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一)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寬運法師于佑順寺「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講課.與學僧們分享佛學體會

  今天我們大家能夠相聚在這個課室裏頭,都是宿世的因緣;既然有這個因緣,我們就要通過種種的學習與磨煉,四年也好,再多幾年也好,希望大家今後能學有所成,將來成爲一代宗師,乃至成佛作祖,能夠弘化一方,能夠把宏揚佛教的風氣帶動開去。

  前天是我們釋迦佛的聖誕,試想如果沒有釋迦佛的降生,我們還在黑暗之中徘徊,包括我自己在內,總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真正要用到書中內容的時候,才覺得以前讀得很少,學的東西不夠;所以如果想自己能夠弘化一方,甚至是將來成佛作祖的話,沒有經過一番辛苦、一番經營,又怎會有所成就呢?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都是要經曆一番辛苦、一番經營。

  記得我第一次跟大家講課的時候就說過,當年玄奘大師被問及爲何要出家的時候,他回答說道:「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遠紹」就是將來可以成佛,但現在還沒成佛之前,要把佛法發揚出去,這就是「近光大法」。今天,我們很幸運地趕上這樣的一個年代,要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恐怕連想也不敢想。所以今天國家興旺,人的思想也在進步,有這麼一個因緣我們可以講經說法,把佛法弘揚開去,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佛陀入滅後,弟子將之結集爲叁藏十二部;這叁藏十二部經,內容非常廣博浩瀚,要如何才能「入藏」?而且入藏還不夠,還要「出藏」;因爲釋迦佛,他志在敷化,所謂「應攝受之,則攝受之;應折服之,則折服之」,這個「折服」實在不是個容易的事,首先必須從經、律、論裏頭入手,然後才能對叁藏十二部有深入的了解,好像我們天臺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把佛陀的教化分爲「五時」,即所有「五時判教」,無論「華嚴時」也好,「阿含時」也好,「方等時」也好,「般若時」也好,「法華涅槃時」也好,他的目的就是把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教理,分門別類地告訴我們;因爲佛教義理浩瀚淵深,要理清其中的綱領實在是不容易。然而,佛陀說法,都是「應機」而說的。

  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衆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裏,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互融通,謂之「通義五時」。

  (1)第一「華嚴時」: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叁七日間說《華嚴經》的時期。乳譬。當時說教的內容是正說圓教,兼說別教,而說法的對象是別教的大菩薩衆及圓教中的優秀份子。《華嚴經》有前分與後分的區別,前分是叁七日時的說法,不含聲聞在內;後分如〈入法界品〉,則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在內。但此時的說法程度太高,聲聞衆皆如聾如啞,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2)第二「鹿苑時」:

  是指佛陀說《華嚴經》後之十二年間,于十六大國說小乘四阿含經的時期。酪喻。此期所說之教法程度較低,僅爲小乘法(即叁藏教)。從佛陀教化之意義而言,因是以根機較淺者爲對象而誘導之,故稱「誘引時」。

  (3)第叁「方等時」:

  指鹿苑時之後八年間說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大乘經典的時期。生酥喻。此時之教法並說藏、通、別、圓四教,其中所說斥小歎大(斥責小乘而贊歎大乘)、彈偏褒圓(彈诃偏教而褒揚圓教)之意義,乃欲啓發小乘人生起恥小慕大(恥小乘,尊大乘)之心。

  (4)第四「般若時」:

  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間,說諸《般若經》之時期,故依經名而立名。熟酥喻。此時所說教法,在內容上爲通、別、圓叁教。從佛陀教化之意義言,此時爲淘汰大小乘分別之偏執,說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稱爲「淘汰時」。此一時期乃佛陀爲須菩提等說《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進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闡示通教的消極之空(即共般若,爲叁乘共學之般若)外,亦說明別圓二教積極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爲菩薩所學之般若)。

  (5)第五「法華涅槃時」:

  指爲使受教者之能力進至最高境界,證入佛知見之時期,約于佛陀在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之時期。醍醐喻。此時所說之教法純系圓滿之圓教,即會通前四時之淺方便教,並彰顯真實之開顯圓。

  由此可見,佛陀在世的演教過程中,以《般若部》所說的時間爲最長,亦最具代表性。爲什麼?因爲「般若」是諸佛之母,所以講的時間最長。而佛陀在成佛之初,對著法身大士說《華嚴經》?爲什麼很多人都不明白,不能理解佛菩薩的悲心、宏願;亦不了解可以依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次第修行成佛,就是因爲覺得《華嚴經》太深奧了。

  因此佛陀深刻體會到衆生的根器還沒有成熟,所以沒有辦法,唯有去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講小乘教,從苦、集、滅、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始佛教」去講,這個時候稱爲「阿含時」。其後,爲什麼又要講「方等」經?原因無非一個,也就是志在敷化──化度一切有情衆生。我們要如何理解釋迦佛的用心?我們佛學院的目的就是爲此而開始種種不同的課程。但是佛教不是「空談密意」,而是一種反求諸己的實踐功夫。

  然而,慈悲的佛陀爲什麼要設立淨土法門?這是我們身爲出家人要懂得、要明白的;要知道,我們衆生成佛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身心徹底清淨以後才能成佛;在成佛這漫長的道路上,我們如何能堅持不退呢?就好像《妙法蓮華經》「法華七喻」中的「化城喻」所說,佛陀化作一名智慧的導師,帶著一群人要前往涅槃城,由于路途遙遠,地方凶險,當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又渴又餓,所以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這個時候,智慧的導師就示現一個「化境」,即所謂的「化城」,讓大家歇一歇,飲飽食足,身體氣力得以恢複,然後再繼續的上路;這個化城其實只不過是化境,我們不要把它當作真實,但亦不能把它當作是虛無,因爲等我們到了佛的境界的時候,那才是化境,在還沒有到成佛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品一品的去破、去解、去悟。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二)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記得很多年前,我跟一個年輕人說,成道後的釋迦佛爲報母恩,曾上升忉利天爲母親說法;他聽了之後認爲那是神話故事。試想,一般人是不容易相信的,但如果連我們出家人都覺得是神話故事的話,我們將如何攝受其它衆生、我們將如何敷化?佛教經常說,「導迷向悟」──迷和悟的差別在那裏?很多人都說:「我要明心見性。」但是如何可能?還有很多人批評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未曾開悟的境界,而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是見性的境界,而事實上開悟與否、見性與否並不在語言文字之中。

  因爲佛教義理,有些是從空的系統裏說,有些是從有的系統裏說,要達到真正的空有無礙、空有不二,才是徹底的見性開悟。

  好像我們大乘八宗裏的禅宗、天臺宗、淨土宗、叁論宗等,這些宗派都是從空的系統裏去表達,而像唯識宗、華嚴宗,這些都是從有的系統中去說,如龍樹菩薩、世親菩薩,其學說都是屬于有的系統。

  然而爲什麼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有時說非空非有?有時又說亦空亦有?其實空與有並非對立,反而是互相彰顯的這是從境界上說,正如我們剛才說了,「時時勤拂拭」,因爲我們每個人原來都具有如來藏清淨心,只是久被塵勞封鎖,迷失了、找不到了,這個時候就要「時時勤拂拭」,把塵勞去掉,從而找回自我的真心、清淨心;當我們把清淨心找回了之後,原有的真性就會顯露出來,這時候就是開悟了,這就是一種境界。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無所住」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如果真能做到的話,這就是般若空的境界。還有,佛教常常說,我們布施的時候,要做到「叁輪體空」──空什麼?怎麼個空法?也就是《金剛經》所謂「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當人、我、衆生、壽者的相都沒有了的時候,這就是真正的空。

  佛教義理廣博精深,我們必須從佛學院裏頭一層一層的去深入了解;從原始佛教中一步步的去探討;我們最基本的,要對佛教的宇宙觀──「十法界」有確切的認識與把握,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不能說不知道;我們對「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及「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要有清晰的概念。在理上說,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其中的差別就只在迷悟,但是當我們還沒悟的時候,十法界就是十法界,雖然都是從心性中生,大家要明白、要懂得。

  然而,在十法界中,如何修行才能成佛

  唯有福、慧圓滿才是佛。修六度、四攝就是菩薩。斷見思惑、塵沙惑,從苦、集、滅、道入手,就是聲聞,也就是羅漢。斷十二因緣的,他就是緣覺。修十善,憑著禅定之力就能生天。持五戒的,將來就可以做人。好爭善鬥的就是阿修羅:佛說叁十七道品,他偏要說叁十八道品,永遠跟別人作對。而罪大惡極的人,將來就下地獄;輕的就生餓鬼,再輕的就生畜生。十法界就是這種關系,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身爲出家人如果對這個基本的概念都不認識,如何敷化、如何引導衆生?幾年後大家畢業了,如果有人問:「法師啊!請你講講這個關系。」你總不能說不會。

  而剛才所說的,那個是究竟?那個是方便?你在沒了解究竟之前,一切都只不過是方便…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