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佛爲什麼要開權顯實?《法華經》說叁乘人也能成佛,一闡提也能成佛;本來成佛一定要福慧圓滿,通過十地的修行,到達等覺、妙覺以後才能成佛;爲什麼在《法華經》中,佛會爲提婆達多授記?還有龍女也能成佛,是什麼原因?這都是我們要認真探究的部份。還有爲什麼五逆、十惡的衆生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在法藏比丘四十八願的第十八「中心願」裏頭,明明說得很清楚:「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爲什麼在《法華經》中卻說可以?其它經典,亦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可以帶業往生;有說必須消業才能往生,方便在什麼地方?

  何以念佛法門最爲殊勝?怎樣持名念佛?怎樣去觀想?怎樣去觀像?什麼是實相無相?你們都必須要了解;你們畢業以後,如果有人問你:「法師呀!請你幫我解釋一下《心經》吧,什麼是『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六字大明咒是什麼咒?請解釋解釋。」你說,我不懂啊!那怎麼可以哩!所以,今天大家在佛學院裏頭就要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做學問;凡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多發問,爲什麼?因爲「問」多了,自然一定會進步,這樣才能對號入座,否則的話,你說自己是遼甯大學的學士學位,豈不讓人取笑?甚至你說自己是一間廟的住持;你是方丈,你是當家,可是,當被問到以前曾在學校學過什麼,你都記不清楚,那豈不是很失禮嗎?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說,要珍惜現在、珍惜當下,大家既然來到我們佛學院學習,就要認真努力,踏踏實實的下苦功。(未完待續)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叁)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接5月23日文)

  現在信息非常的方便,大家在佛學院讀書要找數據並不困難;記得我年青時候讀書,不如你們有福報,由于房間沒有計算機,要閱藏的話,必須逐本逐頁去翻,基本上要花叁年到四年的時間去讀《藏經》;現在計算機的應用非常普及,隨時要用什麼數據,在網上一查就知道了;例如說要查一下「六度」的內容及意義,只要在計算機網絡內輸入「六度」二字,有關「六度」的解釋就全部都出來了,非常方便。科技給我們帶來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我們要懂得運用,從而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如果不懂得運用,數據只是放在那裏,它認識你,你卻不認識它,這豈不是浪費嗎?

  所以我誠懇地告訴大家,身爲出家人必須要深入經藏,必須要認真地下功夫做學問;我認爲如果想了解並掌握整個佛教的義理,一定要從原始佛教入手;我常常說「小乘的實現就是大乘的圓滿」,小乘其實就是大乘的基礎,如果沒有小乘,那裏會有大乘?我們老是說自已是大乘,但所作所行連小乘都不如;我們不要輕蔑小乘是自了漢;自了漢其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因爲我們必須先要自利──自己有了足夠的資糧、條件、能力後,才能去利他,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如何能幫助別人?而所謂「自了」,就是從十二因緣、四聖谛(苦、集、滅、道)、叁十七助道品等義理的解悟與修持中,紮紮實實地用功,透過實踐,從而得到真正的體悟。所謂「小乘」的修法,就是從十二因緣認識生命的流轉與還滅;從對娑婆世界諸苦的了解,進而明白苦的起源並找到滅苦的方法、證道的方式;也就是苦、集、滅、道的實踐過程。因此,小乘不是獨立于大乘以外的小乘,而大乘必然是小升的進一步融彙與提升;我們對原始佛教思想的認識,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唯有這樣,基礎才會紮實,否則的話,只是空泛之談罷了。

  大家今天在佛學院裏學了一點東西,如果不經過深入的思考、確實的行持,是不會紮實的。很多人以爲讀了四年佛學院,有了一定的基礙,將來再專一經、專一論,就可以更加深入,這種想法也沒有不對的地方。近代的高僧大德,很多都是專研一經一論而自成一家的,例如我們香港的一位長老,他就是以一部《楞嚴經》弘法海內外,他一生之中主要講的就是《楞嚴經》。還有臺灣的一位老法師,對念佛法門有深入的研究,他專講淨土,旁涉《華嚴》、《法華》,簡直是觸類旁通,圓融無礙。當然也有人專弘禅宗、乃至天臺,一樣都能成就,但最基本的前題是,佛學的基礎一定要紮實。真正的佛學不單是知識、信仰,而是生命價值、意義的自我認識與體現;佛法不是拿來說的,而是用來實踐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時候,許多人很有知識,但不過是在玩弄佛法,不懂還好,懂得一點反而成爲所知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口若懸河、高談闊論。

  正如我上面反複地說,佛教是一個實踐的宗教,它強調的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確實的踐行;但是如何去實踐?成佛的過程也就是建立在菩薩道實踐的過程中,要達到成佛的目標,就必須靠我們自己的發心與努力。我們可以看見,現在外面的誘惑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一般人幾乎都難以抗拒;每天面對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謂「紅塵滾滾千尺浪」,如何能抵擋得住?佛教在此即發揮淨化社會人心、化世導俗的功能。還有,現時經濟高速發展,新建的寺廟好像雨後春筍一樣,全國各地到處皆是,亟需方丈、當家、法師等來管理運行,但我總認爲一切道場其實更需要的是講經弘法的法師,特別是在國內,如何的把佛教宣揚出去,弘化一方,利樂有情,實全靠真正能講經說法的法師;大家都知道,本來這個「法師」必須是精通經、律、論叁藏,就好像唐代的玄奘法師,我們稱之爲「叁藏法師」;「法師」本來是至尊至貴的稱呼。可是,我們現在普遍都稱出家人爲「法師」;「法師」的稱謂真是不容易當啊,如果不懂佛法如何能稱爲「法師」?因此,如果我們對佛法的認識不夠,就應該自慚、自愧,要知道一切的知識、學問,都是從虛心學習而來、從慚愧而來,從恭敬而來,從內心謙下而來;我們只有內心謙下,只有刻己勤修,才能有所成就。

  我們所怕的就是「自大」,要知道佛陀曾說:「我亦在僧數。」福慧具足的佛陀,雖然已經成佛了,但是他還說自己亦在僧中,是僧人的一員。所以我們每一個出家人,要尊重自己的身份,所謂「比丘」的原義是「乞士」,一是乞法,一是乞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意思,是一種高尚的使命,因此,我們必須認清楚自己的責任,我們要自尊自貴,這樣的話,才能堪稱爲「人天師表」──這個尊稱要看我們內心是否真有福慧具足的功德;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盡一個出家人的本份,內心謙卑,待人以禮,正如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所說:「內心謙下,外行于禮」;「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要以謙虛心、平等心、利他心,廣修一切功德,才不會辜「比丘」負高貴的使命。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四)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因此,我們在佛學院裏讀書,如何調節自己的身心實在是非常的重要;佛學院的課程是知識、學問的一種探求──當大家對叁藏十二部有了較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後,才能把菩薩道的精神融入到生活裏去;由于我們的威儀、我們的持犯都會影響到很多人,所以我希望我們佛學院的同學們,都應該建立一個合格、良好的僧人形象,做一個影響衆;影響其它已學佛、未學佛的人;這個影響實在非常的重要。

  蓮宗十叁祖印光大師都說了,我們要做好樣子,不要做壞樣子。因爲大家都在看著我們:朝陽的居士看著我們、遼西的居士看著我們,還有很多東北的大德長老們也都關注著我們,我們是東北佛教的希望;我希望我們的佛學院日後能成爲東北佛教的搖籃,大家通過不斷的努力,四年以後,都能站在講臺上講話;回到自己的寺廟、道場都能弘化一方。所以我認爲大家來到這裏,一方面是要學習知識,另一方面是將所學付諸實行;同時還要互相鼓勵、學習;通過彼此間的交流、溝通,就好像藏傳佛教的辯經一樣,大家去講、去說、去辯論,對佛教義理才會有更深刻的把握;因爲將來佛教的趨勢很需要演講、說法的人,而且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在香港只要你能講、能說,很多道場都會邀請你,你可以做方丈、做當家,所以說,佛教非常需要講經說法的人才。

  前面說了「入藏」的方法,但是如何「出藏」?這個「出藏」也很重要,「出藏」就是說不但契理還要契機;「契理」就是跟佛法相應;「契機」就是與時機相應;所謂「衆生平等」、「法無高下」,叁藏十二部中任何法門都可以接引衆生,只是攝受的根機不一樣而已。我們佛學院辦學的目的,主要是想培養專弘天臺和淨土的人才;尤其是在北方,人們生活、思想較爲簡樸,所以淨土法門最爲應機。而修學淨土法門的方法,就是要從淨土的「五經一論」入手;當我們對五經一論有了基本的認識後,自然就會明白淨土的殊勝與念佛法門的好處。但無論是淨土也好、天臺也好,乃至是禅宗也好,它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破迷開悟、解脫成佛,其終極目標都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的經典,淨土法門更是佛爲攝受上、中、下叁根衆生而慈悲設立的特別法門,所以有人說它是方便說;不過,也有人說它是究竟說,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徹底探究的話題。爲什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法身大士都要導歸淨土,爲什麼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將來都是補位佛?而念佛法門爲什麼要分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四種?爲什麼要這麼分?爲什麼?我們都要深入地去思考。

  還有,爲什麼淨土學說中有「四土」、「九品」、「叁輩」?爲什麼?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在佛學院裏要去尋求、探究的知識與學問。所以,我希望大家每個人都朝著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專長去努力,經過幾年系統化的訓練,打下紮實的基礎,以後就可以弘法利生。在這裏要特別提一下,前面說到,大乘佛教主要分爲空、有兩個系統,但由于佛教強調「叁世輪回」、「因果報應」,若以般若性空的思想去解釋是比較困難的,…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