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絕對不多見的,所以人生的快樂少得可憐,而且很粗糙,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因爲自己達到了世俗的某個標准才感覺快樂,其實那個標准和快樂有什麼關系?比如一般人有錢了就會欣喜若狂,或者當官了、高升了、名氣大了,都會覺得很高興,但這種高興完全依賴外境,因此很粗濁、很表面、很短暫。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記得當年我從福州鼓山佛學班考入南京佛學院的時候,剛接到通知書時,在床上就激動得蹦起來了,非常快樂、興奮,覺得終于考上了,太高興了,馬上要進入天堂一樣。但當我真到了那裏、邁入那個大門的時候,卻體會不到快樂了,感覺我還是我,一點也沒有變,考上大學和自己又有什麼關系呢?又爲什麼要快樂呢?所以我當時就發覺,人們認爲考上大學或者怎麼樣了就是快樂的,那完全是我們人爲造作的、很粗糙的、外來的、不穩定的,並非發自內心的,因此常常會障礙我們正常的生活。
比如看球賽很快樂,一激動說不定雙方球員的粉絲會打起來;談戀愛似乎也很快樂,可談得上吊自殺的也很多,而且往往是一個人覺得快樂的事情,卻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和痛苦,不但障礙自己還會障礙別人,所以世間的快樂是苦、粗、有障礙的,這是一種客觀的悲劇。我們認識到這裏,就要厭離它。學了佛法之後,我們還要去欣求禅定的快樂,當讓心專注下來,去感受身心覺受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很殊勝、很舒服、很美妙,也不需要物質的支撐,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喜悅,非常深入、細膩、完美,這些快樂是世間快樂可比的嗎?難道我們不想擁有嗎?那我們爲什麼還貪求世間粗淺的快樂呢?經過這樣六行的觀察後,我們就能對世間的欲樂生起厭離心,經過未到定,如法地去修行,就能走入禅定。
有了禅定的快樂後,我們也一樣在世間生活,反而會更慈悲、會更有智慧處理世間的各種問題。所以我們學佛法,修禅定,離開了世間欲望之樂,並不會變得無情無意。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了,不但照樣會爲父親扶棺送葬,盡一個兒子的孝心;還可以教育親人朋友,包括他出家前的妻子和兒子,讓親人們也能得到殊勝的禅定快樂;甚至對于不認識的一切衆生,佛都會看作自己的親人,平等教化,所以有禅定覺受的人,才能成爲一個真正完美、健康的人,自然而然會把安樂帶給身邊的人,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是真正和諧、美好的人間樂土。
建立了這樣的認識以後,我們就知道禅定是人人都需要的,就希望去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內在,那麼我們如何通過六行去進步呢?有叁個方法,第一就是不受不著,對任何境界都如此。比如我們對初禅的境界,既不去感受也不去執著,不讓自己進入初禅,然後你繼續打坐用功,就可以達到二禅的覺受了。如果對初禅的覺受已經生起了貪戀,那就要采用第二種方法——诃責故得離,诃責就是責罵,罵初禅的覺觀是粗、是苦、是障,就能舍離初禅。還有第叁個方法,叫觀析故得離,觀析就是觀察分析,認識到有覺有觀太麻煩了、不究竟,一定要把它破掉。
這和驅趕一個糾纏我們的人一樣,第一個就是不理他,他說什麼都不理他,他覺得沒勁了自己就走了。如果他臉皮厚,自己不走,我們就要進一步地斥責他,他幹什麼都斥責他,他慢慢也就走了。如果罵他還不走,就要拿棍子把他趕跑,所以無論對于任何覺受,我們都要能做到這樣,“不受一切受,方名正受”,這才是修行人的本色。爲什麼修行人生活上要簡單一些、清苦一些呢?就是怕我們貪著世間的欲望,欲望來了,我們就要遠離、呵斥、驅趕,甚至去修苦行,這樣慢慢減少對世間享樂的貪欲,我們就能進步了。走出初禅之後,還要經曆中間禅,才能進入二禅。
第二、明證中間禅
實際上,中間禅就是默然的意思,默然就是沈靜下來了,把覺觀喜樂舍沈靜下來、從初禅出來以後,以離初禅二禅未生,于其中間,亦有定法,亦得名禅。有一段一片空白的狀態,沒有任何覺受,這就如同我們從一樓走入二樓的過程中,中間一定有一段起承轉和的平臺,在這裏既可上,又可下,因此非常重要,此時能不能入二禅就要看是否修習過六行了,此定以六行觀爲體,住此定中,若離六行觀者,則多生憂悔。安住在這個沒有任何覺受的禅定裏時,如果有六行的認識,就會有一種意識、一種觀照,告訴自己一定要證得二禅,在一片空白的狀態裏唯獨它能夠指導我們進入二禅。如果沒有六行觀,停在一片空白裏面時間久了,又沒有進二禅的願望,我們就會因爲失去了初禅的覺受而生憂悔之心。後悔自己從初禅裏出來,把那麼快樂的境界失去了,什麼都沒有了。
這種憂悔一産生,就會出現四個問題。一是永不發二禅,永遠發不起二禅的覺受,這真是麻煩了。二是乃至轉寂亦失,中間禅也失去了。叁是或時還更發初禅,或者還會退入初禅。第四是合初禅亦失,如果緣分不好,憂悔之後,沒有時間再修習初禅,就會造成連初禅的覺受都找不回來了。所以中間禅要以六行觀爲體,一定要有這個觀照,告訴自己從初禅出來是爲了進入二禅的,不會停在這裏。就如同我們站在一樓和二樓之間的平臺上時,一定要想著把二樓打開,如果不打開,在平臺上徘徊一段時間,就可能什麼都沒有了,而二樓一打開,就是二禅發相。
叁、二禅發相
二禅有四支。一內淨,二喜,叁樂,四一心。因有六行的覺照,行者從中間禅一心用功,專精不止,讓自己專心停留在禅觀當中,于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就會生起二禅的覺受。初禅五支有十六觸,到了二禅已經不在地水火風上去感覺了,專門觀照自己的內心,所以十六觸沒有了,只具備了這四支功德。
第一內淨,“所言內淨支者,既離覺觀,依內淨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故,名內淨支”,也就是離開覺觀以後,內心就清淨了,不再有動搖,喜樂舍這叁個跟初禅是一樣的,但二禅會更深入、更細膩、美妙。因爲其實身心的感覺是同時的,也就是內心覺得很舒服時,身體也覺得很舒服,只是我們不再用心去專注身體了,那麼內心的覺受就會更清晰、更美好。所以二禅不需要再用第六意識去激活細胞,只是內心很喜悅時,細胞就能自己活躍起來。
第二喜支,“喜支者,定與喜俱發,行者深心自慶,于內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故,悅豫無量,故名喜支。”二禅和喜一起啓發出來的時候,行者內心有一種很慶幸的感覺,因爲終于到二禅了,非常高興,生命當中又有了新的啓發、新的覺受,並會生起更美好的十種功德,所以非常慶幸。十種功德裏主要是悅豫無量,也就是快樂沒有限量,感覺整個身心、甚至整個環境都充滿快樂,全身充滿著舒服的感覺,無論做什麼都很快樂、很舒服,這就是二禅的喜,愉悅無量的感覺。而初禅就有限製,因爲還要去覺觀身體,快樂就限製在十六觸當中了,二禅把覺觀消除掉了,就沒有限製了。
第叁樂支,“行者受于喜中之樂,恬澹悅怡,綿綿美快,故名樂支”。恬澹悅怡,綿綿美快,這八個字是對二禅之樂的形容,內心非常輕松、淡泊、喜悅、輕快,什麼東西都沒有,一無所求,連快樂都沒有想到,卻沈浸在非常輕安、綿綿密密的快樂裏面,這就是二禅的覺受。
第四一心,“受樂心息既不緣定內喜樂,複不緣外念思想,一心不動故,名一心支”。喜是表現在外的快樂,樂是內心蘊含的快樂,兩者有粗細、深淺的區別,二禅雖然有喜樂覺受,但不攀緣,一心不動,心完全專注,這就是二禅的禅定境界。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證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