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佛的本懷。

   由此可見,佛陀于第五時,也就是在《法華經》中所說的教法,純是圓滿的圓教,即會通前四時的方便教,以彰顯真實的開顯圓。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上說,是將華嚴時以後至法華涅槃時之間的二乘加以開會;可以說,以前的諸經是應未熟的機根而設,是權便之法,今欲引導衆生入真實之教,而以權便之法顯真實之義;概括而言,前四時皆是權宜之說,而此第五時才是真實說、究竟說,故稱爲「開權顯實」。

   通過五時判教,我們可以清晰了解佛陀說法的次序與方式,乃爲應衆生的根基及理解程度而施設,這是佛陀說法的高度慈悲與智慧。

   我們讀誦《法華經》時,除了體會佛慈悲化度衆生的本懷外,在此要特別一提的是:第〈二方便〉品與第十六〈壽量品〉,是本經的兩大中心,爲正宗分。佛由叁昧起,稱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百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所作所爲)、如是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來究竟。在說《法華經》之前,爲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說叁乘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是故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衆生將來皆可成佛,實無叁乘之別。

  我們都知道,佛教將宇宙分爲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凡法界、四聖法界。六凡法界:地獄道、畜生道、鬼道(叁惡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叁善道)。四聖法界:佛(果位)、菩薩(因地),阿羅漢(聲聞)、緣覺(辟支佛)。世間生死流轉的衆生,都可以歸納到十法界中。

   而大乘佛教的天臺教理,主張一法界即具足十法界,因此,若一法界進入了十法界,這個十法界乘十就是百界,那百界乘「十如是」,就成爲「百界千如」;如《法華玄義》卷二謂:「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又天臺宗強調以「叁千」之數融攝一切諸法,所以又提出「一念叁千」的思想:因十法界內又可分十法界,如佛界的菩薩法界,直到佛界的地獄法界,同樣地獄界的佛境界、菩薩境界,如是互相組合成爲一百個法界;然而爲什麼十法界與十法界還可以組合呢?因爲十法界一切有情都具圓明妙心,此圓明妙心具備十法界一切功德,故性具善惡,地獄衆生也具備佛種姓、菩薩種姓,同樣佛陀也圓具十法界,方可受用自在化身無量,故佛身可以現于地獄,即是佛界圓具十法界。

   如是一百法界再與上面的十如是組合,就成了一千個法界,這裏與上面不同的是,前者是十如是乘十法界乘十如是,而這裏則是十法界乘十法界乘十如是。

  

  

   這是一千個世界,而世界又分爲叁種,一者有情世界,即是衆生與衆生之間的世界,人類生活的社會就是一個縮影;二者器世界,就是衆生生存的環境,好像容器,地球就是器世界的縮影;叁者五蘊世界,即是衆生的色、受想、行、識五種感官世界,人類的心理活動就是一個縮影。

   上面一千個世界的每一世界就又分爲這叁種世界,故成了叁千世界,這與叁千大千世界不同。故天臺宗認爲一念含攝這叁千世界,故曰「一念叁千」。古德雲:「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即是一念具備叁千法界,就看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在哪裏?天臺宗這個「一念叁千」的「一念」,既不在前,亦不在後,由于一法界即具足十法界,所以一念就能具足叁千,而天堂與地獄,就在這一念之間,因此,如果一念是極端的十惡,當下就是地獄;一念是中等的十惡,當下就是餓鬼;一念較輕的十惡,當下就是畜生;相反地,如果一念五戒,那就是人;一念十善,那就能生天,不過雖然同樣地修五戒十善,如果瞋恨心很重,那就是阿修羅道;如果修十二因緣,那就是緣覺;如果修四聖谛;那就是聲聞;修菩薩道,將來就是菩薩;最後福、慧都圓滿了,那就是佛。由于每一念都可以互具互攝,所以說,一法界即具足十法界,而且以教理來說,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融叁谛」;空、假、中叁觀都在這一心中得,也就是「一心叁觀」。這是天臺宗圓融互攝的思想理論系統,希望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一一解說。

   因爲我們西方寺是「教演天臺,行歸淨土」的道場,所以今天借著大家一起念誦《妙法蓮華經》的因緣,順便講一講天臺教,讓大家明白佛出世的本懷;我們從〈方便品〉裏頭知道,佛說本經的時候,有五千個增上慢人,因爲覺得佛陀所說的法和以前所說的不一樣,因此生起了疑心與慢心,故而離席;其中顯示了「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的目的──就是讓衆生能了解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佛陀是徹底圓滿的覺悟者,有無窮的善巧、方便,所以用了種種的譬喻、言說,無非是要令我們悟入佛之知見。因此整部的《法華經》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學價值,且有高深的哲理,是一部美妙、殊勝的經典。今天大家能有這個機會一起來念誦、禮拜,都是很好的福份。早上我已經跟大家說過,這部經有很多的譬喻,一共有七個,即著名的「法華七喻」:一、〈譬喻品〉第叁的「火宅喻」;二、〈信解品〉第四的「窮子喻」;叁、〈草藥喻品〉第五的「藥草喻」;四、〈化城喻品〉第七的「化城喻」;五、〈五百弟子授記品〉的「衣珠喻」;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髻珠喻」;七、〈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的「醫子喻」。

  

   因此,我們誦經的時候大家要留意這個經中的義理;希望我的講解能增加大家對這部經的了解;經中的七個比喻,相信對大家學佛一定有很大的幫助,因每一個比喻其中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所以今天誦經的因緣實在是很難得;在這炎炎夏日,難得大家來參與、護持、隨喜;我們都知道,誦讀經典的功德,可以令我們袪愚迷、開智慧,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希望大家都能夠勤誦經典,而且得到大智慧。這幾天的法會中,我都會跟大家簡單的講一講,希望大家在讀經的時候多留心、多用心,從而增加信心,增加了解。好,我們現在結齋。

  開權顯實.會叁歸一(叁)

   ──寬運法師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我們繼續講《法華經》。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只要我們真心誠意稱念一聲「南無佛」或「阿彌陀佛」,植下善根種子,將來就有機會同證菩提,共成佛道,可見念佛的功德是如何的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西方寺雖然是城市中的寺廟,但也有佛塔,也有很多仿唐宋風格的建築;我們是天臺法脈、專修淨土的道場,每月都舉辦彌陀佛七法會,希望凝聚中、港兩地更多的弟子來信佛、學佛;這是我們的心願。

   我們都知道,慈悲的佛陀因不忍我們衆生輪回生死受苦,乃特別開示了「叁根普被,利頓全修」的淨土法門,只要我們「至心信樂」,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但是,我們的平日的心,如此的散亂、如此的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如何能降伏、如何能使之安定而趨向于佛道呢?除了拜佛、念佛之外,還要多讀誦大乘經典。這樣才能深入法義,開啓我們內在的智慧。

   正如其它許多大乘經典一樣,佛在說法之前都會放光現瑞;如本經〈序品〉所說: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

   如來說法前放光現瑞,目的就是要令諸菩薩、天人生大恭敬、大歡喜,欣聞此希有殊勝的大法。

  經文中文殊菩薩繼續說下去:「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一切種智。」

  如來是徹底覺悟、福慧圓滿的大覺智者,所以被尊稱爲人天導師,其說法有無數善巧方便,初、中、後善,且意義深遠,純一無雜,清白皎潔,具足梵行:爲聲聞而說四谛法,爲辟支佛說十二因緣,爲諸菩薩說六波羅蜜;如是種種說法,無非爲了令所有求法者、聽法者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得成就佛道。

  相信大家都知道,四谛、十二因緣是修行正法最根本的基礎,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是菩薩道首要的六個條件。菩薩修至六度萬行圓滿,就能度生死死、證涅槃。所以佛爲了令一切衆生得解無上妙法,乃以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開導指引;如〈方便品〉中言:

  「爾時,世尊從叁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苦。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叁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佛爲了令我們愚迷、貪執的衆生,離諸苦惱,不複顛倒夢想;所以他說「唯我一人能念護」,就是說,只有佛一人才能救護我們;他有無限的慈悲,不會舍棄我們任何…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