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据《涅槃经》说涅槃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槃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有我」,也就是「无我」,而具备了「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尘,圆满自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何以世尊说无常、苦、空、无我, 也说常、乐、我、净?这两者是否相矛盾呢?其实常、乐、我、净本来是四颠倒见,是指世人将无常为常、苦作为乐、无我妄作我、不净为净。而佛法所肯定的常、乐、我、净,是指离于贪、瞋、痴、出脱五阴,解脱了无常之因缘,故而为常;无有一切苦,是故称乐;无我可言,我亦无谓;离一切不净,自然清净。因此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不是世间特性。在世法当中,则是要以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缘化导,将众生常、乐、我、净之谬见,转化为佛法常、乐、我、净的正见,从而渐次解脱。
但如何才能达至真正的涅槃
因此佛在〈化城喻品〉中,说了一个「化城喻」: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导师带着一队商侣,本来要到一个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宝藏;宝藏比喻佛国。由于路途险阻,全都是「险难恶道」,而且「旷绝无人」,渺无人烟,到处都是「怖畏之处」,所以,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极乐世界非常的淸净,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却不肯老实念佛;念了几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佛菩萨就给他们一个方便,给他们化现一个极乐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聪明的导师就比喻是佛菩萨,当他见到众生不想继续往前的时候,于是便化现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假设的「涅槃城」;当大家走得人困马乏之际,一看见城市,便以为已经到达佛国,于是大家便欢天喜地,匆匆在这里歇息、补充粮食;体力恢复后,导师便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化城,还需努力往前再走两百由旬,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由于在化城中,大众的体力得以补充了,所以便可以继续前进。因此,为什要变现化城呢?如果没有化城的话,大家会觉得太遥远、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弃,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
所以,我们经常说「长远心难发」,就是这个道理。以前很多信众来问我:「修行有什么密诀呢?」我回答说:「很简单,就是要发长远心。」修行的路是绝不容易的,许多时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到一半,开始生退心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就会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变现种种的境界;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时候,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说,现在已经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们便会生起信心,继续向涅槃城──即清净的彼岸,亦即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时闻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转生死,所以世尊就暂设方便,先令众生断见思烦恼,暂证真空涅槃,以为苏息;待所有的烦恼一分一分的断除之后,才能到达真空涅槃──究竟的宝所、究竟的清净彼岸。所以,开始的时候,所证的是一种化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是暂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达最终的彼岸。
所以,今天由于我们学佛道心不坚,无论诵经也好,拜忏也好,念佛也好,往往念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不想再念下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善知识,也就是导师,给我们指引极乐世界的方向,告诉我们佛国净土已经距离不远了。虽然从佛的境界来说,极乐世界只不过是为众生施设的化城,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极乐世界却是真实不虚的,这是慈悲的佛陀给我们开示的善巧方便,让我们有机会带业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头寄居,继续修学,听闻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开启,成就菩提,然后还度娑婆,化度有缘。所以说,佛教有种种的善巧,种种的方便,其目的无非志在敷化,令我等学佛之人,善根已增长者再增长;善根已坚固者更坚固,目的就是让我们不断提升,就好像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一步一步的迈向圆满,直至最后成佛,到达清净涅槃的彼岸。而我们现在仍在烦恼污染的此岸,如何能渡过?这就需要一个桥梁,那就是菩萨道的修持与实践。今天我们通过《妙法莲华经》的读诵,体会到佛陀的慈悲,用种种的譬喻、善巧,开权显实,让我们生起信心,知道成佛才是慧命最后的归宿,所以希望大家能好好地体会。
经中共有七个譬喻,希望利用这几天过堂的时间把它讲完,因为其中有很深层的意义,相信对大家学佛修行,一定有所帮助。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六)
──宽运法师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这部《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太好了!我们诵了这么多的经典,每一部都有它的特色与意涵;《妙法莲华经》的宗旨与意趣,我们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的优美,内容也很容易明白;经里头说了,它的目的就是令到「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得涅槃」,所以其中用了种种的比喻、种种的语言,就是希望能令我们更容易明白诸佛的本怀,并掌握其中的真义。
全经共享了七个譬喻,我们称之为「法华七喻」,因为佛陀也就是如来呀,他能善于观察众生的根基,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根性的差别,有所谓上、中、下「三根」;他完全知悉我们的心念与行为,我们到底是否精进;到底是否懈怠?他都能了如指掌,所以能随顺我们的根性而为说法;如来广说无量法门的目的,无非是令众生都得欢喜,现世得到安隐,后世得到快乐,也就是让我们得到真实之利。
正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给众生有一个真实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是真如,「实」是实相,也就是佛地果觉的圣德,故「真实」二字涵义甚深,我们切莫轻易错过。这就是佛的慈悲。
所以,我们今天继续讲「药草喻」;「药草喻」也叫做「云雨喻」,出自〈药草品〉;经文中说: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各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 ,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声音,普遍世界,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意思就是说,譬如在高低不平变化无常的大地上,生长着各种花木丛林及各类的药草。此时大地上的天空浓云密布,瞬间下起大雨,雨水平等地、普遍地滋润着各种不同种性大小的花草树木。然而由于种性各自不同,枝干大小也有别,因此所以获得雨水滋润的程度也就不一样。而天上所洒下的云雨,它是没有私心地、平等地让各种花木药草依其种性,因雨水的滋润而开得更好更美。
这里山、川、溪、谷、土地,比喻众生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小药草比喻人、天;中药草比喻声闻、缘觉二乘;大药草比喻下根;小树比喻中根;大树比喻上根。亦有解说为:地上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种,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藏教菩萨,也叫做辟支佛)。
「密云」比喻佛的出现;「澍雨」比喻说法;「受润」比喻教受;而「生长」就是得益。
简单地说,树木、药草虽然有大、中、小之不同,但当大云雨下降的时候,就没有大树、小树;大草、小草的分别,都能得到大雨的滋润,而且都能得到繁茂。也就是说,佛法其实是一雨普润;天降甘霖,任何地方都无所不到,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所说的虽然是「一音」(一乘佛法),但是不同的众生(三乘人)听起来就不一样;其实一种法门就能将众生所有的病苦根治,三乘人虽有根器高下之别,但若以如来的法雨润泽的话,都能成为大医王,最后都能和佛一样,普度群生。
可是有很多人,听闻大乘经典后,获得一点法益,就觉得自己很超越,看不起小乘;虽然知道实质只有佛乘而没有余乘,但是有了这种增上慢心之后,修行便无法究竟。其實小乘的圓滿,便是大乘的實現,菩薩道的修行,都是迴小向大一層一層往上提升的,那应该用什么来对治呢?也就是「一雨普施」的方便,让无论天、人、声闻、缘觉等,慢慢都能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润,都能跟着次第一步一步地进修,最后都能成菩萨、成佛。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七)
──宽运法师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由此可见,佛的慈悲是完全平等、无差别的;佛非常清楚了解众生的不同根性,因应他们各别的资质、能力与优缺点所在,而随机开出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体认自己生命中的佛性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佛有无穷的善巧方便,所谓「随宜说法」、「应病予药」,因此八万四千法门就如同八万四千个药方,可是大多数的众生都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都不肯服药,而小部份的人即使真的知道自己有病了,仍对佛所开出的药半信半疑;有的人愿意吃,有的人不愿意吃。
为了对治这种情况,佛在〈如来寿量品〉中又为我们讲了一个「医子喻」(或称「医师喻」)的故事;其中说到,从前有一位聪明智慧的良医,精通医理,深明药性,善治各种疾病,时常都到各地为人治病。他…
《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