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十一章 叁禅修證法

  第十一章 叁禅修證法

  叁禅在叁界九地當中,屬于第四地。欲界是五趣雜居地,色界的初禅是離生喜樂地,二禅是定生喜樂地,叁禅是離喜妙樂地,所以從四禅八定來說,叁禅是第叁個禅定,從叁界的定境來講,叁禅就是第四地,是九地中最關鍵的禅定。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它的名字——離喜妙樂地就可以知道,叁禅的樂非常之美妙,稱爲妙樂,是九地當中最快樂的境界,快樂到無人願意出來。

  叁禅以上雖然還有四禅、四空定這五個更高的世間禅定境界,卻沒有這些快樂的覺受了,或者說因爲有更高的追求,四禅以上就超越了這種感觀上的快樂了,因此叁禅就成了整個叁界中最快樂的地方,我們現在連放下欲界的這一點點快樂都感覺很難,何況叁禅呢?很容易沈溺在裏面不出來,那就只好繼續輪回,就迷失了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目的,所以叁禅非常重要,我們對它要有足夠清醒、正確的認識。

  當然,如果我們有強烈的解脫願望,那到了叁禅以後,自己還會願意出來。如果不想解脫,按我們平常的這種希望離苦得樂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只要體驗到快樂,就絕對不想離開,那我們就沒有能力離開叁禅了。所以未到叁禅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也就是認識到即便叁禅也只是世間的快樂,不能真正地解脫。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了生死、出輪回、度衆生,決不能留戀叁界中的任何地方,有了這樣的大願力,我們修學叁禅就沒有問題了。

  叁禅在修行當中,我們最需要把握的就是兩樣事情,一是掌握叁禅修習方法,二是明了叁禅發相,首先我們看修習叁禅的方法。

  

  一、叁禅修證

  “攝心第一定,寂然無所見。患苦欲棄之,亦如舍覺觀。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這個偈頌說的就是叁禅的修行方法,首先必須攝心在定,心不能渙散,要更加專注。我們說過,四禅八定的共同特點就是用心都必須專注,只是因爲專注的目標和對象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禅定的境界。我們證入二禅需要诃斥、舍離初禅的覺觀,那麼現在想證入叁禅時,也要修六行诃斥二禅的喜支,以喜爲患苦,從而想放棄這個喜,去感受更細致的樂,這樣修習才會進入叁禅。

  那麼喜有什麼過患呢?喜是很沖動、很激動的快樂,這種快樂讓心一直在動搖,很不穩定,所以喜也是苦。相對于喜來講,樂已經把動態消除掉了,比較安定,所以我們要舍離喜支,直接感受更穩定的樂支。所以修行人從二禅要進入叁禅時,也要修行六行法門,俱足六行觀,也就是“厭下苦粗障,欣上勝妙利”。觀察到二禅的喜支很動搖,動搖實際上就是無常的表現,所以仍然非常粗濁、不夠細致、微細,仍然有過患,會障礙我們進入更深的內心層次,對二禅生起叁種厭離,同時對叁禅的殊勝和微妙産生一種欣喜和向往。

  這就如同我們出家一樣,所謂“籠雞有食湯镬近,野鶴無糧天地寬”。首先要認識到在家生活的過患,家室象牢獄一樣把我們束縛住了,所以我不願意呆在家裏,感覺還是出家快樂,就能順利出家了。否則你一會兒覺得家裏也挺好,有吃有喝、天倫之樂等等舍離不了,一會兒又向往出家生活,那你兩邊的生活就都過不好了。所以修行禅定也是這樣,一定要厭離二禅才能進入叁禅;如果舍不下二禅,就進不了叁禅。

  舍離二禅也是靠叁個方法,和舍離初禅是完全一樣的。第一就是不受不著,比如我們福報很好,生活過得很舒服,各方面都很圓滿,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就不想修行了。這個時候進入修行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去感受已經擁有的那些快樂,把它放下,然後就作爲一個很平常的人來學習佛法,這樣我們就不會被原來的那些知識、享受障礙住了。我們坐禅也是這樣,所有覺受全部放下,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有二禅禅定的人,所有一切都不去感受它,把自己當做零,一切從零開始,這樣才能接受新的東西。

  第二種就是诃責,比如我們不去感受好像也不行,又有文化、又有地位、也很聰明,爲什麼還要去吃苦,去打坐、盤腿呢?我們就總會有一種擺脫不掉的優越感,有這樣的想法時我們就要呵斥它,就因爲那麼一點點才華和本事就讓自己障礙住了,不能再去升華內在的生命境界。坐井觀天,那這個才華就成了可恥的障礙,就讓我們的生命萎縮了,從此不能再進步了。比如很多人有錢就變壞,就是錢財讓他的生命萎縮了,他以爲自己這樣就很不錯了,就可以胡作非爲了,結果就墮落了。如果他把有錢的這種覺受放下,有錢、有地位這些都不去感受,那他的生命還會繼續進步,所以我們要诃責那些錯誤的覺受和思想。

  如果诃責了還放不下,第叁個就要打它,把這個覺受破壞掉。比如二禅禅定功夫深的人,隨時能夠一心,所以走路說話也能處在二禅的快樂當中。這時候我們就要采取一些辦法讓自己出來,或者不進去,只要二禅的覺受一生起來,我們就讓自己想事情,甚至去看電視、看書,讓心亂起來,不讓自己進入二禅的覺受,這樣才能讓我們繼續向前走,進入叁禅。

  其實這叁個方法是我們人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並非只有修行禅定才需要,如果熟悉了,我們能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不滿足于現狀,對現狀不受不著。如果你對現狀沾沾自喜呢,就要進行第二步——诃斥。如果诃斥了也不行,你就要把所有的觀念打碎掉,從善惡裏面跳出來,走入更究竟的境界裏去。再比如,我們生病時很痛苦,我們想離開這個痛苦,首先就是不去感受痛苦,不要被這個痛苦局限住。第二,我們還要诃斥,自己怎麼這麼不長進呢?那麼多快樂的事情不去感受,偏要去感受這個痛苦?第叁,通過治療或者禅定把這個痛苦毀壞掉。

  或者生活當中別人罵你、誤會你了,第一你也要不受不著。進而你要诃斥自己爲什麼總去感受這些垃圾,別人辱罵你就如同向你這裏倒垃圾一樣,是不是?我們每次都接受,然後就生氣,所以很多人在生活當中,人際關系沒辦法調節好,就是因爲你一直在接受別人倒出來的垃圾,看到別人的貪婪、嗔恨和愚癡,馬上就被他所轉了,生氣、煩惱就是被別人的垃圾汙染了,所以要诃斥自己,不去接受這些不良信息。第叁,通過佛法,比如戒定慧,把這個煩惱消除掉,讓我們的心從裏面超越出來。

  所以我們對任何境界,特別是世間的榮華富貴、五欲快樂,這些我們平常容易沈湎在裏面的東西,都要通過這叁樣方法讓心從其中脫離出來,讓它能夠自由自在。只有心不在這個上面了,我們又有這個能力,這才說明我們對于這個法能自在了。比如說你有一百萬,如果你總去感受它,總去保持這個一百萬,那生命就局限在裏面了,如果你不去管它,該怎麼樣就怎麼用,不用也可以,那你才算是能自在受用這一百萬了。

  那麼在修行禅定的過程中,也要先舍離二禅的境界,認識到雖然二禅快樂,但仍是苦、粗、障的,“一心專念叁禅功德”,一心只想著叁禅的勝妙利,“爾時即舍大喜及與默然”,這個時候就會舍棄二禅的喜樂,大喜就是指二禅欣喜若狂的這種粗重快樂。心不去感受二禅之樂了,就會漸漸默然,再用一不受、二诃責、叁觀析這叁種方法,就能達到默然定,也就是中間定,進入全部覺受消失、一片空白的境界中。“行者是時慎勿憂悔”,在這裏也要非常慎重,不能生憂悔之心。

  所以離開二禅以後,進入叁禅之前,也一定要經曆中間禅,也就是未到定。這個未到定和初禅二禅之間的未到定雖然都是一片空白,但卻有深淺之分,覺受上是不一樣的。就像一個人不執著十元錢和不執著十萬元在心境上會有區別一樣;也像放棄貪吃和放棄五欲之樂所帶來的清淨感決然不同一樣,雖然都是不執著,但境界卻有高低深淺之分。所以二禅之後的未到定,比初禅之後的要殊勝得多。但同樣也不能生憂悔,憂悔之心所導致的問題和初禅之後的未到定是完全相同的,會令叁禅無法發起,甚至喪失所有禅定覺受,所以我們一定要慎重。

  如果不慎重,很容易就生起憂悔。比如把二禅放下來後,進入未到定的一片空白裏,我們發現沒有快樂了,如果這時能想到叁禅,馬上就會勇猛地向叁禅努力。可是如果有什麼特殊因緣,比如被劈頭蓋臉地打了一頓,打得你痛苦不堪,叁禅也進不了了,這個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生起憂悔,“我爲什麼放棄二禅呢?何必在這裏受苦”,這樣一思念二禅,可能就馬上退到二禅裏面不想出來了,叁禅就生不起來了。或者遇到一個人要跟你談戀愛,對你特別好,這個時候你從二禅又出來了,就會産生戀人的一種欲望,欲望一生起來後,不自覺的就開始憂悔了:“二禅的快樂沒有了,又沒時間再打坐進叁禅。”結果未到定、二禅、叁禅境界都沒有了。

  所以到了這裏我們一定需要慎重,就是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千萬不要後悔,哪怕從二禅出來十天半個月了,我們也要找機會讓自己的心處在未到定中,知道自己不接受二禅的覺受,是想要更微細地感受叁禅的境界,但絕對不要産生後悔憂惱,這樣就可以保持,不會失去進入禅定的機會。

  這裏有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也就是有了禅定境界的人,再看世間的男女欲愛,就會覺得很粗濁、非常短暫、非常沒意思,也不會再去要求和貪著。但如果家裏人還沒有禅定的境界,還貪著這種性欲的快樂時,又必須有夫妻生活,結果就容易産生憂惱,這一定要注意。其實有了初禅、二禅的覺受後,即便沒有接觸,也會有比淫欲還要快樂的覺受,而且在過夫妻生活時,也一樣能處在禅定裏面,因爲境界比對方高,他能感受到對方的那種快樂,也能看到對方的快樂很短暫、很粗淺,而且起心動念很昏亂,不能停留在快樂裏。因爲有禅定功夫,把持的能力就很強。如果原來可以五分鍾、十分鍾、或者說一個小時處在這種性欲的快樂當中,有了禅定的覺受後,他會把禅定的這種快樂在性行爲當中延伸,但自己完全沒有淫欲的要求,這裏面有比較深的道理。比如有些外道和修…

《永嘉禅法 第十一章 叁禅修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