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众生;所以他将这个「三界」比喻为「火宅」,希望我们能赶快逃离险境,可是,虽然反反复覆的说着,我们还是不肯信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于诸欲染,贪着深故」,我们习惯了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常为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迷惑,无法解脱、出离;所以佛在〈譬喻品〉中,说了一个「火宅喻」,里面说到:

  有一个大长者,财富无量,一日,他的宅舍生起了大火,长者忙着救火,但儿子们却在火宅内玩耍嬉戏,既不知也不觉,而且这个宅舍只有一道非常的窄小门,儿子们又那麼的幼稚,所以长者实在非常的担心;长者为了救护诸子出离火宅,于是便用种种的方便,告诉孩子们说屋外有他们最欢喜坐的车子;有羊车、鹿车及牛车。等他们奔离火宅之后,长者会各赐一部大白牛车。儿子们知道外面有自己最心爱的车乘,于是便都跑出来了,终于离开了险境。在这个譬喻中,「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谓三界的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而不自知,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儿子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

  佛为什么要假设羊、鹿、牛三车呢?「三车」所代表的就是「三乘」,可是这羊车、鹿车都是小车,只够一个人乘坐,也就是只能自度,不能度他;鹿車雖然較大,但是所載的人仍是有限,所以又示现一部「大白牛车」,这部大车,能坐很多人,令大家都能一起同度彼岸,这就是「会三乘而归于一乘」。

  佛苦口婆心地一再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于三界的迷苦犹如大海的无边无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乃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切物质,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由此可知,三界属五浊恶世范围之内,八苦交煎,有无量的痛苦、烦恼,只是我们众生不知道求出离,还以假为有,以幻为真,以苦为乐,在里面享受玩乐,不知道三界是这么的危险,好像火烧一样,很快便会将我们烧死;所以长者用「三车」诱引在火宅内的儿子出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使众生从六凡上升至四圣。大家都知道,「十法界」中可分为四圣六凡;四圣中最高的是佛,然后是菩萨、缘觉、声闻;六凡依次是天上、人间、畜生、饿鬼和地狱。在《法华经》之中,佛以一音说法,开权显实,说三乘人均可成佛;据以往经典所说,此三乘人均不得成佛;现巧开权教而显实教,会三乘而归于一乘,由此可见佛的慈悲。

  因为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二阶位,要透过不断的修行;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到了等觉、妙觉,最后才能成佛;而成佛通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漫长、遥远的时间。一般众生以修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感得天上的果报,到达非想非非想处,便以为已到达究竟之地,于是便起了增上慢心,但由于天界并非长乐之地,报尽还有五衰之相现前;所以「火宅喻」是要劝导众生放弃天界的享乐,而转修四圣,不要以为修到天界就已经是究竟了。由于众生满足而不知向前,佛就用三种的车,把众生载到大乘的境界里去。試想,佛是多麼的慈悲啊?

  所以我们今天唱的《三宝歌》中有谓「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这是太虚大师所写的歌词,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通过一起来学习、念誦《法华经》,就是希望大家能生出一个出离的心、觉悟的心,这样我们就没有辜负佛的本怀,也就没有白诵这部经了。好了,我们就说到这里。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四)

   ──宽运法师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前面已经说过,依天台宗的教法,《法华经》是开权显实的经典;是以,整部《法华经》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外乎开权显实的观念,因此《法华》之妙,可以「开权显实」四字来含括,或更简单地说,其实只是「权」、「实」二法。因为从整部《法华经》的组织架构来看,所论述的内容不外乎「迹」、「本」二门,而迹门所述即是权实法,乃至本门所述「本」之关系,亦不外权实法;况且迹、本彼此相依,离迹则本无从显示;也就是说,实法不离权法而有;若无权法则实法亦无;实由权显,权由实现。所以说,「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是《法华经》最大的特色。

  然而什么是「权法」、什么是「实法」呢?「权法」指的是善巧方便之法;而「实法」指的是诸法实相。为何《法华经》特别重视方便之法?其理由有二:一者諸佛须经无数劫之修行乃能知诸法实相;二者诸法实相言辞相寂灭不可示,如《法华经.方便品》云: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这段经文说明了佛经由无数劫的修行,于菩提道场得成佛果,乃能知甚深微妙法;然此甚深微妙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因为「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所以「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这就是为何《法华经》广示方便的原因,其目的也就是,无非借由种种方便、种种譬喻来接引众生,随顺着众生种种性、欲、根等因缘来说法,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悟入诸法实相。

   换言之,开显一佛乘道理,引领众生入佛慧,乃《法华经》之宗旨。其开显之方式,即是藉由假名相说之随宜权法入手,然后再一一开显入实。若完整地说,是以「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的三个步骤,来开显权法即实法的道理,显示法法无不是中道实相,法法皆为成就佛慧而设置;而其最终目的,在于「定之以子父,付之以家业,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这就是《法华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之所在。

   因此佛说法的目的,无非志在「敷化」,为令众生破迷开悟而说权、说实;权说即是「方便说」,而实说即是「究竟说」。而怎样才算是究竟?简而言之,成佛就是究竟,未成佛就是不究竟。因为众生都是乐于小乘法,就是喜欢修自己,在一切事情上只图自利,不思利他,所以被称为「自了汉」;所谓「吾身多五欲」,「五欲」即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通常被喻為「地狱五条根」,是修行人的障道根本。可是众生常被五欲、六尘所迷,不思出离,就好像我们昨天所说的「火宅喻」一样,再不逃出来的话,就会有丧失性命的危险;因此慈悲的佛陀才会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乃至于异方便、种种言说、譬喻,让我们从种种的烦恼、痛苦中解脱,从污浊的生死此岸,过渡到清净的涅槃彼岸。

   说到「涅槃」,一般来说有二种;即「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又称「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依」者,有漏之依身。烦恼永尽,已断生死之因,然犹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续,称为有余涅槃;更灭依身无所余者,称为无余涅槃。此二种涅槃,同为一体,然无余涅槃之现,在于命终之时。

   还有「三种涅槃」,即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用以彰显不生不灭之义所立之三种涅槃。即:(一)性净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可染即不生,不可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即性净涅槃。(二)圆净涅槃,智极为圆,惑尽为净,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即圆净涅槃。(三)方便净涅槃,智慧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即方便净涅槃。

   此外,更有法相宗所立之四种涅槃。即:(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又称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乃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泯绝言语、思虑,唯圣者始能自内证得。(二)有余依涅槃,略称有余涅槃。即断尽烦恼障所显现的真如之理。烦恼障虽灭,然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称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略称无余涅槃。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四)无住处涅槃,即断所知障所显现之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空寂。 

   以上四种涅槃之真如理体虽然有别,但其真正所显得者,则为后三种涅槃,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性本寂,不由实相真如所显,而后三种涅槃则为灭尽烦恼、依身、所知障后,方显得者。若论凡圣一切对于此四种涅槃之具与不具,则一切有情皆具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乘之「无学」既已断尽烦恼,故具有有余依、无余依二种涅槃;佛悉断尽烦恼、所知二障,故具四种涅槃。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五)

   ──宽运法师西方…

《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