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據《涅槃經》說涅槃有四德,即常、樂、我、淨。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曆叁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于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于寂滅于涅槃淨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有我」,也就是「無我」,而具備了「八自在」的「真我」。所謂「淨」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染,猶如清淨的大圓鏡,了無纖塵,圓滿自在。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何以世尊說無常、苦、空、無我, 也說常、樂、我、淨?這兩者是否相矛盾呢?其實常、樂、我、淨本來是四顛倒見,是指世人將無常爲常、苦作爲樂、無我妄作我、不淨爲淨。而佛法所肯定的常、樂、我、淨,是指離于貪、瞋、癡、出脫五陰,解脫了無常之因緣,故而爲常;無有一切苦,是故稱樂;無我可言,我亦無謂;離一切不淨,自然清淨。因此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不是世間特性。在世法當中,則是要以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隨緣化導,將衆生常、樂、我、淨之謬見,轉化爲佛法常、樂、我、淨的正見,從而漸次解脫。

   但如何才能達至真正的涅槃

  因此佛在〈化城喻品〉中,說了一個「化城喻」:有一個聰明智慧的導師帶著一隊商侶,本來要到一個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寶藏;寶藏比喻佛國。由于路途險阻,全都是「險難惡道」,而且「曠絕無人」,渺無人煙,到處都是「怖畏之處」,所以,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們很多人雖然知道極樂世界非常的淸淨,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卻不肯老實念佛;念了幾年之後,就不想念了,那該怎麼辦呢?于是佛菩薩就給他們一個方便,給他們化現一個極樂世界;在〈化城喻品〉裏,聰明的導師就比喻是佛菩薩,當他見到衆生不想繼續往前的時候,于是便化現一個城市,這是一個假設的「涅槃城」;當大家走得人困馬乏之際,一看見城市,便以爲已經到達佛國,于是大家便歡天喜地,匆匆在這裏歇息、補充糧食;體力恢複後,導師便告訴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化城,還需努力往前再走兩百由旬,才能到達真正的寶所。由于在化城中,大衆的體力得以補充了,所以便可以繼續前進。因此,爲什要變現化城呢?如果沒有化城的話,大家會覺得太遙遠、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棄,無法到達真正的目的地。

  所以,我們經常說「長遠心難發」,就是這個道理。以前很多信衆來問我:「修行有什麼密訣呢?」我回答說:「很簡單,就是要發長遠心。」修行的路是絕不容易的,許多時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說的,當我們走到一半,開始生退心的時候,慈悲的佛菩薩就會給我們方便,給我們變現種種的境界;正當我們以爲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時候,佛菩薩又告訴我們說,現在已經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們便會生起信心,繼續向涅槃城──即清淨的彼岸,亦即極樂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時聞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轉生死,所以世尊就暫設方便,先令衆生斷見思煩惱,暫證真空涅槃,以爲蘇息;待所有的煩惱一分一分的斷除之後,才能到達真空涅槃──究竟的寶所、究竟的清淨彼岸。所以,開始的時候,所證的是一種化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是暫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達最終的彼岸。

  所以,今天由于我們學佛道心不堅,無論誦經也好,拜忏也好,念佛也好,往往念到一半的時候,就覺得不想再念下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個善知識,也就是導師,給我們指引極樂世界的方向,告訴我們佛國淨土已經距離不遠了。雖然從佛的境界來說,極樂世界只不過是爲衆生施設的化城,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極樂世界卻是真實不虛的,這是慈悲的佛陀給我們開示的善巧方便,讓我們有機會帶業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裏頭寄居,繼續修學,聽聞佛法,深入經藏,智慧開啓,成就菩提,然後還度娑婆,化度有緣。所以說,佛教有種種的善巧,種種的方便,其目的無非志在敷化,令我等學佛之人,善根已增長者再增長;善根已堅固者更堅固,目的就是讓我們不斷提升,就好像菩薩道的五十二個階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一步一步的邁向圓滿,直至最後成佛,到達清淨涅槃的彼岸。而我們現在仍在煩惱汙染的此岸,如何能渡過?這就需要一個橋梁,那就是菩薩道的修持與實踐。今天我們通過《妙法蓮華經》的讀誦,體會到佛陀的慈悲,用種種的譬喻、善巧,開權顯實,讓我們生起信心,知道成佛才是慧命最後的歸宿,所以希望大家能好好地體會。

  經中共有七個譬喻,希望利用這幾天過堂的時間把它講完,因爲其中有很深層的意義,相信對大家學佛修行,一定有所幫助。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

  

  開權顯實.會叁歸一(六)

   ──寬運法師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這部《妙法蓮華經》實在是太好了!我們誦了這麼多的經典,每一部都有它的特色與意涵;《妙法蓮華經》的宗旨與意趣,我們前面都已經說過了,而且這部經文字非常的優美,內容也很容易明白;經裏頭說了,它的目的就是令到「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得涅槃」,所以其中用了種種的比喻、種種的語言,就是希望能令我們更容易明白諸佛的本懷,並掌握其中的真義。

  全經共享了七個譬喻,我們稱之爲「法華七喻」,因爲佛陀也就是如來呀,他能善于觀察衆生的根基,知道我們每個人的根性的差別,有所謂上、中、下「叁根」;他完全知悉我們的心念與行爲,我們到底是否精進;到底是否懈怠?他都能了如指掌,所以能隨順我們的根性而爲說法;如來廣說無量法門的目的,無非是令衆生都得歡喜,現世得到安隱,後世得到快樂,也就是讓我們得到真實之利。

  正如《無量壽經》中所說的「惠以衆生真實之利」,就是給衆生有一個真實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真」是真如,「實」是實相,也就是佛地果覺的聖德,故「真實」二字涵義甚深,我們切莫輕易錯過。這就是佛的慈悲。

  所以,我們今天繼續講「藥草喻」;「藥草喻」也叫做「雲雨喻」,出自〈藥草品〉;經文中說:

  「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各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如來亦複如是,出現于世,如大雲起,以大聲音,普遍世界,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

   意思就是說,譬如在高低不平變化無常的大地上,生長著各種花木叢林及各類的藥草。此時大地上的天空濃雲密布,瞬間下起大雨,雨水平等地、普遍地滋潤著各種不同種性大小的花草樹木。然而由于種性各自不同,枝幹大小也有別,因此所以獲得雨水滋潤的程度也就不一樣。而天上所灑下的雲雨,它是沒有私心地、平等地讓各種花木藥草依其種性,因雨水的滋潤而開得更好更美。

  這裏山、川、溪、谷、土地,比喻衆生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小藥草比喻人、天;中藥草比喻聲聞、緣覺二乘;大藥草比喻下根;小樹比喻中根;大樹比喻上根。亦有解說爲:地上有小草、中草、大草叁種,依次比喻天人、聲聞緣覺、藏教菩薩(藏教菩薩,也叫做辟支佛)。

   「密雲」比喻佛的出現;「澍雨」比喻說法;「受潤」比喻教受;而「生長」就是得益。

  簡單地說,樹木、藥草雖然有大、中、小之不同,但當大雲雨下降的時候,就沒有大樹、小樹;大草、小草的分別,都能得到大雨的滋潤,而且都能得到繁茂。也就是說,佛法其實是一雨普潤;天降甘霖,任何地方都無所不到,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所說的雖然是「一音」(一乘佛法),但是不同的衆生(叁乘人)聽起來就不一樣;其實一種法門就能將衆生所有的病苦根治,叁乘人雖有根器高下之別,但若以如來的法雨潤澤的話,都能成爲大醫王,最後都能和佛一樣,普度群生。

  可是有很多人,聽聞大乘經典後,獲得一點法益,就覺得自己很超越,看不起小乘;雖然知道實質只有佛乘而沒有余乘,但是有了這種增上慢心之後,修行便無法究竟。其實小乘的圓滿,便是大乘的實現,菩薩道的修行,都是迴小向大一層一層往上提升的,那應該用什麼來對治呢?也就是「一雨普施」的方便,讓無論天、人、聲聞、緣覺等,慢慢都能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潤,都能跟著次第一步一步地進修,最後都能成菩薩、成佛。

  開權顯實.會叁歸一 (七)

   ──寬運法師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由此可見,佛的慈悲是完全平等、無差別的;佛非常清楚了解衆生的不同根性,因應他們各別的資質、能力與優缺點所在,而隨機開出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希望他們能體認自己生命中的佛性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

   佛有無窮的善巧方便,所謂「隨宜說法」、「應病予藥」,因此八萬四千法門就如同八萬四千個藥方,可是大多數的衆生都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都不肯服藥,而小部份的人即使真的知道自己有病了,仍對佛所開出的藥半信半疑;有的人願意吃,有的人不願意吃。

   爲了對治這種情況,佛在〈如來壽量品〉中又爲我們講了一個「醫子喻」(或稱「醫師喻」)的故事;其中說到,從前有一位聰明智慧的良醫,精通醫理,深明藥性,善治各種疾病,時常都到各地爲人治病。他…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