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六触就是依靠我们心完全停下来、达到不再受干扰的未到定后,再反过来觉受身体时生起来的。十六触都是专注力直接对身体的感觉,所以初禅最大的特点是身体的反应,心情是随着身体的反应而反应的。打个比方说,初禅的觉受就是用我们的第六意识,去激活身体的细胞,如果细胞活跃了,它就很舒服,很健康,身体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所以细胞健康身体就健康,反之亦然。如果皮肤的细胞死掉了,皮肤就很难看,比如我们在电脑前坐久了以后,皮层的细胞被辐射死掉了,脸色就会很难看。如果脸上的细胞很活跃,我们的脸色就非常好看,容光焕发。五脏当中的细胞死掉了,就会产生各种疾病等等。
我们进入禅定以后,实际上是用心的专注力地去激活身上的细胞,当细胞活跃起来的时候,就有一种非常舒服、快乐的感觉,所以十六触每一触都能产生非常喜乐的觉支,只要有一触发生,就进入了初禅;如果禅定功夫深的,十六触可以同时成就,比如身体会同时感觉到冷、热、沉、飘等等,这些感触同时生起却没有矛盾,又非常舒服,那地水火风四大已经全部被禅定的专注力调动起来,都在进行调节了。
十六触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打坐才能获得,只要通过禅定把我们的心训练得非常专注了,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那随时都可以达到。比如我们随时能把妄想心停下来了,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其实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妄想心不乱想了,把牵扯力量的所有念头全部停下来后,第六意识就回归了本来的空白状态,也就是专注力最强的状态。比如人不停地乱动时,力量就全都涣散掉了,就会感觉很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所有的力量就都会蓄积在身体上,这时候再去做件事情,力量就非常强大。
所以我们把心停下来后,再用这样的心去专注身体的全部,然后起一个念头,这种空白状态下起的念头力量就如同命令一样,因为心的力量全部贯注在这个念头里了,命令自己去激活全身的细胞,也就是感觉身体很舒服,舒服是细胞活跃的表现。一开始像零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干巴巴的,可是坐一会后,我们就会发现身体真是蛮舒服的,然后就去强化身体舒服的这种感觉,它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舒服。如果是觉得坐在那里很舒服,那么地大就开始被我们调节起来了,我们身体的骨胳、肌肉都属于地大,地大调节有四个层次,就是沉、重、坚、涩,沉重坚固、不松散、不柔滑,因此停在那里动不了,我们体会到这种动不了的感觉非常舒服时,初禅发相就出现了,就进入了初禅,如果我们只是身体动不了,却没有感觉很舒服,就不是初禅。
三、初禅五支
五支就是觉、观、喜、乐、舍,是初禅境界的另一个特点,也叫五支功德,和前面的初禅发相是完全相通的。觉是比较粗重的对身体的觉受,就是身体有什么感觉,我们很清楚。观就是用心去感受身体,观比觉微细很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要分清楚,觉是来源于身体本身的觉受,我们用心主动去体会身体的感觉时,叫观,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用寻伺两个字其实更好形容,寻就是寻找,伺就是伺守。
我们坐禅就是把心停下来后,再去寻找身体的感受。如果我们要进入初禅,就要找到自己的身体,让它有觉受,所以我们一旦寻找到身体后,身体的感觉很清楚了,寻就达到了。伺呢,就是守住这个身体,专注它,对它的感受越来越清晰,然后就会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平时病苦的感觉也没有了,这叫喜,身体非常舒服的感受叫喜。我们用心去专注身体的舒服时,内心就产生一种乐,喜是粗的,乐是细的,喜只是对身体的一种反应,乐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喜和乐都是靠我们的意识操纵的,觉和观就是第六意识寻伺的专注力量。
所以初禅到四禅,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专注。对于初禅来讲,有三个重点,第一是我们必须有一个方法,让心听话、专注,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打了别的妄想,身体的觉受就持续不起来,就像钻木取火一样,钻到木头热起来时,却停下来了,那火就生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地如法去训练,随时停一下,去感受没有妄想的这种身心的正面状态。
第二是我们对身体的觉受要有一个认识,只要十六触其中任何一触生起来,我们就用心去专注它,去感受它。比如坐禅时,把身心全部放下后,我们就要一直地全神贯注在身体上,用心去感受身体,寻找身体的觉受。局部也可以,比如头部、腿部很舒服,当然最好是去专注整个身体,专注的时候心里什么妄想都没有,所以我们会感觉身体很轻、很清晰、很空灵,还会有很多微细的感觉,比如血液在流动,或者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慢慢地动,或者有股气包围着整个身体一样。一开始的快乐感是很低的,慢慢地,感觉越来越清晰,可能会感觉身体有点暖,温暖的感觉很舒服,如果我们能一直保持专注,这种感觉会持续加深,暖再进一步就是热,或者体会到其它地水火风互相调节的感觉,也就是十六触,这时内心自然就会觉得非常快乐,愿意停在这个状态。
第三就是要寻伺喜乐舍五支要俱全,五支相也叫作五支功德,五支不俱全就不是初禅,寻伺喜乐舍这五样同时具备了,才是初禅境界了。
从得到初禅境界的原理,我们就会明白,只要有专注力,并掌握了进入初禅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初禅的十六触和五支功德。那么念佛的人,如果很专注,这些觉受也都会出现,但因为不知道初禅的境界和进入初禅的方法,没有能力去把握,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我们学了禅法以后,把专注力训练好了,进入初禅就很容易。如果打坐时,我们会体会到整个身心的快乐。如果不打坐,我们也可以局部地去感受,比如说把心专注在手掌上,感觉它很舒服,很快乐,它自然就有很舒服的感觉生起来。十六个触当中的任何一触生起来,都可以达到很深刻的觉受,生起来一个我们就觉受一个,不去管其它,当然最强烈快乐的是四大同时生起时的觉受,然后我们就停在这里,让快乐蔓延到全部身心。
欲界的觉受是很粗重、肤浅的,之所以达不到很深的觉受,就是因为专注力太差,心的力量很涣散、很微弱,无法把握,就会被世间的欲望所操纵,很难出离三界。欲望是凡夫生活的动力,主要有三种——淫欲、食欲、睡欲,也就是好吃的、好触的,淫欲和睡欲都是触受。我们前面讲过的呵五欲中,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触欲是最难舍离的。
佛经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因此三种欲望中淫欲最强。欲界凡夫都执着有肉身,肉身会产生各种欲望,这种欲望必须靠外在的境界来满足,满足后细胞得到活跃,心情就会快乐。但因为外境都是无常变幻的,所以欲界的快乐非常短暂、粗重。比如满足食欲,需要好吃的食物;满足睡欲,需要柔软的床铺;满足淫欲,需要有个心仪的异性。如果外在的境界好,欲望满足了,凡夫就体会到快乐;如果外境不好,比如食物不好吃,床很硬等等,就不会产生快乐。快乐是人人需要的,但因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快乐的原理,欲界凡夫就只能去不停地追求物质,也就是所谓的改造世界,去满足欲望,让自己快乐起来;色界的特点,就是远离了欲望,不用通过外界来得到快乐,专注的力量使快乐的觉受在心中就可以生起来。
所以佛法实际上是讲原理、讲规则、讲真理的,非常科学,并不是什么迷信。比如拿淫欲来讲,佛经上把细胞比喻成虫子,以触为食,淫欲就是我们身上有很多虫子张开口想吃东西了,所以凡夫淫欲生起来时,心里会产生渴求,就象虫子把嘴全都张开了,等待食物,这就是世间欲望产生的原理。这些虫子是以触为食的,所以触摸会使它们得到满足,并产生快乐,安稳下来。现在有科学研究得出结论说,人要是没有性生活,身体就会生病,因为凡夫一般就是通过行淫来调节四大的。其实还有其它更好的调节方法,科学家还没有掌握,比如禅定,把心的力量开发和掌握了以后,通过专注就能让地水火风调节起来,细胞就能活跃,产生深刻的快乐和满足感,根本不用通过淫欲这种手段,所以很多科学结论往往是非常局限的。
我们的细胞是需要活跃的,没有欲望的人细胞不会活跃,生活也会非常寡然无味。所以凡夫最难放弃的就是淫欲,认为性生活可以增强免疫力、多快乐多美妙呀,其实就是通过这种行为可以调节四大,激活人体全身的细胞,那么淫欲是如何调节四大的呢?比如行淫时需要坚硬,勃起,这些是地大的觉受;湿润是水大;热、暖是火大,欲火嘛;还需要有动作,就是风大。地水火风相互一调节,全身细胞就得到活跃,才会觉得全身都很快乐,这是性生活产生快乐的原理。但这种快乐很粗浅,只有四种觉受,而且需要外境来满足,比如要有异性的配合,双方配合不好,就不会产生快乐。快乐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能自己把握,比如性高潮,可能几秒钟就没有了,再想要就达不到了,想持续也持续不了。
初禅的觉受呢,是完全靠意识来支持的,当欲望全部停下来后,内心停止了向外界追求,非常清净、非常专注地去体会身体觉受的时候,地水火风就互相开始调节,产生十六触、五支功德这些微细、美妙的觉受,非常舒服、快乐,完全没有痛苦,而且时间、程度完全由自己掌握。所以有禅定的人看淫欲简直一无是处,不可能再去追求,生活反而更有滋味和乐趣,满面红光,秘密就在这里,这是欲界的规则。
色界的规则就是要用心去专注,抓住身心的觉受,通过专注力不断增强,身体的觉受会越来越强烈。如果我们没有发菩提心,经过初禅、二禅,到了三禅以后,就困在快乐里出不来了。初禅只有十六种快乐,还需要四大互相调节一下才产生,而且要五支俱全,也就是寻伺喜乐舍同时都有才可以达到。在喜乐之前,还要去寻、伺。到了二禅,寻伺也不用了,就是喜乐舍,喜还比较粗。到了三禅,就只有乐舍了,这时禅者整个身心世界都沉湎在快乐当中,如果没有更深厚的愿力,比如成就佛道,救度众生这样的大愿力,他就再也不想出来了。
这就是禅定的副作用,也就是快乐会让我们走不出三界、开不了智慧,这后果还是很不妙的,因为虽然这一生会很快乐,以后还能生到色界、无色界的天上去享天福,但定力失去的时候,又会在轮回里受苦受难了。所以从长远意义看来,三禅境界虽然美妙,却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学四禅八定之前,一定要先发起菩提心,这样就算进入三禅的觉受,我们还有能力跳出来,继续向前走。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