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绝对不多见的,所以人生的快乐少得可怜,而且很粗糙,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自己达到了世俗的某个标准才感觉快乐,其实那个标准和快乐有什么关系?比如一般人有钱了就会欣喜若狂,或者当官了、高升了、名气大了,都会觉得很高兴,但这种高兴完全依赖外境,因此很粗浊、很表面、很短暂。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
记得当年我从福州鼓山佛学班考入南京佛学院的时候,刚接到通知书时,在床上就激动得蹦起来了,非常快乐、兴奋,觉得终于考上了,太高兴了,马上要进入天堂一样。但当我真到了那里、迈入那个大门的时候,却体会不到快乐了,感觉我还是我,一点也没有变,考上大学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又为什么要快乐呢?所以我当时就发觉,人们认为考上大学或者怎么样了就是快乐的,那完全是我们人为造作的、很粗糙的、外来的、不稳定的,并非发自内心的,因此常常会障碍我们正常的生活。
比如看球赛很快乐,一激动说不定双方球员的粉丝会打起来;谈恋爱似乎也很快乐,可谈得上吊自杀的也很多,而且往往是一个人觉得快乐的事情,却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和痛苦,不但障碍自己还会障碍别人,所以世间的快乐是苦、粗、有障碍的,这是一种客观的悲剧。我们认识到这里,就要厌离它。学了佛法之后,我们还要去欣求禅定的快乐,当让心专注下来,去感受身心觉受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殊胜、很舒服、很美妙,也不需要物质的支撑,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喜悦,非常深入、细腻、完美,这些快乐是世间快乐可比的吗?难道我们不想拥有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贪求世间粗浅的快乐呢?经过这样六行的观察后,我们就能对世间的欲乐生起厌离心,经过未到定,如法地去修行,就能走入禅定。
有了禅定的快乐后,我们也一样在世间生活,反而会更慈悲、会更有智慧处理世间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学佛法,修禅定,离开了世间欲望之乐,并不会变得无情无意。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了,不但照样会为父亲扶棺送葬,尽一个儿子的孝心;还可以教育亲人朋友,包括他出家前的妻子和儿子,让亲人们也能得到殊胜的禅定快乐;甚至对于不认识的一切众生,佛都会看作自己的亲人,平等教化,所以有禅定觉受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美、健康的人,自然而然会把安乐带给身边的人,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美好的人间乐土。
建立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们就知道禅定是人人都需要的,就希望去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内在,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六行去进步呢?有三个方法,第一就是不受不着,对任何境界都如此。比如我们对初禅的境界,既不去感受也不去执着,不让自己进入初禅,然后你继续打坐用功,就可以达到二禅的觉受了。如果对初禅的觉受已经生起了贪恋,那就要采用第二种方法——诃责故得离,诃责就是责骂,骂初禅的觉观是粗、是苦、是障,就能舍离初禅。还有第三个方法,叫观析故得离,观析就是观察分析,认识到有觉有观太麻烦了、不究竟,一定要把它破掉。
这和驱赶一个纠缠我们的人一样,第一个就是不理他,他说什么都不理他,他觉得没劲了自己就走了。如果他脸皮厚,自己不走,我们就要进一步地斥责他,他干什么都斥责他,他慢慢也就走了。如果骂他还不走,就要拿棍子把他赶跑,所以无论对于任何觉受,我们都要能做到这样,“不受一切受,方名正受”,这才是修行人的本色。为什么修行人生活上要简单一些、清苦一些呢?就是怕我们贪着世间的欲望,欲望来了,我们就要远离、呵斥、驱赶,甚至去修苦行,这样慢慢减少对世间享乐的贪欲,我们就能进步了。走出初禅之后,还要经历中间禅,才能进入二禅。
第二、明证中间禅
实际上,中间禅就是默然的意思,默然就是沉静下来了,把觉观喜乐舍沉静下来、从初禅出来以后,以离初禅二禅未生,于其中间,亦有定法,亦得名禅。有一段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任何觉受,这就如同我们从一楼走入二楼的过程中,中间一定有一段起承转和的平台,在这里既可上,又可下,因此非常重要,此时能不能入二禅就要看是否修习过六行了,此定以六行观为体,住此定中,若离六行观者,则多生忧悔。安住在这个没有任何觉受的禅定里时,如果有六行的认识,就会有一种意识、一种观照,告诉自己一定要证得二禅,在一片空白的状态里唯独它能够指导我们进入二禅。如果没有六行观,停在一片空白里面时间久了,又没有进二禅的愿望,我们就会因为失去了初禅的觉受而生忧悔之心。后悔自己从初禅里出来,把那么快乐的境界失去了,什么都没有了。
这种忧悔一产生,就会出现四个问题。一是永不发二禅,永远发不起二禅的觉受,这真是麻烦了。二是乃至转寂亦失,中间禅也失去了。三是或时还更发初禅,或者还会退入初禅。第四是合初禅亦失,如果缘分不好,忧悔之后,没有时间再修习初禅,就会造成连初禅的觉受都找不回来了。所以中间禅要以六行观为体,一定要有这个观照,告诉自己从初禅出来是为了进入二禅的,不会停在这里。就如同我们站在一楼和二楼之间的平台上时,一定要想着把二楼打开,如果不打开,在平台上徘徊一段时间,就可能什么都没有了,而二楼一打开,就是二禅发相。
三、二禅发相
二禅有四支。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因有六行的觉照,行者从中间禅一心用功,专精不止,让自己专心停留在禅观当中,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就会生起二禅的觉受。初禅五支有十六触,到了二禅已经不在地水火风上去感觉了,专门观照自己的内心,所以十六触没有了,只具备了这四支功德。
第一内净,“所言内净支者,既离觉观,依内净心发定,皎洁分明,无有垢秽故,名内净支”,也就是离开觉观以后,内心就清净了,不再有动摇,喜乐舍这三个跟初禅是一样的,但二禅会更深入、更细腻、美妙。因为其实身心的感觉是同时的,也就是内心觉得很舒服时,身体也觉得很舒服,只是我们不再用心去专注身体了,那么内心的觉受就会更清晰、更美好。所以二禅不需要再用第六意识去激活细胞,只是内心很喜悦时,细胞就能自己活跃起来。
第二喜支,“喜支者,定与喜俱发,行者深心自庆,于内心生喜定等十种功德善法故,悦豫无量,故名喜支。”二禅和喜一起启发出来的时候,行者内心有一种很庆幸的感觉,因为终于到二禅了,非常高兴,生命当中又有了新的启发、新的觉受,并会生起更美好的十种功德,所以非常庆幸。十种功德里主要是悦豫无量,也就是快乐没有限量,感觉整个身心、甚至整个环境都充满快乐,全身充满着舒服的感觉,无论做什么都很快乐、很舒服,这就是二禅的喜,愉悦无量的感觉。而初禅就有限制,因为还要去觉观身体,快乐就限制在十六触当中了,二禅把觉观消除掉了,就没有限制了。
第三乐支,“行者受于喜中之乐,恬澹悦怡,绵绵美快,故名乐支”。恬澹悦怡,绵绵美快,这八个字是对二禅之乐的形容,内心非常轻松、淡泊、喜悦、轻快,什么东西都没有,一无所求,连快乐都没有想到,却沉浸在非常轻安、绵绵密密的快乐里面,这就是二禅的觉受。
第四一心,“受乐心息既不缘定内喜乐,复不缘外念思想,一心不动故,名一心支”。喜是表现在外的快乐,乐是内心蕴含的快乐,两者有粗细、深浅的区别,二禅虽然有喜乐觉受,但不攀缘,一心不动,心完全专注,这就是二禅的禅定境界。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证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