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微細,但比樂就要粗了。樂是內心沒有表現出來的覺受,喜是樂在身體上的外在表現,所以喜更粗些。比如我們內心感覺很好時,臉上或身體上就會有所表現,心裏的感覺就是樂,臉上的表情就是喜,大家一看就看得出來這個人很高興,但心裏的感受卻看不到了。一心則更深入細致,把喜和樂也舍掉了就是一心,非常清淨,非常心安的感覺。
所以修行是心越空越好,負擔越少越好。比如欲界凡夫的需要非常多,財色名食睡,各種欲望都想去滿足,那就很難達到初禅的境界。初禅的人是超越了欲望的,就是沒有了對身外之物的欲望了,把欲界的東西一點點放下,不受欲望的束縛了,就能進入初禅。如果我們雖然在打坐,心裏卻總想著怎麼去賺錢、會客人、遊山玩水什麼的,就肯定什麼禅也沒有。
但放棄欲望並不是等死一樣,不吃、不喝、也不做事了,只是不再會爲這些事情去煩惱了而已,實際上有了初禅的境界後,我們做人的原則、做事的認真態度都會超過一般凡夫,甚至我們的智慧、分辨能力、各種境界都會提高。比如凡夫爲了得到身外之物,會拼命去努力,因爲他所有的支撐點都在這裏,唯恐得不到,所以誰也不敢得罪,最後只能得罪自己。一輩子忍氣吞聲地活著,非常虛僞,內心境界也很低落,到死時還會發現拼命追求來的東西也全靠不住,這樣的人生就很悲慘了。
其實如果不被這些身外之物壓住,每一顆心都是非常健康、快樂的。心裏有很多東西的時候,就會喘不過氣來,活得很累,禅修就是讓我們這顆心學會放松,回歸它本來的狀態,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這個世間。最高的角度就是佛的角度,去慈悲智慧地處理事情,所以修行永嘉禅法的真正目的就是打開我們的智慧,看到心的真相,修得佛果。而四禅八定只是早期入門的一些訓練,通過禅修把心清淨下來,得到些禅定的法喜,我們才能對佛法更有信心,接下來看二禅的修習方法。
二、二禅修證
建立在初禅的基礎上,二禅的修行方法分爲兩部分,一者明修習方法。二明證中間禅。第一是直接講修行二禅的方法,第二是講中間禅的境界。
第一、明修習方法
若凡夫人。亦當先修六行。如果是見地未開的凡夫修行二禅,就要先修六種行,如果是見惑破掉的聖人就不需要修六行了,因爲他對粗重的覺受已經能破掉了,不會再執著。所以智慧開了以後,修習禅定過程中就不會再執著任何一個境界,能一直進步下去;但是凡夫的我執都沒有破,如果初禅快樂的覺受生起來,就會去執著它,不願意放手,那就不能再進一步進入二禅了,所以凡夫想進入二禅,必須要修習六行。
這六行當中,佛弟子多修八聖種。八聖種就是前面講過的“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聖道,六行是“苦、粗、障、勝、妙、利”,那麼六行如何修呢?其實就是欣上厭下,厭離初禅粗重的覺受,欣慕二禅的美妙,所謂“厭下苦粗障,欣上勝妙利”,欣上和厭下各有叁行需要修。
我們先看厭下的叁行如何修,“謂于初禅第六默然心中,厭離覺觀”,厭離就是對初禅心生厭離,第六默然心就是于初禅尋思喜樂舍這五種心生起後,要生起想把覺觀停下來的第六種心,這個心叫默然心,其實就是未到定。用這種心把覺觀停下來,厭離初禅、厭離覺觀。觀初禅的覺受爲苦、粗、障。所以六行中第一行爲苦行,就是覺得初禅雖然比欲界覺受好多了,但其實還是挺苦的,因此才能生厭離心,欣上厭下,才能再去進步。那沒有到初禅的人呢,就先要厭離欲界的快樂,以欲界之樂爲苦,欣慕禅定之樂,才會去修禅定。知二法動亂逼惱定心故爲苦,知道覺觀這兩法很動亂,讓本來安定的這顆心很受幹擾,變得不穩定、不清淨,所以初禅的覺受其實是苦的。
六行的第二行叫粗行,“從覺觀生喜樂定等故爲粗”,粗就是粗重、不細膩,覺觀之後才能生起的這種喜樂肯定是很粗的,因爲心還要動亂,我們想要更微細、更深入的快樂,不要這種粗濁的快樂,就會厭離初禅。
第叁行叫障,“此覺觀法,障二禅內淨故名障”,障就是障礙,因爲初禅用心去專注的方法,障礙了我們內心原有的清淨,所以初禅其實是二禅的障礙,必須厭離,苦粗障爲厭離行,因爲初禅是苦的、粗澀的、有障礙的,我們會選擇厭離初禅。
六行中的另外叁行,叫欣喜行,也就是欣慕二禅的覺受,欣是欣賞、喜歡、追求。欣喜行的第一個是勝,攀上勝者。二禅內淨安隱。勝初禅覺觀動亂之定。攀就是攀緣,上勝者就是高妙的境界。因爲二禅是內在清淨的,不需要起心動念的,比初禅的覺觀要殊勝的多,因此覺得二禅比初禅好,所以就不想停在初禅,想去進到二禅,修行要有這樣的心態,我們才有前進的動力,這叫勝行。
第二是妙行,“妙者,喜定因內淨而發,是爲微妙”。喜定,喜不是由于覺觀而發,而是由內淨而發,所以它就更微妙了。第二行就是要了解到因爲內心的清淨而生起的喜樂,才是微妙的,如果我們用心去主動地感受快樂,因爲主動就會很累、很疲勞,如果把主動的心放下來了,自然而然感受到很快樂、很舒服,也就會更輕松、更微妙了。
第叁個是出行,“出者,若得二禅,即心得出離覺觀等障”,如果證得了二禅,我們就會出離覺觀的障礙,這是欣喜行。所以六行實際是兩種內容:討厭初禅的苦粗障,喜歡二禅的勝妙利,因此厭離初禅,希望得到殊勝、微妙和能出離覺觀障礙的二禅。
凡夫通過修這樣的六行,才可能從初禅當中出來,否則就出不來了,就體會不到生命豐富的層次感以及內心當中所蘊涵的那種無比的富有。生命真的是很奧妙的,我們現在只能體會到欲界裏的一點點,實在太渺小了,隨著佛法和禅定的一步步深入,色界、無色界乃至出世間禅定的各個層次我們都能體會到,而且這些全是我們原本就具有的生命內涵,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我們只是用佛法把它全部開發出來了而已。所以修行就如同把深山裏的寶藏慢慢全部開發出來一樣,我們不但會非常富有,還可以享受寶藏所帶來的各種快樂,如果我們不開發,就守著這個寶山,那還是無法擁有寶藏的,這個寶藏就是定力、智慧和慈悲。
因此修學任何佛法之前,我們都希望大家能夠發起菩提心,也就是發心修學完整的佛法,立下長遠的目標,一定要了生死、度衆生,再一步一步去學習,學一點感受一點,也不會停留在任何禅定境界裏,會繼續往前走,直至圓滿菩提,我們就慢慢能體會到生命的全部內涵,受用無盡了。所以修行路上不要害怕放棄,放棄越多,得到就會越多。比如我們放棄初禅進入二禅,就意味著我們同時擁有了初禅和二禅的覺受,並不是說我們放棄了初禅就再也不能有初禅的覺受了,這就如同我們雖然一直向前趕路,但走過的路都會認識,所以放棄了初禅、有了二禅覺受的人,也隨時可以進入初禅,而且會進入得非常輕松,因爲從動念往不動念修很難,反向卻是容易的,把覺觀拾起來,隨時一想到初禅,就進去了。如果沒有二禅的覺受,修初禅就會非常累。這就像小的時候我們挑二十斤就很累,長大了以後可以挑叁十斤了,再挑二十斤就很輕松、很自在了。
所以修行路上要學會放下,放下才能進步。我們現在得不到初禅的覺受,主要就是因爲我們貪著欲界的快樂,放不下。比如打坐時,生起覺受的時候,身心也是很愉悅的,可是剛有五分鍾、十分鍾的功夫,我們就想睡覺了,感覺懶洋洋的躺在那裏很舒服,就貪著現有的這種小小的舒服,而不願意再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不願意進入禅定的法喜,其實有了初禅的覺受後,睡眠質量也會提高,不需要睡那麼久也會精力充沛。另外,其它人倫的快樂也完全不會失去,反而會體驗得更深刻,比如在家人有了初禅的覺受後,欲望不會影響到他了,是不是就沒有夫妻生活了?有些人很擔心這些,怕禅修會影響家庭,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就象你已經能挑叁十斤了,再去挑二十斤有什麼關系?你只會挑得更輕松更快樂,所以禅定將心訓練得很專注以後,再做世間的任何事都只能做得更好,不會做壞的。但是,如果你只貪著二十斤呢,叁十斤就永遠挑不動,所以放棄非常重要,我們在欲界也要修這六行,厭棄欲界,欣慕禅定,才能走入佛法的寶山。
在欲界怎麼修六行呢?也分兩種,先要觀欲界的一切都是苦粗障,哪怕是欲界的榮華富貴都是苦的。苦的原因就是凡夫的心態極不穩定,五趣雜居,我們沒有辦法把握自心,這是最要命的地方。比如熱戀中的情侶,都希望對方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己,大家都有這種經驗的,這可能嗎?我們心態極不穩定,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還能保證不忘記別人嗎?所以戀人之間也在互相欺騙,沒有人能永遠不忘記別人的,除非是佛菩薩,因爲佛菩薩已經把心與心之間的隔閡完全打破了,衆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衆生心,不一不異。
佛心永遠象鏡子一樣明亮清澈,無始劫來的所有衆生都顯現在佛心裏,佛會隨緣救度,不會扔下一個,這才叫永不相忘。而我們的鏡子現在讓灰塵蓋得厚厚的、滿滿的,連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都看不明白,怎麼可能保證不忘記別人呢?因爲不知道心在想什麼,凡夫總是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完全以欲望作爲自己的追求,欲望滿足時就以爲終于得到了,能暫時快樂一會兒,過不了多久就發現原來這還不是自己想要的,又變得非常痛苦,比如戀人分開時就以爲在一起該多快樂,結果在一起的時候,又吵架,說不定還會分手,是不是?所以世間的苦是必然的,即便我們偶爾有一點點快樂,也是很粗拙、短暫的,都必須靠外境來滿足,來表現。
我們可以想一下人生究竟有多少快樂?據說人生有四大快樂,所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旱了很久才有這麼幾滴雨,他鄉奔波孤獨多少年才遇到朋友,金榜題名、洞房之夜又能有幾次呢?這些境界是…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