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證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楚自己在想什麼,而所想的一切都不會汙染這個清淨的“我”,所以一切妄想都非常清淨。只要能體會到所有的想法都不會絲毫汙染自己,我們還會嗔恨什麼呢?達到這樣一種狀態,我們就可以進入初禅,如果體會不到這裏,進入初禅就比較難。

  八正道裏講,修行要具備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正念以後才有正定,所以禅修最重要的是生起正念。對于初修的人來講,正念就是把念頭綁在正法上面,正法有五乘正法,也就是人乘、天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禅法也是正法,比如六妙門,就是讓我們把心綁在這六個狀態上,不再去迷惑、煩惱和痛苦。所以這六個妙門,其實就是心所緣的六個不同境界。

  隨著禅定的深入,心的體會由粗到細,所緣的境界也越來越微細、微妙,但方法沒有變,都是讓心捆綁在一個狀態上,讓它越來越聽話、穩定、守規矩。這有點象接斷骨的方法,比如病人腿摔斷了,醫生就會先把骨頭擺正,對接上,然後在外部加個支撐物把斷骨的位置固定好,包紮起來,再打上石膏,不讓這裏活動,過一段時間骨頭恢複些了,就拆掉一層,慢慢活動,避免腿失去功能,再好些,就再拆掉一層,最後束縛全部拆掉後,再經過鍛煉,斷骨就不但長好了,而且功能也回複如初了。

  我們的心早被五欲六塵傷害得破碎不堪、淩亂無序了,就如同多處骨折的斷骨一樣,自己很難愈合,只能默默忍受痛苦。有了禅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學著把心綁在這六個境界上,心被外塵幹擾得厲害、很粗時,我們就用數、隨把心綁好,心細些了,就再用止、觀,再用還,最後用淨。包括念佛、參禅也都是把散亂的心綁住,綁好之後,開始很不習慣,很難受,比如身體痛了、心裏煩了等等,但這點苦你要能忍受,不然就永遠好不了。在這裏我們要有個信念,也就是堅信只要把心綁在正法上,忍過一段時間,就會受益無窮,這樣慢慢的,心自然就有規律了,就會回歸清淨灑脫的本來面目,不再流浪無依了。

  現在禅定的原理我們知道了,就好辦了,大家可以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把心綁定。比如念佛法門簡單易行,我們就把心綁在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上,心裏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行住坐臥都和阿彌陀佛在一起,慢慢就和禅定相應了。所以初禅的人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心裏有強烈的抑製力、專注力,這也是禅定最起碼的要求,假如我們不專注,就得不到初禅的受用。

  六妙門是一層一層深入,一層一層綁定的,到最後的“淨門”才能進一步走入初禅。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完全可以直接體會到這一層,“淨”就是清淨,心裏一點妄想都沒有就是清淨,這是心的健康狀態,仍在欲界裏。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只是因爲心平時散亂慣了,我們非常不習慣這種完全沒有妄想的清淨狀態,也就是無法在這裏專注,所以就進不了禅定。其實只要找到這個感覺之後,有能力把心綁定在這個無妄想的清淨上,就能隨時保持在禅定狀態。

  比如大家坐好後,把環境、身體、呼吸都觀察清楚後,就把心完全放下來,放到沒有任何想法的狀態,專注在這裏,這就是在沒有妄想的狀態下把心綁定,這個感覺很難得。我們體會到了就要停在這個狀態,並讓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停在這個狀態,去感受這個清淨。

  剛放下妄想的時候,停住的時間很短,我們就生不起“淨”的覺受,甚至覺得很枯燥,因爲以前花花綠綠的什麼都有,現在心停下來了,好像太沒有滋味,太沒有意思了。這是我們不習慣造成的,慢慢地當你停在這裏的時間長了以後,我們就能生起覺受,然後就有一種正念的力量,讓自己攝持在這裏。心裏清清淨淨的,什麼也沒有,就會非常喜歡這種淨,因爲它非常輕松,完全沒有壓力,沒有散亂和貪欲、沒有不滿和嗔恨、沒有著急和痛苦,沒有任何負面的東西,完全是一個健康完美的狀態。生起這個覺受後,即使不打坐,我們也可以不停地專注在這裏,讓自己習慣這種專注,就很容易走入禅定。

  所以禅定其實就是生命的一種非常健康的狀態,並不在我們的生命之外,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並不神秘。糟糕的是我們一點也不習慣它,卻以散亂爲習慣了,比如這顆心一停下來,我們就感覺很無聊,就要去打電話,要去喝茶,要去聊天……否則就感覺沒著沒落的,心沒有地方安頓,懸在那裏很難受。五欲六塵一起來,我們就被騙得到處跑,從小被騙到老、騙到死,還以爲自己子孫滿堂、名利俱全的,終于沒白活,其實兩眼一閉業障很多啊,受苦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學了佛法後,就要有智慧地生活,通過禅定的訓練把習慣改過來,讓心能習慣禅定,能安頓下來,這是最關鍵的。佛法並不是要我們把世間的一切全都抹殺掉,六親不認,也不工作也不生活了,也不享受了,佛法其實是讓我們的心能更安定,能夠更真實、更完美地去感受豐富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平常我們總感覺自己沒有禅定,那是期望過高導致的,總以爲修禅定一定要一坐下來就一動不動,或者永遠都不會散亂,這種誤解會給自己增加很多壓力,內心無法完全放松,總感覺與坐禅不相應。其實我們平常也有定的時候,就是在欲界定。如果沒有定,我們心很亂,就是五趣雜居地,如果在這個五趣雜居地裏,我們能生起一種欲望或願望,“我要讓心定下來”,只要有這種欲望生起來,我們已經定在這裏了,心就不會再東搖西晃地亂動了。

  所以我們不要再懷疑自己、小看自己,要學會觀察自己的這顆心,不給它增加壓力,然後産生一個停下來的念頭,哪怕只有一秒鍾,那麼這個時候,你已經在欲界住裏了,因爲心不散亂了嘛,所以修行的功夫從哪裏來的?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積累下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坐上兩個小時、五個小時、或者一生都定在那裏不動,誰也沒有那個本事,因此我們不要給自己增加任何壓力,只要去體會、去感受、去習慣這種沒有壓力、毫無散亂的感覺,定力就會慢慢增加了。

  所以欲界定,甚至初禅、二禅,都不是很難,特別是欲界定,只要如法去修,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因爲欲界定就是欲界凡夫的定境,還不需要到色界。凡夫分叁界,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禅定爲四禅八定,也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都是凡夫的禅定。再向上走,就進入了第九定,就是出世間禅定了,四禅八定加上出輪回、了生死的滅盡定共稱爲九定。所以說欲界的定還不是禅定,沒有禅定力就只能在欲界呆著,有了四禅八定就是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境界。

  欲界的人欲望比較粗重,滿足欲望必須借助外境,對物質是有要求的,比如我們坐禅,就需要有蒲團、禅凳,對身體的坐姿、飲食等也都有要求,這些要求滿足之後,我們還要讓妄想全部停下來,讓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妄想,這個感覺很平常,沒有任何其它的覺受,但這個平常的感覺實際上是欲界凡夫心的一種真相,也就是沒有心病的一種健康狀態,沒有煩惱、痛苦、貪婪和嗔恨等等負面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停在這裏,就進入了欲界定,身心會生起像雲一樣的一片空白,一切跟我好像毫無關系,這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心專注的一種效果,這就是未到定,未到定以後,我們就進入了初禅,那麼如何才能知道進入了初禅呢?我們來看第二點,初禅發相。

  

  二、初禅發相

  我們通過坐禅,把生命中那些負面的思想慢慢減掉,減到零就是未到定,這時就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幹擾我們的心了。在這個零的狀態下,我們繼續專注,未到定可能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也可能比較短,這個時間是不一定的,就看我們的用功程度,如果用功很猛烈,我們很想得到初禅的覺受,那可能就經過兩秒鍾、或者是兩分鍾的未到定,身心世界一片空白,在空白過程中我們就積蓄了第六意識的專注力,然後繼續保持身體不動,用這個專注力去感受自己的身體,就能生起十六種感觸,這就是初禅的十六種觸成就。所以說“行者于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既是初禅發相”,如果到了未到定的境界後,能夠生起十六種覺受,就是進入初禅了。

  四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意志力,也就是專注力去調節我們的身體,並生起各種美妙的覺受。所以要初禅生起來有個訣竅,就是定下來後要去覺受,如果不去覺受,我們就達不禅定的法喜,那麼身體的覺受是什麼樣的呢?有些人會覺得身體動不了了,因爲他是一個空白的狀態生起的覺受,心裏面沒有一點動擾,所以身體動不了,很沈重。

  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組成的,在空白的未到定之後,我們感覺到了身體,強烈的意識就會告訴自己,不動的感覺是很舒服的,四大就會得到意識的調節。所以有些人雖然不懂禅法,坐下來念佛也會産生各種覺受,比如覺得很熱,或者很冷,或者很清涼,很柔和,很暖和,或者覺得輕飄飄的等等,總覺得很神秘,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爲專注的力量使身體的地水火風進行了調節産生的覺受,佛經裏說身體四大不調會生病,一大不調就有二百二十種病,四大不調就有八百八十種病,這麼多病都是四大不調導致的,意志力很專注就能使四大調節。

  初禅有十六觸的覺受,“故名初禅余觸發者,謂八觸也:一動,二癢,叁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複有八觸:謂一掉,二猗,叁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觸就是感觸、覺受,這種覺受有很多功德,我們暫時不去管,先介紹一下這十六觸是如何生起來的。動癢涼暖輕重澀滑,掉猗冷熱浮沈堅軟,加起來就是十六觸。

  如果按照四大來分,就比較好理解了,也就是在意識專注身體的時候,每一大都會生起四種覺受,比如地大調節的時候,會發生沈重堅澀四種感受;水大調節時,會冷涼暖滑;火大調節時;會暖熱猗癢,風大調節時,則輕動浮掉,四大的覺受加起來,就是初禅的十六觸成就…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