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衆生;所以他將這個「叁界」比喻爲「火宅」,希望我們能趕快逃離險境,可是,雖然反反複覆的說著,我們還是不肯信受,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于諸欲染,貪著深故」,我們習慣了貪、瞋、癡、慢,自私自利,常爲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迷惑,無法解脫、出離;所以佛在〈譬喻品〉中,說了一個「火宅喻」,裏面說到:
有一個大長者,財富無量,一日,他的宅舍生起了大火,長者忙著救火,但兒子們卻在火宅內玩耍嬉戲,既不知也不覺,而且這個宅舍只有一道非常的窄小門,兒子們又那麼的幼稚,所以長者實在非常的擔心;長者爲了救護諸子出離火宅,于是便用種種的方便,告訴孩子們說屋外有他們最歡喜坐的車子;有羊車、鹿車及牛車。等他們奔離火宅之後,長者會各賜一部大白牛車。兒子們知道外面有自己最心愛的車乘,于是便都跑出來了,終于離開了險境。在這個譬喻中,「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叁界;謂叁界的衆生爲五濁、八苦所逼迫而不自知,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兒子比喻衆生,長者比喻佛。
佛爲什麼要假設羊、鹿、牛叁車呢?「叁車」所代表的就是「叁乘」,可是這羊車、鹿車都是小車,只夠一個人乘坐,也就是只能自度,不能度他;鹿車雖然較大,但是所載的人仍是有限,所以又示現一部「大白牛車」,這部大車,能坐很多人,令大家都能一起同度彼岸,這就是「會叁乘而歸于一乘」。
佛苦口婆心地一再告訴我們:「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叁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由于叁界的迷苦猶如大海的無邊無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色爲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乃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咤天,凡有十八天。(叁)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無一切物質,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由此可知,叁界屬五濁惡世範圍之內,八苦交煎,有無量的痛苦、煩惱,只是我們衆生不知道求出離,還以假爲有,以幻爲真,以苦爲樂,在裏面享受玩樂,不知道叁界是這麼的危險,好像火燒一樣,很快便會將我們燒死;所以長者用「叁車」誘引在火宅內的兒子出來: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使衆生從六凡上升至四聖。大家都知道,「十法界」中可分爲四聖六凡;四聖中最高的是佛,然後是菩薩、緣覺、聲聞;六凡依次是天上、人間、畜生、餓鬼和地獄。在《法華經》之中,佛以一音說法,開權顯實,說叁乘人均可成佛;據以往經典所說,此叁乘人均不得成佛;現巧開權教而顯實教,會叁乘而歸于一乘,由此可見佛的慈悲。
因爲菩薩修行要經曆五十二階位,要透過不斷的修行;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到了等覺、妙覺,最後才能成佛;而成佛通常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是非常漫長、遙遠的時間。一般衆生以修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感得天上的果報,到達非想非非想處,便以爲已到達究竟之地,于是便起了增上慢心,但由于天界並非長樂之地,報盡還有五衰之相現前;所以「火宅喻」是要勸導衆生放棄天界的享樂,而轉修四聖,不要以爲修到天界就已經是究竟了。由于衆生滿足而不知向前,佛就用叁種的車,把衆生載到大乘的境界裏去。試想,佛是多麼的慈悲啊?
所以我們今天唱的《叁寶歌》中有謂「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甯?」這是太虛大師所寫的歌詞,也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我們通過一起來學習、念誦《法華經》,就是希望大家能生出一個出離的心、覺悟的心,這樣我們就沒有辜負佛的本懷,也就沒有白誦這部經了。好了,我們就說到這裏。
開權顯實.會叁歸一(四)
──寬運法師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前面已經說過,依天臺宗的教法,《法華經》是開權顯實的經典;是以,整部《法華經》所要傳達的訊息,不外乎開權顯實的觀念,因此《法華》之妙,可以「開權顯實」四字來含括,或更簡單地說,其實只是「權」、「實」二法。因爲從整部《法華經》的組織架構來看,所論述的內容不外乎「迹」、「本」二門,而迹門所述即是權實法,乃至本門所述「本」之關系,亦不外權實法;況且迹、本彼此相依,離迹則本無從顯示;也就是說,實法不離權法而有;若無權法則實法亦無;實由權顯,權由實現。所以說,「開權顯實」、「發迹顯本」,是《法華經》最大的特色。
然而什麼是「權法」、什麼是「實法」呢?「權法」指的是善巧方便之法;而「實法」指的是諸法實相。爲何《法華經》特別重視方便之法?其理由有二:一者諸佛須經無數劫之修行乃能知諸法實相;二者諸法實相言辭相寂滅不可示,如《法華經.方便品》雲: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于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余衆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衆 信力堅固者。
這段經文說明了佛經由無數劫的修行,于菩提道場得成佛果,乃能知甚深微妙法;然此甚深微妙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知之」,因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所以「諸余衆生類,無有能得解」;這就是爲何《法華經》廣示方便的原因,其目的也就是,無非借由種種方便、種種譬喻來接引衆生,隨順著衆生種種性、欲、根等因緣來說法,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悟入諸法實相。
換言之,開顯一佛乘道理,引領衆生入佛慧,乃《法華經》之宗旨。其開顯之方式,即是藉由假名相說之隨宜權法入手,然後再一一開顯入實。若完整地說,是以「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的叁個步驟,來開顯權法即實法的道理,顯示法法無不是中道實相,法法皆爲成就佛慧而設置;而其最終目的,在于「定之以子父,付之以家業,拂之以權迹,顯之以實本」,這就是《法華經》「唯論如來設教」大綱之所在。
因此佛說法的目的,無非志在「敷化」,爲令衆生破迷開悟而說權、說實;權說即是「方便說」,而實說即是「究竟說」。而怎樣才算是究竟?簡而言之,成佛就是究竟,未成佛就是不究竟。因爲衆生都是樂于小乘法,就是喜歡修自己,在一切事情上只圖自利,不思利他,所以被稱爲「自了漢」;所謂「吾身多五欲」,「五欲」即是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望,通常被喻為「地獄五條根」,是修行人的障道根本。可是衆生常被五欲、六塵所迷,不思出離,就好像我們昨天所說的「火宅喻」一樣,再不逃出來的話,就會有喪失性命的危險;因此慈悲的佛陀才會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乃至于異方便、種種言說、譬喻,讓我們從種種的煩惱、痛苦中解脫,從汙濁的生死此岸,過渡到清淨的涅槃彼岸。
說到「涅槃」,一般來說有二種;即「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又稱「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涅槃」。「依」者,有漏之依身。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續,稱爲有余涅槃;更滅依身無所余者,稱爲無余涅槃。此二種涅槃,同爲一體,然無余涅槃之現,在于命終之時。
還有「叁種涅槃」,即天臺宗就體、相、用叁方面,用以彰顯不生不滅之義所立之叁種涅槃。即:(一)性淨涅槃,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可染即不生,不可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即性淨涅槃。(二)圓淨涅槃,智極爲圓,惑盡爲淨,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即圓淨涅槃。(叁)方便淨涅槃,智慧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即方便淨涅槃。
此外,更有法相宗所立之四種涅槃。即:(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又稱自性清淨涅槃、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乃一切法之實性即爲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爲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泯絕言語、思慮,唯聖者始能自內證得。(二)有余依涅槃,略稱有余涅槃。即斷盡煩惱障所顯現的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爲所依,故稱有余依涅槃。(叁)無余依涅槃,略稱無余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余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爲法之所依,自然歸于滅盡,衆苦永寂。(四)無住處涅槃,即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之深智,于二者無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空寂。
以上四種涅槃之真如理體雖然有別,但其真正所顯得者,則爲後叁種涅槃,因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性本寂,不由實相真如所顯,而後叁種涅槃則爲滅盡煩惱、依身、所知障後,方顯得者。若論凡聖一切對于此四種涅槃之具與不具,則一切有情皆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之「無學」既已斷盡煩惱,故具有有余依、無余依二種涅槃;佛悉斷盡煩惱、所知二障,故具四種涅槃。
開權顯實.會叁歸一(五)
──寬運法師西方…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