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为什么要开权显实?《法华经》说三乘人也能成佛,一阐提也能成佛;本来成佛一定要福慧圆满,通过十地的修行,到达等觉、妙觉以后才能成佛;为什么在《法华经》中,佛会为提婆达多授记?还有龙女也能成佛,是什么原因?这都是我们要认真探究的部份。还有为什么五逆、十恶的众生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在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第十八「中心愿」里头,明明说得很清楚:「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在《法华经》中却说可以?其它经典,亦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可以带业往生;有说必须消业才能往生,方便在什么地方?
何以念佛法门最为殊胜?怎样持名念佛?怎样去观想?怎样去观像?什么是实相无相?你们都必须要了解;你们毕业以后,如果有人问你:「法师呀!请你帮我解释一下《心经》吧,什么是『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六字大明咒是什么咒?请解释解释。」你说,我不懂啊!那怎么可以哩!所以,今天大家在佛学院里头就要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做学问;凡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多发问,为什么?因为「问」多了,自然一定会进步,这样才能对号入座,否则的话,你说自己是辽宁大学的学士学位,岂不让人取笑?甚至你说自己是一间庙的住持;你是方丈,你是当家,可是,当被问到以前曾在学校学过什么,你都记不清楚,那岂不是很失礼吗?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说,要珍惜现在、珍惜当下,大家既然来到我们佛学院学习,就要认真努力,踏踏实实的下苦功。(未完待续)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三)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接5月23日文)
现在信息非常的方便,大家在佛学院读书要找数据并不困难;记得我年青时候读书,不如你们有福报,由于房间没有计算机,要阅藏的话,必须逐本逐页去翻,基本上要花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去读《藏经》;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随时要用什么数据,在网上一查就知道了;例如说要查一下「六度」的内容及意义,只要在计算机网络内输入「六度」二字,有关「六度」的解释就全部都出来了,非常方便。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我们要懂得运用,从而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如果不懂得运用,数据只是放在那里,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它,这岂不是浪费吗?
所以我诚恳地告诉大家,身为出家人必须要深入经藏,必须要认真地下功夫做学问;我认为如果想了解并掌握整个佛教的义理,一定要从原始佛教入手;我常常说「小乘的实现就是大乘的圆满」,小乘其实就是大乘的基础,如果没有小乘,那里会有大乘?我们老是说自已是大乘,但所作所行连小乘都不如;我们不要轻蔑小乘是自了汉;自了汉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为我们必须先要自利──自己有了足够的资粮、条件、能力后,才能去利他,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如何能帮助别人?而所谓「自了」,就是从十二因缘、四圣谛(苦、集、灭、道)、三十七助道品等义理的解悟与修持中,扎扎实实地用功,透过实践,从而得到真正的体悟。所谓「小乘」的修法,就是从十二因缘认识生命的流转与还灭;从对娑婆世界诸苦的了解,进而明白苦的起源并找到灭苦的方法、证道的方式;也就是苦、集、灭、道的实践过程。因此,小乘不是独立于大乘以外的小乘,而大乘必然是小升的进一步融汇与提升;我们对原始佛教思想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唯有这样,基础才会扎实,否则的话,只是空泛之谈罢了。
大家今天在佛学院里学了一点东西,如果不经过深入的思考、确实的行持,是不会扎实的。很多人以为读了四年佛学院,有了一定的基碍,将来再专一经、专一论,就可以更加深入,这种想法也没有不对的地方。近代的高僧大德,很多都是专研一经一论而自成一家的,例如我们香港的一位长老,他就是以一部《楞严经》弘法海内外,他一生之中主要讲的就是《楞严经》。还有台湾的一位老法师,对念佛法门有深入的研究,他专讲净土,旁涉《华严》、《法华》,简直是触类旁通,圆融无碍。当然也有人专弘禅宗、乃至天台,一样都能成就,但最基本的前题是,佛学的基础一定要扎实。真正的佛学不单是知识、信仰,而是生命价值、意义的自我认识与体现;佛法不是拿来说的,而是用来实践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时候,许多人很有知识,但不过是在玩弄佛法,不懂还好,懂得一点反而成为所知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口若悬河、高谈阔论。
正如我上面反复地说,佛教是一个实践的宗教,它强调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确实的践行;但是如何去实践?成佛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在菩萨道实践的过程中,要达到成佛的目标,就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发心与努力。我们可以看见,现在外面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般人几乎都难以抗拒;每天面对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谓「红尘滚滚千尺浪」,如何能抵挡得住?佛教在此即发挥净化社会人心、化世导俗的功能。还有,现时经济高速发展,新建的寺庙好像雨后春笋一样,全国各地到处皆是,亟需方丈、当家、法师等来管理运行,但我总认为一切道场其实更需要的是讲经弘法的法师,特别是在国内,如何的把佛教宣扬出去,弘化一方,利乐有情,实全靠真正能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家都知道,本来这个「法师」必须是精通经、律、论三藏,就好像唐代的玄奘法师,我们称之为「三藏法师」;「法师」本来是至尊至贵的称呼。可是,我们现在普遍都称出家人为「法师」;「法师」的称谓真是不容易当啊,如果不懂佛法如何能称为「法师」?因此,如果我们对佛法的认识不够,就应该自惭、自愧,要知道一切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虚心学习而来、从惭愧而来,从恭敬而来,从内心谦下而来;我们只有内心谦下,只有刻己勤修,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所怕的就是「自大」,要知道佛陀曾说:「我亦在僧数。」福慧具足的佛陀,虽然已经成佛了,但是他还说自己亦在僧中,是僧人的一员。所以我们每一个出家人,要尊重自己的身份,所谓「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一是乞法,一是乞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思,是一种高尚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们要自尊自贵,这样的话,才能堪称为「人天师表」──这个尊称要看我们内心是否真有福慧具足的功德;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尽一个出家人的本份,内心谦卑,待人以礼,正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所说:「内心谦下,外行于礼」;「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我们要以谦虚心、平等心、利他心,广修一切功德,才不会辜「比丘」负高贵的使命。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四)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因此,我们在佛学院里读书,如何调节自己的身心实在是非常的重要;佛学院的课程是知识、学问的一种探求──当大家对三藏十二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后,才能把菩萨道的精神融入到生活里去;由于我们的威仪、我们的持犯都会影响到很多人,所以我希望我们佛学院的同学们,都应该建立一个合格、良好的僧人形象,做一个影响众;影响其它已学佛、未学佛的人;这个影响实在非常的重要。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都说了,我们要做好样子,不要做坏样子。因为大家都在看着我们:朝阳的居士看着我们、辽西的居士看着我们,还有很多东北的大德长老们也都关注着我们,我们是东北佛教的希望;我希望我们的佛学院日后能成为东北佛教的摇篮,大家通过不断的努力,四年以后,都能站在讲台上讲话;回到自己的寺庙、道场都能弘化一方。所以我认为大家来到这里,一方面是要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将所学付诸实行;同时还要互相鼓励、学习;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就好像藏传佛教的辩经一样,大家去讲、去说、去辩论,对佛教义理才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因为将来佛教的趋势很需要演讲、说法的人,而且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在香港只要你能讲、能说,很多道场都会邀请你,你可以做方丈、做当家,所以说,佛教非常需要讲经说法的人才。
前面说了「入藏」的方法,但是如何「出藏」?这个「出藏」也很重要,「出藏」就是说不但契理还要契机;「契理」就是跟佛法相应;「契机」就是与时机相应;所谓「众生平等」、「法无高下」,三藏十二部中任何法门都可以接引众生,只是摄受的根机不一样而已。我们佛学院办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培养专弘天台和净土的人才;尤其是在北方,人们生活、思想较为简朴,所以净土法门最为应机。而修学净土法门的方法,就是要从净土的「五经一论」入手;当我们对五经一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后,自然就会明白净土的殊胜与念佛法门的好处。但无论是净土也好、天台也好,乃至是禅宗也好,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破迷开悟、解脱成佛,其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经典,净土法门更是佛为摄受上、中、下三根众生而慈悲设立的特别法门,所以有人说它是方便说;不过,也有人说它是究竟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彻底探究的话题。为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法身大士都要导归净土,为什么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将来都是补位佛?而念佛法门为什么要分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为什么要这么分?为什么?我们都要深入地去思考。
还有,为什么净土学说中有「四土」、「九品」、「三辈」?为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佛学院里要去寻求、探究的知识与学问。所以,我希望大家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专长去努力,经过几年系统化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后就可以弘法利生。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前面说到,大乘佛教主要分为空、有两个系统,但由于佛教强调「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若以般若性空的思想去解释是比较困难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