成佛之前,要把佛法发扬出去,这就是「近光大法」。今天,我们很幸运地赶上这样的一个年代,要是在二十多年前,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恐怕连想也不敢想。所以今天国家兴旺,人的思想也在进步,有这么一个因缘我们可以讲经说法,把佛法弘扬开去,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陀入灭后,弟子将之结集为三藏十二部;这三藏十二部经,内容非常广博浩瀚,要如何才能「入藏」?而且入藏还不够,还要「出藏」;因为释迦佛,他志在敷化,所谓「应摄受之,则摄受之;应折服之,则折服之」,这个「折服」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首先必须从经、律、论里头入手,然后才能对三藏十二部有深入的了解,好像我们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把佛陀的教化分为「五时」,即所有「五时判教」,无论「华严时」也好,「阿含时」也好,「方等时」也好,「般若时」也好,「法华涅槃时」也好,他的目的就是把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教理,分门别类地告诉我们;因为佛教义理浩瀚渊深,要理清其中的纲领实在是不容易。然而,佛陀说法,都是「应机」而说的。
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
(1)第一「华严时」: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乳譬。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的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及圆教中的优秀份子。《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的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的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众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2)第二「鹿苑时」: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酪喻。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之,故称「诱引时」。
(3)第三「方等时」: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大乘经典的时期。生酥喻。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之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4)第四「般若时」: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熟酥喻。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槃时」: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醍醐喻。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
由此可见,佛陀在世的演教过程中,以《般若部》所说的时间为最长,亦最具代表性。为什么?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所以讲的时间最长。而佛陀在成佛之初,对着法身大士说《华严经》?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明白,不能理解佛菩萨的悲心、宏愿;亦不了解可以依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次第修行成佛,就是因为觉得《华严经》太深奥了。
因此佛陀深刻体会到众生的根器还没有成熟,所以没有办法,唯有去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讲小乘教,从苦、集、灭、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佛教」去讲,这个时候称为「阿含时」。其后,为什么又要讲「方等」经?原因无非一个,也就是志在敷化──化度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如何理解释迦佛的用心?我们佛学院的目的就是为此而开始种种不同的课程。但是佛教不是「空谈密意」,而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实践功夫。
然而,慈悲的佛陀为什么要设立净土法门?这是我们身为出家人要懂得、要明白的;要知道,我们众生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身心彻底清净以后才能成佛;在成佛这漫长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能坚持不退呢?就好像《妙法莲华经》「法华七喻」中的「化城喻」所说,佛陀化作一名智慧的导师,带着一群人要前往涅槃城,由于路途遥远,地方凶险,当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又渴又饿,所以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这个时候,智慧的导师就示现一个「化境」,即所谓的「化城」,让大家歇一歇,饮饱食足,身体气力得以恢复,然后再继续的上路;这个化城其实只不过是化境,我们不要把它当作真实,但亦不能把它当作是虚无,因为等我们到了佛的境界的时候,那才是化境,在还没有到成佛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一品一品的去破、去解、去悟。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二)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记得很多年前,我跟一个年轻人说,成道后的释迦佛为报母恩,曾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他听了之后认为那是神话故事。试想,一般人是不容易相信的,但如果连我们出家人都觉得是神话故事的话,我们将如何摄受其它众生、我们将如何敷化?佛教经常说,「导迷向悟」──迷和悟的差别在那里?很多人都说:「我要明心见性。」但是如何可能?还有很多人批评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未曾开悟的境界,而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是见性的境界,而事实上开悟与否、见性与否并不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为佛教义理,有些是从空的系统里说,有些是从有的系统里说,要达到真正的空有无碍、空有不二,才是彻底的见性开悟。
好像我们大乘八宗里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三论宗等,这些宗派都是从空的系统里去表达,而像唯识宗、华严宗,这些都是从有的系统中去说,如龙树菩萨、世亲菩萨,其学说都是属于有的系统。
然而为什么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非空非有?有时又说亦空亦有?其实空与有并非对立,反而是互相彰显的这是从境界上说,正如我们刚才说了,「时时勤拂拭」,因为我们每个人原来都具有如来藏清净心,只是久被尘劳封锁,迷失了、找不到了,这个时候就要「时时勤拂拭」,把尘劳去掉,从而找回自我的真心、清净心;当我们把清净心找回了之后,原有的真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候就是开悟了,这就是一种境界。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无所住」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如果真能做到的话,这就是般若空的境界。还有,佛教常常说,我们布施的时候,要做到「三轮体空」──空什么?怎么个空法?也就是《金刚经》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人、我、众生、寿者的相都没有了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空。
佛教义理广博精深,我们必须从佛学院里头一层一层的去深入了解;从原始佛教中一步步的去探讨;我们最基本的,要对佛教的宇宙观──「十法界」有确切的认识与把握,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不能说不知道;我们对「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及「六凡」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要有清晰的概念。在理上说,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其中的差别就只在迷悟,但是当我们还没悟的时候,十法界就是十法界,虽然都是从心性中生,大家要明白、要懂得。
然而,在十法界中,如何修行才能成佛
唯有福、慧圆满才是佛。修六度、四摄就是菩萨。断见思惑、尘沙惑,从苦、集、灭、道入手,就是声闻,也就是罗汉。断十二因缘的,他就是缘觉。修十善,凭着禅定之力就能生天。持五戒的,将来就可以做人。好争善斗的就是阿修罗:佛说三十七道品,他偏要说三十八道品,永远跟别人作对。而罪大恶极的人,将来就下地狱;轻的就生饿鬼,再轻的就生畜生。十法界就是这种关系,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身为出家人如果对这个基本的概念都不认识,如何敷化、如何引导众生?几年后大家毕业了,如果有人问:「法师啊!请你讲讲这个关系。」你总不能说不会。
而刚才所说的,那个是究竟?那个是方便?你在没了解究竟之前,一切都只不过是方便…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