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楚自己在想什么,而所想的一切都不会污染这个清净的“我”,所以一切妄想都非常清净。只要能体会到所有的想法都不会丝毫污染自己,我们还会嗔恨什么呢?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就可以进入初禅,如果体会不到这里,进入初禅就比较难。

  八正道里讲,修行要具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正念以后才有正定,所以禅修最重要的是生起正念。对于初修的人来讲,正念就是把念头绑在正法上面,正法有五乘正法,也就是人乘、天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禅法也是正法,比如六妙门,就是让我们把心绑在这六个状态上,不再去迷惑、烦恼和痛苦。所以这六个妙门,其实就是心所缘的六个不同境界。

  随着禅定的深入,心的体会由粗到细,所缘的境界也越来越微细、微妙,但方法没有变,都是让心捆绑在一个状态上,让它越来越听话、稳定、守规矩。这有点象接断骨的方法,比如病人腿摔断了,医生就会先把骨头摆正,对接上,然后在外部加个支撑物把断骨的位置固定好,包扎起来,再打上石膏,不让这里活动,过一段时间骨头恢复些了,就拆掉一层,慢慢活动,避免腿失去功能,再好些,就再拆掉一层,最后束缚全部拆掉后,再经过锻炼,断骨就不但长好了,而且功能也回复如初了。

  我们的心早被五欲六尘伤害得破碎不堪、凌乱无序了,就如同多处骨折的断骨一样,自己很难愈合,只能默默忍受痛苦。有了禅修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学着把心绑在这六个境界上,心被外尘干扰得厉害、很粗时,我们就用数、随把心绑好,心细些了,就再用止、观,再用还,最后用净。包括念佛、参禅也都是把散乱的心绑住,绑好之后,开始很不习惯,很难受,比如身体痛了、心里烦了等等,但这点苦你要能忍受,不然就永远好不了。在这里我们要有个信念,也就是坚信只要把心绑在正法上,忍过一段时间,就会受益无穷,这样慢慢的,心自然就有规律了,就会回归清净洒脱的本来面目,不再流浪无依了。

  现在禅定的原理我们知道了,就好办了,大家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把心绑定。比如念佛法门简单易行,我们就把心绑在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上,心里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行住坐卧都和阿弥陀佛在一起,慢慢就和禅定相应了。所以初禅的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里有强烈的抑制力、专注力,这也是禅定最起码的要求,假如我们不专注,就得不到初禅的受用。

  六妙门是一层一层深入,一层一层绑定的,到最后的“净门”才能进一步走入初禅。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直接体会到这一层,“净”就是清净,心里一点妄想都没有就是清净,这是心的健康状态,仍在欲界里。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只是因为心平时散乱惯了,我们非常不习惯这种完全没有妄想的清净状态,也就是无法在这里专注,所以就进不了禅定。其实只要找到这个感觉之后,有能力把心绑定在这个无妄想的清净上,就能随时保持在禅定状态。

  比如大家坐好后,把环境、身体、呼吸都观察清楚后,就把心完全放下来,放到没有任何想法的状态,专注在这里,这就是在没有妄想的状态下把心绑定,这个感觉很难得。我们体会到了就要停在这个状态,并让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停在这个状态,去感受这个清净。

  刚放下妄想的时候,停住的时间很短,我们就生不起“净”的觉受,甚至觉得很枯燥,因为以前花花绿绿的什么都有,现在心停下来了,好像太没有滋味,太没有意思了。这是我们不习惯造成的,慢慢地当你停在这里的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能生起觉受,然后就有一种正念的力量,让自己摄持在这里。心里清清净净的,什么也没有,就会非常喜欢这种净,因为它非常轻松,完全没有压力,没有散乱和贪欲、没有不满和嗔恨、没有着急和痛苦,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西,完全是一个健康完美的状态。生起这个觉受后,即使不打坐,我们也可以不停地专注在这里,让自己习惯这种专注,就很容易走入禅定。

  所以禅定其实就是生命的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并不在我们的生命之外,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并不神秘。糟糕的是我们一点也不习惯它,却以散乱为习惯了,比如这颗心一停下来,我们就感觉很无聊,就要去打电话,要去喝茶,要去聊天……否则就感觉没着没落的,心没有地方安顿,悬在那里很难受。五欲六尘一起来,我们就被骗得到处跑,从小被骗到老、骗到死,还以为自己子孙满堂、名利俱全的,终于没白活,其实两眼一闭业障很多啊,受苦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学了佛法后,就要有智慧地生活,通过禅定的训练把习惯改过来,让心能习惯禅定,能安顿下来,这是最关键的。佛法并不是要我们把世间的一切全都抹杀掉,六亲不认,也不工作也不生活了,也不享受了,佛法其实是让我们的心能更安定,能够更真实、更完美地去感受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平常我们总感觉自己没有禅定,那是期望过高导致的,总以为修禅定一定要一坐下来就一动不动,或者永远都不会散乱,这种误解会给自己增加很多压力,内心无法完全放松,总感觉与坐禅不相应。其实我们平常也有定的时候,就是在欲界定。如果没有定,我们心很乱,就是五趣杂居地,如果在这个五趣杂居地里,我们能生起一种欲望或愿望,“我要让心定下来”,只要有这种欲望生起来,我们已经定在这里了,心就不会再东摇西晃地乱动了。

  所以我们不要再怀疑自己、小看自己,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这颗心,不给它增加压力,然后产生一个停下来的念头,哪怕只有一秒钟,那么这个时候,你已经在欲界住里了,因为心不散乱了嘛,所以修行的功夫从哪里来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积累下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坐上两个小时、五个小时、或者一生都定在那里不动,谁也没有那个本事,因此我们不要给自己增加任何压力,只要去体会、去感受、去习惯这种没有压力、毫无散乱的感觉,定力就会慢慢增加了。

  所以欲界定,甚至初禅、二禅,都不是很难,特别是欲界定,只要如法去修,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因为欲界定就是欲界凡夫的定境,还不需要到色界。凡夫分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禅定为四禅八定,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都是凡夫的禅定。再向上走,就进入了第九定,就是出世间禅定了,四禅八定加上出轮回、了生死的灭尽定共称为九定。所以说欲界的定还不是禅定,没有禅定力就只能在欲界呆着,有了四禅八定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境界。

  欲界的人欲望比较粗重,满足欲望必须借助外境,对物质是有要求的,比如我们坐禅,就需要有蒲团、禅凳,对身体的坐姿、饮食等也都有要求,这些要求满足之后,我们还要让妄想全部停下来,让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妄想,这个感觉很平常,没有任何其它的觉受,但这个平常的感觉实际上是欲界凡夫心的一种真相,也就是没有心病的一种健康状态,没有烦恼、痛苦、贪婪和嗔恨等等负面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停在这里,就进入了欲界定,身心会生起像云一样的一片空白,一切跟我好像毫无关系,这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心专注的一种效果,这就是未到定,未到定以后,我们就进入了初禅,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进入了初禅呢?我们来看第二点,初禅发相。

  

  二、初禅发相

  我们通过坐禅,把生命中那些负面的思想慢慢减掉,减到零就是未到定,这时就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干扰我们的心了。在这个零的状态下,我们继续专注,未到定可能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比较短,这个时间是不一定的,就看我们的用功程度,如果用功很猛烈,我们很想得到初禅的觉受,那可能就经过两秒钟、或者是两分钟的未到定,身心世界一片空白,在空白过程中我们就积蓄了第六意识的专注力,然后继续保持身体不动,用这个专注力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就能生起十六种感触,这就是初禅的十六种触成就。所以说“行者于未到地中,证十六触成就,既是初禅发相”,如果到了未到定的境界后,能够生起十六种觉受,就是进入初禅了。

  四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意志力,也就是专注力去调节我们的身体,并生起各种美妙的觉受。所以要初禅生起来有个诀窍,就是定下来后要去觉受,如果不去觉受,我们就达不禅定的法喜,那么身体的觉受是什么样的呢?有些人会觉得身体动不了了,因为他是一个空白的状态生起的觉受,心里面没有一点动扰,所以身体动不了,很沉重。

  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组成的,在空白的未到定之后,我们感觉到了身体,强烈的意识就会告诉自己,不动的感觉是很舒服的,四大就会得到意识的调节。所以有些人虽然不懂禅法,坐下来念佛也会产生各种觉受,比如觉得很热,或者很冷,或者很清凉,很柔和,很暖和,或者觉得轻飘飘的等等,总觉得很神秘,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专注的力量使身体的地水火风进行了调节产生的觉受,佛经里说身体四大不调会生病,一大不调就有二百二十种病,四大不调就有八百八十种病,这么多病都是四大不调导致的,意志力很专注就能使四大调节。

  初禅有十六触的觉受,“故名初禅余触发者,谓八触也: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谓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触就是感触、觉受,这种觉受有很多功德,我们暂时不去管,先介绍一下这十六触是如何生起来的。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沉坚软,加起来就是十六触。

  如果按照四大来分,就比较好理解了,也就是在意识专注身体的时候,每一大都会生起四种觉受,比如地大调节的时候,会发生沉重坚涩四种感受;水大调节时,会冷凉暖滑;火大调节时;会暖热猗痒,风大调节时,则轻动浮掉,四大的觉受加起来,就是初禅的十六触成就…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