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

  佛法对我们心灵的剖析是非常精细的,也非常科学,因此能非常有效地对治我们身心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天台的《小止观》、《六妙门》、大乘佛法的念佛法门、参禅、持咒、结手印、观想、各种观照……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你如法地、专注地去修,一定能使我们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正面的管理,身心变得健康、完美、快乐、明亮起来。永嘉禅法也是一样,只要能把握一种入门方法,并如法地、不松懈地对身心进行训练,把自己身心的体验和学到的内容进行对照,就会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不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修学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所以无论是禅法的学习还是禅定的受用都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身心两方面去由浅入深地掌握和体会。随着我们禅定力量的加强,心会变得越来越安祥、听话,只要心听话了,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佛法认为众生与佛平等无二,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就是因为我们这颗心具备了无量无边的力量,也具备了无量无边的可能性,只要它能听话了,我们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别人做得特别好的事情,我绝对也可以做到;别人做得特别坏的事情,我如果不好好管理自己,也一样会去做。所以众生在心性上是完全平等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了解它、能否管理好它、以及如何去管理它。

  我们说过,止观禅法是一套具有可重复性的科学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而且凡夫就完全可以掌握。无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如法地去修行止观禅定,就一定会使心听话起来,逐步达到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定乃至四禅八定的境界。如果只是听听理论,不能如法的去修,不把禅法落实到身心上,就永远得不到禅法的受用。

  如果我们如法地去修了,却还没有得到受用,那也不用着急,因为量变引起质变是需要过程的,每个人的身心状态不一样,所以得到受用的时间会或长或短,但量变积攒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所以我们修行止观禅法就如同拿身心去做个快乐制造试验,只要身体的姿势、心的观照都能达到禅法的要求,就必然会得到禅法给身心带来的法喜,体会到禅定的快乐。在这个试验中,粗心住到欲界住的境界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在经历了未到定的短暂空白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禅定——离生喜乐地,也就是初禅的境界。

  初禅境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嗔恨。欲界凡夫是有嗔恨心的,而色界和无色界或者是有四禅八定觉受的凡夫,都能“善恶不行嗔”,也就是没有嗔恨心了,因为他对身体、心灵已经生起了非常快乐的感觉,内心充满难以言喻的喜乐,根本嗔恨不起来。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平常很开心时,突然被别人骂了两句,我们会觉得无所谓;如果心里生气、很烦恼的时候,别人随便说上两句我们就会受不了。

  所以烦恼是首先起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并不是来源于外境,如果心灵具备了快乐的能力和力量,那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快乐的情绪依然会从我们身心上散发出来。快乐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这个道理经常被我们忘记和忽略掉,禅定的作用之一就是把内在的这种快乐力量挖掘出来、显发出来,在以后的禅修过程中,我们会逐步体会到这种心灵的变化,到了初禅以后,我们内心会充满欢喜和快乐,这种喜乐的觉受就是心的一种良性力量,使我们生不起任何嗔恨,所以初禅境界又被称作离生喜乐地,我们分五个方面介绍初禅相关的内容。

  

  一、初禅修证

  初禅的境界可以通过止观坐禅的任何法门达到,也可以通过念佛、持咒、参禅达到。如果对于天台宗来讲,智者大师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六妙门》,就是专门讲走入禅定的六个门——数、随、止、观、还、净,也就是六种入禅定的方法,非常详细,也非常实用,与我们前面讲的止观禅法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把智者大师总结的六种修行方法,总纲地讲解一下。

  第一门是数。所谓“明能数之心,以细念之心,摄心对息,从一至十,令心不散,故名数息”。就是清清楚楚地用心观照呼吸,从一到十地数,用呼吸把心摄住,使它变得很柔软,很听话,不再散乱,这个方法和前面讲过的数息观其实是一样的。在修学数息过程中,开始我们会不习惯把心关注在呼吸上,心很容易就又东想西想地散乱起来了,甚至把数给忘记了,这时用心的关键点在于我们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和压制会使心更加烦乱,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讲悄悄话,安慰它说“你不要烦,慢慢来嘛,心可以停下来了”。你这样很安静地给自己讲两遍后,心就会产生力量了,它就会很安稳地慢慢停下妄动和散乱了。

  第二门是随。随比数的用功就更加深入了。我们先通过数息初步定下来了以后,慢慢让自己习惯于这种安定的感觉,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数这个比较粗的系心法放下,只是随着这个息,进一步深入禅定。也就是我们进入觉受的状态时,只是看住呼吸的进来出去,心很明白自己的呼吸状态,就像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一样,自己是坐着、靠着、还是站着……然后进一步,知道呼吸是长是短,是舒服还是不太舒服,只是知道而已,这就是随。

  第三门是止。当我们能做到随的时候,身心的状况就很清楚了,比如我们知道心在想什么,或者没有想什么,知道我们呼吸的状况,身体的状况,一切很清楚,却没有动摇。当我们的心进入这样一种状态之后,就变得很柔软、很听话,不会再有烦躁、杂乱的表现,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我们能对自己了解的很清楚,就能达到这个明明白白的状态,身心会体会到非常轻松、舒适的觉受。

  这时会觉得“随”也太累、太麻烦了,于是就会再进一步,让心停在完全没有动摇、明明白白的状态里面,这就是第三门——止。止的状态非常空灵,清清楚楚却没有一丝妄想,心里再不会想要任何外界的东西,甚至连禅定也想不起来,所有散乱和动摇都停止下来了,此时的心就象一张白纸,或者一个没有思想的孩子,自然而然会非常听话,既不会生起嗔恨,也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但此时它却仍有两个毛病——昏沉和掉举。比如我们功夫不纯熟时,心一沉静下来,马上就会睡着了,或者迷迷糊糊地什么也不知道了,这就叫昏沉;掉举呢,就是心难以安住在止的状态里,周围的一切都清清楚楚时,心就东想西想跑掉了。

  古人说凡夫这颗心的习性就像毒蛇一样,毒蛇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会保持一动不动;在明亮的地方,就会观察周围的情况,四处爬行,去伤害别人。我们这颗心也是这样,只有在如同黑暗的昏沉、昏睡状态下,才发现它好像不动了;但只要一醒过来,马上就开始四处乱动,六根去追逐六尘,攀缘不息,这是我们凡夫心的一个状态。所以学了佛法后,我们就知道心还有其它的层面,就不能让心再活得那么累,在生活当中要学会运用禅法,比如我们很清楚自己正在做的这些事情,走路、吃饭等等,心不要被这些事情转过去,保持自己清楚明了的心态,不昏沉、不掉举,实际上这就是定。

  第四门是观。当我们的心能止下来以后,慢慢就会生起一种觉照,就是说,让我明白身边的环境,明白所做的事情和我的心态。我们一旦观照明白,这个心就不是停在止当中,而是能起观照了,这是禅定力更强的表现。如果修其它的法门,比如说念佛,只管将心停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上,只有所念之佛,其它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止。观呢,我们对念佛就产生了觉照,也就是既知道能念佛之心,又知道所念之佛号,注意力在知道上,这就是观,就是对所修之法起了观照。《六妙门》虽然主要是坐禅的修行方法,但它的范围有通有别,非常广泛,因此可以应用到其它法门中。

  第五门是还。“还”就是还家,回家。“还”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我们修了止、观之后,发现心里还是太乱,基础功夫不够,那我们就要重新回到六妙门的前面几门再去修数、修随,把基础打牢后,才能安步进功。“还”的第二层还有就路还家,就止观之路回归真心的意思。也就是观照生起来后,还有个对境在,因此还都是心外求法,还不是我们的心本身,但能观、所观虽然都是妄想,也是我们还家必经之路,所以如果我们观照的功夫能做得好,就可以就路还家,回归凡夫心的本来面目。

  凡夫心历来妄想纷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让我们身心很疲惫、没有快乐和轻松的感觉,四禅八定虽然也是妄想,但它是让我们学会有规律地妄想。比如凡夫平常不知道自己会想什么,妄想都是突然生起来的,或者四处生起来的,没办法把握。禅定就能让自己的妄想变得有规律,想一样事情就想一样,想两样就想两样,不想就不想,心态非常稳定,如果什么都不想了,想与不想都放下了,就还归到自己的心性上了,这时候的觉受就是净。

  第六门是净。清净,就是只需体会清净的感觉,外界的一切万物、包括我们的修行方法虽然清清楚楚,但都和这个清净无关。比如我们想到花,心却不在花上,而是在想到花的这个清净的能上了,这个能就是俗称的“我”,佛教里称为我执。这个能想的“我”是什么样子?其实它没有样子的,就象照相机的功能一样,照相机的功能是看不到的,但我们一用,就能拍出照片来。我执就如同照相的功能,身体就如同照相机,妄想就是照片。照相机的功能就是把外部的景物拍成照片,拍了就拍了吧,我们却拿着照片不放,比较来比较去,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烦恼的,却把照相的功能忘到一边去了,这就是凡夫最大的颠倒。

  实际上,照相机虽然有各种型号,可是拍照功能却是一样的,完全平等,因为如果没有拍照的功能,就不叫照相机了。所以修到了第六门的时候,心念终于从对照片的执着回归到了平等的照相功能上了。不管拍不拍照,照相的功能永远不会变化,不会受到任何照片的染污,这个感觉就是“净”。这时候不管有妄想,还是没妄想,我们清…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