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开示▪P5

  ..续本文上一页家里有众多孩子。一天,这位良医有事远行出外,家中的孩子们由于无人照顾,竟然误饮了毒药,毒性大发,心神散乱,痛苦地在地上打滚;不过其中有些中毒很深,有些则中毒较浅,有些还没有迷失本性。幸好,不久医师就归来了,惊讶地发现儿女误饮毒药。孩子们不论神智迷失或清醒,看见父亲都欢天喜地,哀求父亲救他们的性命。

   医师看见孩子们如此忧愁痛苦,赶紧为他们配制药方,找来各种色、香、味俱美的上等药草,调和配合,想让孩子们服用并且说:「这是上等的良药,色、香、味俱全,你们赶紧服食,身体内的毒害很快就能解除了。」其中较为清醒的孩子,看到这种色、香、味俱美的良药,立即服食,于是毒性尽除而痊愈。但也有神智不清的孩子,虽也认得父亲,希望得到治疗,但因中毒太深,失去分辨的能力,怀疑这些药能否把病治好,而迟迟不肯服药。更有一些孩子,一方面不相信父亲的药能把病治好,另一面亦不以为自己有病,所以都不肯服药。

  

   医师心想:「这些孩子太可怜了!毒气攻心,神智颠倒,虽见我欢喜而求治疗,但见好药却不肯服用,我只好用权巧的方法,让他们把药喝下去。」于是,医生便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孩子们!我现已年老体衰,离死期不远,这些良药就留在家里,需要时,你们可以自己取来服用;不用担心,这些药一定会把你们的病治好。」说完后,医师再度出门。离去之后,心中仍然忐忑不安,时刻惦记着孩子们的情形,于是派人通知他们假称自己已死。听到父亲客死他乡的噩耗,孩子们都非常悲伤难过,遗憾地想:「如果父亲还活着,一定会爱护怜悯我们、想办法救我们,现在他抛下我们,远离人世,我们都成了孤儿,从此无依无靠了。」由于这样的哀恸,使他们忆起了慈父往日的种种善言教诲;于是,迷失的心清醒了,拿起父亲生前留下的良药服用,恶病实时消失,身心得以痊愈。当医生医师得知所有孩子的病都好了,就回家将真相说出,与他們欢欣团聚。

  

   故事中的医师比喻佛陀,孩子们犹如众生,也就是三乘人。原来,伟大的佛陀一直都在我们身旁,但因我们总是欢喜见佛,却不喜欢服用他的法药,所以佛陀于临涅槃前,嘱咐所有迷失的众生:「这是良药,你们要喝啊!」也就是说佛涅槃前为众生留下了《妙法莲华经》等重要经典作为遗教,如果众生发现了自己中了贪、瞋、痴、慢、疑的毒,就应该赶紧服用这种药,不然佛涅槃之后,就看不见佛了。可是,我们愚顽的众生,佛还未涅槃之前,都不肯服用;佛涅槃以后,才明白这是最好的药,才肯喝下去。佛陀示现灭度之相,就是为了教导我们自依止、法依止。佛在世间只是示现而已,真正的佛是不生不灭,是法身常在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佛陀所说的法,如此才能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可是众生虽本性善良,但由于颠倒妄想,仍然会有慢心,不过最后毕竟仍是归于一乘。所以,佛说种种的法,就是要袪除我们的疑心、增上慢心,所以用「医师喻」来对治。佛的方便设施,就是希望最终三乘人都能同上法船,都可以同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医师喻」的真正意义所在。

   前面说到,我们以清净的涅槃境界比喻净土佛国,其实佛无所谓涅槃,也无所谓不涅槃,因佛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来无去的;因此,佛用了无数的善巧方便,告诉我们,我们都染上了贪、瞋、痴、慢、疑,与及我见、我执等病,于是开出药方,希望我们服用,可是我们病得太重了,愚迷而不自觉,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病,故而不肯服药;但是有些病得较轻的人,虽然心存疑惑,仍然把药喝下去了。

   慈悲的佛陀眼前很多人不肯服药而濒临死亡,唯有示现涅槃;大家觉得佛陀涅槃后就失去依怙了,就赶快来吃药。其实佛虽示现涅槃,但事实上并没有离开我们,他只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令大家破迷开悟,转识成智;所以「法华七喻」中的每一个比喻,都是佛苦口婆心的为我们说法;佛实在太慈悲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大慈悲王」;今大家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来读诵《妙法莲华经》,实在是非常难得、殊胜的因缘,因此我们不要轻易错过,而是深入了解其中的含义,希望大家都能依教奉行。好了,我们结斋。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八)

   ──宽运法师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接下来,虽然时间有点不够,但我们还是要继续把「法华七喻」其它三喻说完;希望大家回去之后,能有较完整的印象与记忆,这对大家将来学佛、修行,乃至于处人待事都一定会有所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得小为足;只要得到一点点的好处就以为够了,就裹足不前,不再努力用功,以争取更大的成就;也就是只看见目前小小的利益,看不到未来更高远的前途;而更愚昧的是,从不知都自己的内心原本拥有无限的宝藏,反而终日惶惶、远走他方,这正如佛陀所讲的,真是可怜可悯啊!

  为了教化此类无知的众生,所以佛在经中说了一个「系珠喻」;「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比喻中说,有大智而满足于小智,就好像有一个穷人去探望亲戚,这个亲戚家里非常富有,于是用很多美好的饮食来招待,穷人大食大喝,结果便醉倒了;亲戚本来想好好的照顾他,但是因为赶着出门公干,而穷人醉酒又无法马上醒过来,恐怕他醒来之后,没有水渴、没有饭食,更没有路费,那怎么办好呢?于是就把家里的一颗宝珠,缝在穷人的衣袋里,希望他醒来以后发现,把宝珠拿去变卖成现金,买点衣服、食粮,不必再贫穷渡日。穷子醒来以后,发现富人亲戚已经出门,心想亦不方便留下,于是便离开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藏着一颗明珠,由于身无分文,于是便到处沿街乞讨,能乞到一点食物,就很高兴、很满足。

   这个穷人人家给他一点饭、菜,他就非常的欢喜,所以一路一路地沿街乞食。一天,他沿街讨饭的时候,刚巧遇见这位有钱的亲戚;亲戚惊讶地问他:「你为什么还在乞食呢?」穷人回答说:「没有办法呀!因为我没有钱,不乞讨的话,那里有饭食呢?」亲戚说:「我临出门的时候,把一颗宝珠缝在你的衣袋里头,你怎么不知道呢?你拆开衣袋便可以看见了。」穷人回答说:「真的吗?」于是连忙拆开衣袋一看,真的有一颗宝珠在里面。

   这个醉酒而卧、不知身怀宝珠的公案,就是说,一般的小乘人,闻到偏空的二乘法,就觉得自己很超越,就已经很满足了,却不知道有大乘法可学,而且最终可以得到大涅槃。正如我们很多念佛人,即使觉得现在很苦,但是仍然对此世界充满贪恋;虽然知道西方净土有「九品往生」,但是心想将来能往生就已经很好了,不要期望太高;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通过一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但是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只求下品下生,最少也要求中品中生或以上,乃至上品上生。有了这种志愿、这种信心,就好像有了一颗宝珠,不必再向外追求、寻觅,所以我们念佛人,要自我肯定,要求最高的大涅槃。我们不要满足于所得到的一点点感应、一点点的法喜,那是不究竟的。

   故事中,这个给穷子宝珠的人,其实就是释迦佛,穷子就比喻我们众生身怀宝珠而不自知,还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佛就是要让我们一步一步的觉醒,舍三乘而最终归于一乘。这个系珠喻,就是教导、劝勉我们,因为我们虽有大乘的善根,却忘而不觉,所以不知求取大乘,反而得少为足,起增上慢心,生虚妄想,所以称之为「颠倒」。亦即是明知实有大乘却甘于小怎而不求大乘,所以用「系珠喻」来对治;当我们懂得这个譬喻的道理之后,就会往大涅槃的方向进发。

   说到我们自性中的「明珠」,在〈安乐行品〉中,还有一个「顶珠喻」。「安乐行」即指菩萨于恶世末法期间,安住身心的方法;计有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等四种,称为「四安乐行」。亦即诸众菩萨应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并发誓教导众生,度化众生,行自利利他的安乐行为。如果我们身、口、意、识四种安乐,都能做到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安乐行了。为什么用「顶珠」来比喻呢?「髻」,就是发髻,以前古代不论男人女人,都会在头顶上结一个发髻,然后加上发簪。发珠,是指转轮圣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藏。为什么转轮圣王会将珠子放在髻中呢?就是因为当时他是最有福报的人,平时不轻易把珠子赏赐给大臣;因为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达不到转轮圣王的要求,到最后他们都达到了,转轮圣王才会把珠子赐给他们。

  佛也是一样,说种种的方便法,开始的时候讲偏空涅槃,到后来才讲《法华经》。正如转轮圣王,最后才告诉大众髻里有珠;因为珠在发里藏着,犹如实理为权所藏,珠就是一乘的实教,可是大众不知不觉,仍然去追求二乘。当佛开权显实,大众明白了之后,转轮圣王才把珠赏赐给有战功的臣子。这个髻珠喻,无非是方便施设。但为什要说髻珠喻呢?就是有很多本来学大乘教的人,因为增上慢心的缘故,虽然实学的是大乘,但却趣大而取小果,犹如最珍贵的宝珠藏在里面,他却不知道,佛最后才告诉他,这就是开权显实的意义。用「顶珠」来比喻、来对治,同样说明了佛的慈悲。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宋朝茶陵郁禅师的故事;禅师一日乘驴渡桥,不小心坠落而大悟,写下了一首广为后世传诵的《悟道诗》: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明珠」,象征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光明佛性,只是长久以来被尘劳、烦恼所遮盖,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我们要以智慧降伏贪、瞋、痴三毒,去除心中的尘垢,让心中充满光和热,如…

《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