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佛的本怀。
由此可见,佛陀于第五时,也就是在《法华经》中所说的教法,纯是圆满的圆教,即会通前四时的方便教,以彰显真实的开显圆。从佛陀教化的意义上说,是将华严时以后至法华涅槃时之间的二乘加以开会;可以说,以前的诸经是应未熟的机根而设,是权便之法,今欲引导众生入真实之教,而以权便之法显真实之义;概括而言,前四时皆是權宜之说,而此第五时才是真实说、究竟说,故称为「开权显实」。
通过五时判教,我们可以清晰了解佛陀说法的次序与方式,乃为应众生的根基及理解程度而施设,这是佛陀说法的高度慈悲与智慧。
我们读诵《法华经》时,除了体会佛慈悲化度众生的本怀外,在此要特别一提的是:第〈二方便〉品与第十六〈寿量品〉,是本经的两大中心,为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百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所作所为)、如是缘、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来究竟。在说《法华经》之前,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是故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将来皆可成佛,实无三乘之别。
我们都知道,佛教将宇宙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凡法界、四圣法界。六凡法界:地狱道、畜生道、鬼道(三恶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三善道)。四圣法界:佛(果位)、菩萨(因地),阿罗汉(声闻)、缘觉(辟支佛)。世间生死流转的众生,都可以归纳到十法界中。
而大乘佛教的天台教理,主张一法界即具足十法界,因此,若一法界进入了十法界,这个十法界乘十就是百界,那百界乘「十如是」,就成为「百界千如」;如《法华玄义》卷二謂:「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又天台宗强调以「三千」之数融摄一切诸法,所以又提出「一念三千」的思想:因十法界内又可分十法界,如佛界的菩萨法界,直到佛界的地狱法界,同样地狱界的佛境界、菩萨境界,如是互相组合成为一百个法界;然而为什么十法界与十法界还可以组合呢?因为十法界一切有情都具圆明妙心,此圆明妙心具备十法界一切功德,故性具善恶,地狱众生也具备佛种姓、菩萨种姓,同样佛陀也圆具十法界,方可受用自在化身无量,故佛身可以现于地狱,即是佛界圆具十法界。
如是一百法界再与上面的十如是组合,就成了一千个法界,这里与上面不同的是,前者是十如是乘十法界乘十如是,而这里则是十法界乘十法界乘十如是。
这是一千个世界,而世界又分为三种,一者有情世界,即是众生与众生之间的世界,人类生活的社会就是一个缩影;二者器世界,就是众生生存的环境,好像容器,地球就是器世界的缩影;三者五蕴世界,即是众生的色、受想、行、识五种感官世界,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是一个缩影。
上面一千个世界的每一世界就又分为这三种世界,故成了三千世界,这与三千大千世界不同。故天台宗认为一念含摄这三千世界,故曰「一念三千」。古德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即是一念具备三千法界,就看我们现前的这一念在哪里?天台宗这个「一念三千」的「一念」,既不在前,亦不在后,由于一法界即具足十法界,所以一念就能具足三千,而天堂与地狱,就在这一念之间,因此,如果一念是极端的十恶,当下就是地狱;一念是中等的十恶,当下就是饿鬼;一念较轻的十恶,当下就是畜生;相反地,如果一念五戒,那就是人;一念十善,那就能生天,不過虽然同样地修五戒十善,如果瞋恨心很重,那就是阿修罗道;如果修十二因缘,那就是缘觉;如果修四圣谛;那就是声闻;修菩萨道,将来就是菩萨;最后福、慧都圆满了,那就是佛。由于每一念都可以互具互摄,所以说,一法界即具足十法界,而且以教理来说,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三谛」;空、假、中三观都在这一心中得,也就是「一心三观」。这是天台宗圆融互摄的思想理论系统,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一一解说。
因为我们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所以今天借着大家一起念诵《妙法莲华经》的因缘,顺便讲一讲天台教,让大家明白佛出世的本怀;我们从〈方便品〉里头知道,佛说本经的时候,有五千个增上慢人,因为觉得佛陀所说的法和以前所说的不一样,因此生起了疑心与慢心,故而离席;其中显示了「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的目的──就是让众生能了解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佛陀是彻底圆满的觉悟者,有无穷的善巧、方便,所以用了种种的譬喻、言说,无非是要令我们悟入佛之知见。因此整部的《法华经》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价值,且有高深的哲理,是一部美妙、殊胜的经典。今天大家能有这个机会一起来念诵、礼拜,都是很好的福份。早上我已经跟大家说过,这部经有很多的譬喻,一共有七个,即著名的「法华七喻」:一、〈譬喻品〉第三的「火宅喻」;二、〈信解品〉第四的「穷子喻」;三、〈草药喻品〉第五的「药草喻」;四、〈化城喻品〉第七的「化城喻」;五、〈五百弟子授记品〉的「衣珠喻」;六、〈安乐行品〉第十四的「髻珠喻」;七、〈如来寿量品〉第十六的「医子喻」。
因此,我们诵经的时候大家要留意这个经中的义理;希望我的讲解能增加大家对这部经的了解;经中的七个比喻,相信对大家学佛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因每一个比喻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今天诵经的因缘实在是很难得;在这炎炎夏日,難得大家来參與、护持、随喜;我们都知道,诵读经典的功德,可以令我们袪愚迷、开智慧,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希望大家都能够勤诵经典,而且得到大智慧。这几天的法会中,我都会跟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希望大家在读经的时候多留心、多用心,从而增加信心,增加了解。好,我们现在结斋。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三)
──宽运法师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继续讲《法华经》。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只要我们真心诚意称念一声「南无佛」或「阿弥陀佛」,植下善根种子,将来就有机会同证菩提,共成佛道,可见念佛的功德是如何的殊胜不可思议。
我们西方寺虽然是城市中的寺庙,但也有佛塔,也有很多仿唐宋风格的建筑;我们是天台法脉、专修净土的道场,每月都举办弥陀佛七法会,希望凝聚中、港两地更多的弟子来信佛、学佛;这是我们的心愿。
我们都知道,慈悲的佛陀因不忍我们众生轮回生死受苦,乃特别开示了「三根普被,利顿全修」的淨土法門,只要我们「至心信乐」,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但是,我们的平日的心,如此的散乱、如此的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如何能降伏、如何能使之安定而趋向于佛道呢?除了拜佛、念佛之外,还要多读诵大乘经典。这样才能深入法义,开启我们内在的智慧。
正如其它许多大乘经典一样,佛在说法之前都会放光现瑞;如本经〈序品〉所说: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如来说法前放光现瑞,目的就是要令诸菩萨、天人生大恭敬、大欢喜,欣闻此希有殊胜的大法。
经文中文殊菩萨继续说下去:「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如来是彻底觉悟、福慧圆满的大觉智者,所以被尊称为人天导师,其说法有无数善巧方便,初、中、后善,且意义深远,纯一无杂,清白皎洁,具足梵行:为声闻而说四谛法,为辟支佛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如是种种说法,无非为了令所有求法者、听法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得成就佛道。
相信大家都知道,四谛、十二因缘是修行正法最根本的基础,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是菩萨道首要的六个条件。菩萨修至六度万行圓滿,就能度生死死、证涅槃。所以佛为了令一切众生得解无上妙法,乃以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开导指引;如〈方便品〉中言: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苦。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佛为了令我们愚迷、贪执的众生,离诸苦恼,不复颠倒梦想;所以他说「唯我一人能念护」,就是说,只有佛一人才能救护我们;他有无限的慈悲,不会舍弃我们任何…
《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