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证法▪P2

  ..续本文上一页观微细,但比乐就要粗了。乐是内心没有表现出来的觉受,喜是乐在身体上的外在表现,所以喜更粗些。比如我们内心感觉很好时,脸上或身体上就会有所表现,心里的感觉就是乐,脸上的表情就是喜,大家一看就看得出来这个人很高兴,但心里的感受却看不到了。一心则更深入细致,把喜和乐也舍掉了就是一心,非常清净,非常心安的感觉。

  所以修行是心越空越好,负担越少越好。比如欲界凡夫的需要非常多,财色名食睡,各种欲望都想去满足,那就很难达到初禅的境界。初禅的人是超越了欲望的,就是没有了对身外之物的欲望了,把欲界的东西一点点放下,不受欲望的束缚了,就能进入初禅。如果我们虽然在打坐,心里却总想着怎么去赚钱、会客人、游山玩水什么的,就肯定什么禅也没有。

  但放弃欲望并不是等死一样,不吃、不喝、也不做事了,只是不再会为这些事情去烦恼了而已,实际上有了初禅的境界后,我们做人的原则、做事的认真态度都会超过一般凡夫,甚至我们的智慧、分辨能力、各种境界都会提高。比如凡夫为了得到身外之物,会拼命去努力,因为他所有的支撑点都在这里,唯恐得不到,所以谁也不敢得罪,最后只能得罪自己。一辈子忍气吞声地活着,非常虚伪,内心境界也很低落,到死时还会发现拼命追求来的东西也全靠不住,这样的人生就很悲惨了。

  其实如果不被这些身外之物压住,每一颗心都是非常健康、快乐的。心里有很多东西的时候,就会喘不过气来,活得很累,禅修就是让我们这颗心学会放松,回归它本来的状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这个世间。最高的角度就是佛的角度,去慈悲智慧地处理事情,所以修行永嘉禅法的真正目的就是打开我们的智慧,看到心的真相,修得佛果。而四禅八定只是早期入门的一些训练,通过禅修把心清净下来,得到些禅定的法喜,我们才能对佛法更有信心,接下来看二禅的修习方法。

  

  二、二禅修证

  建立在初禅的基础上,二禅的修行方法分为两部分,一者明修习方法。二明证中间禅。第一是直接讲修行二禅的方法,第二是讲中间禅的境界。

  第一、明修习方法

  若凡夫人。亦当先修六行。如果是见地未开的凡夫修行二禅,就要先修六种行,如果是见惑破掉的圣人就不需要修六行了,因为他对粗重的觉受已经能破掉了,不会再执着。所以智慧开了以后,修习禅定过程中就不会再执着任何一个境界,能一直进步下去;但是凡夫的我执都没有破,如果初禅快乐的觉受生起来,就会去执着它,不愿意放手,那就不能再进一步进入二禅了,所以凡夫想进入二禅,必须要修习六行。

  这六行当中,佛弟子多修八圣种。八圣种就是前面讲过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圣道,六行是“苦、粗、障、胜、妙、利”,那么六行如何修呢?其实就是欣上厌下,厌离初禅粗重的觉受,欣慕二禅的美妙,所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欣上和厌下各有三行需要修。

  我们先看厌下的三行如何修,“谓于初禅第六默然心中,厌离觉观”,厌离就是对初禅心生厌离,第六默然心就是于初禅寻思喜乐舍这五种心生起后,要生起想把觉观停下来的第六种心,这个心叫默然心,其实就是未到定。用这种心把觉观停下来,厌离初禅、厌离觉观。观初禅的觉受为苦、粗、障。所以六行中第一行为苦行,就是觉得初禅虽然比欲界觉受好多了,但其实还是挺苦的,因此才能生厌离心,欣上厌下,才能再去进步。那没有到初禅的人呢,就先要厌离欲界的快乐,以欲界之乐为苦,欣慕禅定之乐,才会去修禅定。知二法动乱逼恼定心故为苦,知道觉观这两法很动乱,让本来安定的这颗心很受干扰,变得不稳定、不清净,所以初禅的觉受其实是苦的。

  六行的第二行叫粗行,“从觉观生喜乐定等故为粗”,粗就是粗重、不细腻,觉观之后才能生起的这种喜乐肯定是很粗的,因为心还要动乱,我们想要更微细、更深入的快乐,不要这种粗浊的快乐,就会厌离初禅。

  第三行叫障,“此觉观法,障二禅内净故名障”,障就是障碍,因为初禅用心去专注的方法,障碍了我们内心原有的清净,所以初禅其实是二禅的障碍,必须厌离,苦粗障为厌离行,因为初禅是苦的、粗涩的、有障碍的,我们会选择厌离初禅。

  六行中的另外三行,叫欣喜行,也就是欣慕二禅的觉受,欣是欣赏、喜欢、追求。欣喜行的第一个是胜,攀上胜者。二禅内净安隐。胜初禅觉观动乱之定。攀就是攀缘,上胜者就是高妙的境界。因为二禅是内在清净的,不需要起心动念的,比初禅的觉观要殊胜的多,因此觉得二禅比初禅好,所以就不想停在初禅,想去进到二禅,修行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有前进的动力,这叫胜行。

  第二是妙行,“妙者,喜定因内净而发,是为微妙”。喜定,喜不是由于觉观而发,而是由内净而发,所以它就更微妙了。第二行就是要了解到因为内心的清净而生起的喜乐,才是微妙的,如果我们用心去主动地感受快乐,因为主动就会很累、很疲劳,如果把主动的心放下来了,自然而然感受到很快乐、很舒服,也就会更轻松、更微妙了。

  第三个是出行,“出者,若得二禅,即心得出离觉观等障”,如果证得了二禅,我们就会出离觉观的障碍,这是欣喜行。所以六行实际是两种内容:讨厌初禅的苦粗障,喜欢二禅的胜妙利,因此厌离初禅,希望得到殊胜、微妙和能出离觉观障碍的二禅。

  凡夫通过修这样的六行,才可能从初禅当中出来,否则就出不来了,就体会不到生命丰富的层次感以及内心当中所蕴涵的那种无比的富有。生命真的是很奥妙的,我们现在只能体会到欲界里的一点点,实在太渺小了,随着佛法和禅定的一步步深入,色界、无色界乃至出世间禅定的各个层次我们都能体会到,而且这些全是我们原本就具有的生命内涵,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我们只是用佛法把它全部开发出来了而已。所以修行就如同把深山里的宝藏慢慢全部开发出来一样,我们不但会非常富有,还可以享受宝藏所带来的各种快乐,如果我们不开发,就守着这个宝山,那还是无法拥有宝藏的,这个宝藏就是定力、智慧和慈悲。

  因此修学任何佛法之前,我们都希望大家能够发起菩提心,也就是发心修学完整的佛法,立下长远的目标,一定要了生死、度众生,再一步一步去学习,学一点感受一点,也不会停留在任何禅定境界里,会继续往前走,直至圆满菩提,我们就慢慢能体会到生命的全部内涵,受用无尽了。所以修行路上不要害怕放弃,放弃越多,得到就会越多。比如我们放弃初禅进入二禅,就意味着我们同时拥有了初禅和二禅的觉受,并不是说我们放弃了初禅就再也不能有初禅的觉受了,这就如同我们虽然一直向前赶路,但走过的路都会认识,所以放弃了初禅、有了二禅觉受的人,也随时可以进入初禅,而且会进入得非常轻松,因为从动念往不动念修很难,反向却是容易的,把觉观拾起来,随时一想到初禅,就进去了。如果没有二禅的觉受,修初禅就会非常累。这就像小的时候我们挑二十斤就很累,长大了以后可以挑三十斤了,再挑二十斤就很轻松、很自在了。

  所以修行路上要学会放下,放下才能进步。我们现在得不到初禅的觉受,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贪着欲界的快乐,放不下。比如打坐时,生起觉受的时候,身心也是很愉悦的,可是刚有五分钟、十分钟的功夫,我们就想睡觉了,感觉懒洋洋的躺在那里很舒服,就贪着现有的这种小小的舒服,而不愿意再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愿意进入禅定的法喜,其实有了初禅的觉受后,睡眠质量也会提高,不需要睡那么久也会精力充沛。另外,其它人伦的快乐也完全不会失去,反而会体验得更深刻,比如在家人有了初禅的觉受后,欲望不会影响到他了,是不是就没有夫妻生活了?有些人很担心这些,怕禅修会影响家庭,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就象你已经能挑三十斤了,再去挑二十斤有什么关系?你只会挑得更轻松更快乐,所以禅定将心训练得很专注以后,再做世间的任何事都只能做得更好,不会做坏的。但是,如果你只贪着二十斤呢,三十斤就永远挑不动,所以放弃非常重要,我们在欲界也要修这六行,厌弃欲界,欣慕禅定,才能走入佛法的宝山。

  在欲界怎么修六行呢?也分两种,先要观欲界的一切都是苦粗障,哪怕是欲界的荣华富贵都是苦的。苦的原因就是凡夫的心态极不稳定,五趣杂居,我们没有办法把握自心,这是最要命的地方。比如热恋中的情侣,都希望对方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大家都有这种经验的,这可能吗?我们心态极不稳定,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还能保证不忘记别人吗?所以恋人之间也在互相欺骗,没有人能永远不忘记别人的,除非是佛菩萨,因为佛菩萨已经把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完全打破了,众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众生心,不一不异。

  佛心永远象镜子一样明亮清澈,无始劫来的所有众生都显现在佛心里,佛会随缘救度,不会扔下一个,这才叫永不相忘。而我们的镜子现在让灰尘盖得厚厚的、满满的,连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都看不明白,怎么可能保证不忘记别人呢?因为不知道心在想什么,凡夫总是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完全以欲望作为自己的追求,欲望满足时就以为终于得到了,能暂时快乐一会儿,过不了多久就发现原来这还不是自己想要的,又变得非常痛苦,比如恋人分开时就以为在一起该多快乐,结果在一起的时候,又吵架,说不定还会分手,是不是?所以世间的苦是必然的,即便我们偶尔有一点点快乐,也是很粗拙、短暂的,都必须靠外境来满足,来表现。

  我们可以想一下人生究竟有多少快乐?据说人生有四大快乐,所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旱了很久才有这么几滴雨,他乡奔波孤独多少年才遇到朋友,金榜题名、洞房之夜又能有几次呢?这些境界是…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证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