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P5

  ..續本文上一頁家裏有衆多孩子。一天,這位良醫有事遠行出外,家中的孩子們由于無人照顧,竟然誤飲了毒藥,毒性大發,心神散亂,痛苦地在地上打滾;不過其中有些中毒很深,有些則中毒較淺,有些還沒有迷失本性。幸好,不久醫師就歸來了,驚訝地發現兒女誤飲毒藥。孩子們不論神智迷失或清醒,看見父親都歡天喜地,哀求父親救他們的性命。

   醫師看見孩子們如此憂愁痛苦,趕緊爲他們配製藥方,找來各種色、香、味俱美的上等藥草,調和配合,想讓孩子們服用並且說:「這是上等的良藥,色、香、味俱全,你們趕緊服食,身體內的毒害很快就能解除了。」其中較爲清醒的孩子,看到這種色、香、味俱美的良藥,立即服食,于是毒性盡除而痊愈。但也有神智不清的孩子,雖也認得父親,希望得到治療,但因中毒太深,失去分辨的能力,懷疑這些藥能否把病治好,而遲遲不肯服藥。更有一些孩子,一方面不相信父親的藥能把病治好,另一面亦不以爲自己有病,所以都不肯服藥。

  

   醫師心想:「這些孩子太可憐了!毒氣攻心,神智顛倒,雖見我歡喜而求治療,但見好藥卻不肯服用,我只好用權巧的方法,讓他們把藥喝下去。」于是,醫生便語重心長的對他們說:「孩子們!我現已年老體衰,離死期不遠,這些良藥就留在家裏,需要時,你們可以自己取來服用;不用擔心,這些藥一定會把你們的病治好。」說完後,醫師再度出門。離去之後,心中仍然忐忑不安,時刻惦記著孩子們的情形,于是派人通知他們假稱自己已死。聽到父親客死他鄉的噩耗,孩子們都非常悲傷難過,遺憾地想:「如果父親還活著,一定會愛護憐憫我們、想辦法救我們,現在他抛下我們,遠離人世,我們都成了孤兒,從此無依無靠了。」由于這樣的哀恸,使他們憶起了慈父往日的種種善言教誨;于是,迷失的心清醒了,拿起父親生前留下的良藥服用,惡病實時消失,身心得以痊愈。當醫生醫師得知所有孩子的病都好了,就回家將真相說出,與他們歡欣團聚。

  

   故事中的醫師比喻佛陀,孩子們猶如衆生,也就是叁乘人。原來,偉大的佛陀一直都在我們身旁,但因我們總是歡喜見佛,卻不喜歡服用他的法藥,所以佛陀于臨涅槃前,囑咐所有迷失的衆生:「這是良藥,你們要喝啊!」也就是說佛涅槃前爲衆生留下了《妙法蓮華經》等重要經典作爲遺教,如果衆生發現了自己中了貪、瞋、癡、慢、疑的毒,就應該趕緊服用這種藥,不然佛涅槃之後,就看不見佛了。可是,我們愚頑的衆生,佛還未涅槃之前,都不肯服用;佛涅槃以後,才明白這是最好的藥,才肯喝下去。佛陀示現滅度之相,就是爲了教導我們自依止、法依止。佛在世間只是示現而已,真正的佛是不生不滅,是法身常在的。所以,我們要珍惜佛陀所說的法,如此才能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可是衆生雖本性善良,但由于顛倒妄想,仍然會有慢心,不過最後畢竟仍是歸于一乘。所以,佛說種種的法,就是要袪除我們的疑心、增上慢心,所以用「醫師喻」來對治。佛的方便設施,就是希望最終叁乘人都能同上法船,都可以同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醫師喻」的真正意義所在。

   前面說到,我們以清淨的涅槃境界比喻淨土佛國,其實佛無所謂涅槃,也無所謂不涅槃,因佛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來無去的;因此,佛用了無數的善巧方便,告訴我們,我們都染上了貪、瞋、癡、慢、疑,與及我見、我執等病,于是開出藥方,希望我們服用,可是我們病得太重了,愚迷而不自覺,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病,故而不肯服藥;但是有些病得較輕的人,雖然心存疑惑,仍然把藥喝下去了。

   慈悲的佛陀眼前很多人不肯服藥而瀕臨死亡,唯有示現涅槃;大家覺得佛陀涅槃後就失去依怙了,就趕快來吃藥。其實佛雖示現涅槃,但事實上並沒有離開我們,他只是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令大家破迷開悟,轉識成智;所以「法華七喻」中的每一個比喻,都是佛苦口婆心的爲我們說法;佛實在太慈悲了,所以我們稱之爲「大慈悲王」;今大家有機會聽聞佛法,有機會來讀誦《妙法蓮華經》,實在是非常難得、殊勝的因緣,因此我們不要輕易錯過,而是深入了解其中的含義,希望大家都能依教奉行。好了,我們結齋。

  開權顯實.會叁歸一(八)

   ──寬運法師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接下來,雖然時間有點不夠,但我們還是要繼續把「法華七喻」其它叁喻說完;希望大家回去之後,能有較完整的印象與記憶,這對大家將來學佛、修行,乃至于處人待事都一定會有所幫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是安于現狀,不求進取,得小爲足;只要得到一點點的好處就以爲夠了,就裹足不前,不再努力用功,以爭取更大的成就;也就是只看見目前小小的利益,看不到未來更高遠的前途;而更愚昧的是,從不知都自己的內心原本擁有無限的寶藏,反而終日惶惶、遠走他方,這正如佛陀所講的,真是可憐可憫啊!

  爲了教化此類無知的衆生,所以佛在經中說了一個「系珠喻」;「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記品〉,比喻中說,有大智而滿足于小智,就好像有一個窮人去探望親戚,這個親戚家裏非常富有,于是用很多美好的飲食來招待,窮人大食大喝,結果便醉倒了;親戚本來想好好的照顧他,但是因爲趕著出門公幹,而窮人醉酒又無法馬上醒過來,恐怕他醒來之後,沒有水渴、沒有飯食,更沒有路費,那怎麼辦好呢?于是就把家裏的一顆寶珠,縫在窮人的衣袋裏,希望他醒來以後發現,把寶珠拿去變賣成現金,買點衣服、食糧,不必再貧窮渡日。窮子醒來以後,發現富人親戚已經出門,心想亦不方便留下,于是便離開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藏著一顆明珠,由于身無分文,于是便到處沿街乞討,能乞到一點食物,就很高興、很滿足。

   這個窮人人家給他一點飯、菜,他就非常的歡喜,所以一路一路地沿街乞食。一天,他沿街討飯的時候,剛巧遇見這位有錢的親戚;親戚驚訝地問他:「你爲什麼還在乞食呢?」窮人回答說:「沒有辦法呀!因爲我沒有錢,不乞討的話,那裏有飯食呢?」親戚說:「我臨出門的時候,把一顆寶珠縫在你的衣袋裏頭,你怎麼不知道呢?你拆開衣袋便可以看見了。」窮人回答說:「真的嗎?」于是連忙拆開衣袋一看,真的有一顆寶珠在裏面。

   這個醉酒而臥、不知身懷寶珠的公案,就是說,一般的小乘人,聞到偏空的二乘法,就覺得自己很超越,就已經很滿足了,卻不知道有大乘法可學,而且最終可以得到大涅槃。正如我們很多念佛人,即使覺得現在很苦,但是仍然對此世界充滿貪戀;雖然知道西方淨土有「九品往生」,但是心想將來能往生就已經很好了,不要期望太高;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爲我們通過一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但是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只求下品下生,最少也要求中品中生或以上,乃至上品上生。有了這種志願、這種信心,就好像有了一顆寶珠,不必再向外追求、尋覓,所以我們念佛人,要自我肯定,要求最高的大涅槃。我們不要滿足于所得到的一點點感應、一點點的法喜,那是不究竟的。

   故事中,這個給窮子寶珠的人,其實就是釋迦佛,窮子就比喻我們衆生身懷寶珠而不自知,還是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佛就是要讓我們一步一步的覺醒,舍叁乘而最終歸于一乘。這個系珠喻,就是教導、勸勉我們,因爲我們雖有大乘的善根,卻忘而不覺,所以不知求取大乘,反而得少爲足,起增上慢心,生虛妄想,所以稱之爲「顛倒」。亦即是明知實有大乘卻甘于小怎而不求大乘,所以用「系珠喻」來對治;當我們懂得這個譬喻的道理之後,就會往大涅槃的方向進發。

   說到我們自性中的「明珠」,在〈安樂行品〉中,還有一個「頂珠喻」。「安樂行」即指菩薩于惡世末法期間,安住身心的方法;計有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等四種,稱爲「四安樂行」。亦即諸衆菩薩應遠離身、口、意叁業的過失,並發誓教導衆生,度化衆生,行自利利他的安樂行爲。如果我們身、口、意、識四種安樂,都能做到的話,那就是真正的安樂行了。爲什麼用「頂珠」來比喻呢?「髻」,就是發髻,以前古代不論男人女人,都會在頭頂上結一個發髻,然後加上發簪。發珠,是指轉輪聖王髻中之珠。「輪王」,比喻如來;「髻」,比喻二乘權教;「珠」,比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爲權所藏。爲什麼轉輪聖王會將珠子放在髻中呢?就是因爲當時他是最有福報的人,平時不輕易把珠子賞賜給大臣;因爲開始的時候,他們還達不到轉輪聖王的要求,到最後他們都達到了,轉輪聖王才會把珠子賜給他們。

  佛也是一樣,說種種的方便法,開始的時候講偏空涅槃,到後來才講《法華經》。正如轉輪聖王,最後才告訴大衆髻裏有珠;因爲珠在發裏藏著,猶如實理爲權所藏,珠就是一乘的實教,可是大衆不知不覺,仍然去追求二乘。當佛開權顯實,大衆明白了之後,轉輪聖王才把珠賞賜給有戰功的臣子。這個髻珠喻,無非是方便施設。但爲什要說髻珠喻呢?就是有很多本來學大乘教的人,因爲增上慢心的緣故,雖然實學的是大乘,但卻趣大而取小果,猶如最珍貴的寶珠藏在裏面,他卻不知道,佛最後才告訴他,這就是開權顯實的意義。用「頂珠」來比喻、來對治,同樣說明了佛的慈悲。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宋朝茶陵郁禅師的故事;禅師一日乘驢渡橋,不小心墜落而大悟,寫下了一首廣爲後世傳誦的《悟道詩》: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封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明珠」,象征我們每一個人本具的光明佛性,只是長久以來被塵勞、煩惱所遮蓋,發揮不了作用,所以,我們要以智慧降伏貪、瞋、癡叁毒,去除心中的塵垢,讓心中充滿光和熱,如…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